37 出賣中國的雅爾達密約
當然蔣介石在盟國集體出賣之下,被迫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固然是他個人在重大壓力下所犯的錯誤,但這也是當時分裂與衰弱的中國,必然得到之歷史悲劇結果。假如中國當時不是陷入國共内戰的前夕,國力殘破不堪,而無力應付國際強權的壓力,蔣介石應該會有全力一搏的本錢與勇氣。事實上,假如蔣介石不同意雅爾達密約,延安也會同意讓蘇聯掌控中國所有戰後利益的。更為現實的是,就算分裂與衰弱的中國,不接受雅爾達密約,蘇聯一樣要侵略中國,不但奪走外蒙古,甚至還會加上東北。
一九四五年年初,英、美、蘇三國領袖的雅爾達會議(Yalta Conference),充分表達出國際社會中,最爲殘酷與現實的層面。雖然盟國曾發表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1941),強調世界的正義與民族自決的原則,是世界所有「反法西斯盟國」共同遵奉的戰爭目標,但是盟國中的強權,不但仍然將自己國家的利益,放在所宣示理想的前面,甚至做出了出賣貢獻最大的盟友的歷史陰謀。
雅爾達會議中,英、美、蘇三國竟然「私下」劃分了反法西斯陣營的戰後勢力支配版圖:英法可以重回亞洲的殖民地,蘇聯則是大幅擴張,控制東歐國家以及進入東北亞。而最慘的是中國,名義上,中國爲四強盟國之一,竟然卻將在戰勝之後,喪失更大的領土與主權,以滿足同盟國強權的私利安排。
爲了設法防止中國在戰後的復興與強大,西方的強權聯手,陰謀陷害這個爲抵抗日本侵略而盡力最多的國家,這就是國際政治的冷酷與現實。半世紀之前如此,如今仍然繼續,未來也不會有多少的改變,因爲這原本就是二十世紀國際強權對中國的共同策略。直到中國真地成爲一個富強的國家之後,她才能得到真正和平與尊嚴的國際地位。
一九四五年的二月,反法西斯的同盟國,在歐洲與亞洲的戰場上,都已經可以說是勝利在望。特別是德國已經被迫在其本土作戰,隨時都會崩潰投降,只有日本仍然有頑抗的姿態,但是由於與南洋的通路已經遭到切斷,日本的戰力也到了強弩之末。因此如何處置即將戰敗的法西斯軸心國,以及如何規範戰後的國際秩序架構與強權的利益,就成爲英美蘇三國領袖最爲關心的議題。蘇聯的領袖史達林元帥,於是出面邀約英美兩國領袖於黑海濱的雅爾達舉行會談,這也就成爲英美蘇瓜分戰後利益的強權領袖會議。
而唯一較有國際正義感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此時正在生命盡頭的邊緣,他的思考與記憶能力,事實上已無法負擔高度鬥智的地步。他心中所最爲顧慮的事情,就是如何在減少美軍傷亡的前題下,儘早結束對日本的作戰,最好他還能夠來得及親睹大勝利的歷史光榮。
由於英蘇兩國的強烈杯葛,同時中國遭到日軍一號作戰的猛烈打擊而元氣更爲大傷,加上中國內部又有重慶與延安近乎公開分裂的局勢,所以中國沒有「資格」出席這個支配戰後世局架構的會議。其實雅爾達會議的議題與結論,只是延續一九四三年十二月,英美蘇的德黑蘭會議方向的「必然結果」——既然允許英帝國延續其殖民主義的利益,就不能阻止蘇聯擴大在歐亞形成一個新的赤色法西斯帝國。而美國一直是希望能夠不惜任何代價來早日結束戰爭。
37.1 史達林開始謀畫奪取大戰利益
但是英美兩國的領袖,仍然任由史達林予取予求,熱烈要求蘇聯參戰。史達林一開始就露出「傭兵」的面目,公開索取參戰利益,一是向日本要求「歸還」日俄戰爭的失地,這點還算勉強說得過去。二是索取涉及中國領土、主權的利益,這就完全成爲「赤色」的新法西斯主義的侵略了。中國是反法西斯的盟國,爲蘇聯擋住了日本所有兵鋒的力道,卻竟然要喪失自己的領土與主權,淪爲蘇聯參戰勒索的代價,那還有什麼國際正義可言?但是,不但蘇聯敢開口要中國付參戰代價,連英美兩國的領袖,竟然都爲這個要求背書;羅斯福甚至還要擔任對中國施壓、強迫中國接受的角色。這種匪夷所思的行爲,真是歷史上最爲荒謬的一刻。
史達林早就準備好蘇聯對日宣戰的條件——就是要染指中國的利益。事實上,在日本敗相畢露的情形下,不管英美是否答應史達林的勒索條件,蘇聯都絕對會參加對日本的戰爭的。原因非常簡單,蘇聯在對德國作戰之中,已經成爲一個全面軍事動員的國家,擁有一支戰力極強的美援軍隊,而且控制了東歐國家所和-圖-書有的利益,史達林哪裡會放棄在亞洲掠奪利益的機會。因爲蘇聯只有通過對日本的「作戰」,才能名正言順地在亞洲進行擴張。因此英美兩國若是能夠看穿這點,根本就不必對史達林的勒索,做出全面的讓步,或是在蘇聯無理而且破壞國際正義的勒索中,成爲蘇聯的幫凶。但是英美兩國還是主動屈服於史達林的壓力之下,其究竟的原因,必然是藉機利用蘇聯打擊中國,防止她復興與強大。
在二次大戰中,蘇聯純粹是因爲被德國進攻,才參加反納粹作戰的,否則蘇聯絕對會坐山觀虎鬥,等著接收二次世界大戰的漁利。當全球反法西斯陣營開始凝聚起來以後,蘇聯卻單獨提升與日本的關係,蘇、日進入準盟國關係的蜜月時間,兩國簽署中立條約,而相互承認彼此所掠奪到手的中國領土:外蒙古與滿洲國。蘇聯不准盟國使用蘇聯領土攻擊日本或是借道援助中國,它這種對日本友好的立場與關係,實在不知要把蘇聯算成同盟國的一員,還是算成與日本結盟的國家?
但是在討論蘇聯對日本宣戰的條件上,卻是英美兩國白白送給蘇聯的「禮物」,也給亞洲帶來戰亂的禍源。因爲在整個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之中,蘇聯不但沒有以盟國的身份,直接的參加對日作戰,甚至還不准美國借道西伯利亞,空襲日本與援助中國,這那裡有盟國的立場可言?更別提蘇聯還在一九四二年策畫暴動、佔領中國新疆,這根本就是在乘火打劫。事實上,一個新的赤色法西斯蘇聯,已經開始在盟國陣營之中,利用反軸心國的戰爭,建立他自己的新帝國主義勢力。
和*圖*書
缺乏歷史深度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始終受希望「越早能結束對日戰爭越好」的觀點支配,一方面是高估了日軍的殘留戰力,一方面又有著相當天真的想法,認爲假如能西方國家停止孤立蘇聯,把它帶入世界級的大國的倶樂部和-圖-書之內,那麼蘇俄會對於未來的國際事務,採取更爲合作的態度。因此英美兩國的領袖就在雅爾達會議中,任由史逹林漫天要價,而完全忘記進行反法西斯作戰的目的,就是實現大西洋憲章的精神,讓全世界的各個民族與國家,都能擁有平等與正義的關係。
但是,等到日軍連續在太平洋戰線慘敗,其主力作戰部隊又都深陷在中國戰區,日本本土已經被美國空軍炸成一片焦土,南洋的戰略運輸已經完全中斷,日軍作戰力量與意志趨於崩溃,正在到處張羅著投降條件的時候,蘇聯卻開始獅子大張口,要求盟國給它「代價」而參戰。這本是完全不合理的交易安排,那有反法西斯戰爭的盟國,還要先從盟國身上搜取利益,好做爲「參戰」代價的做法。這等於是自比爲強盜,受雇爲參戰的「傭兵」一般,而非並肩作戰的盟國。
在雅爾達會議中,主要的議題分別爲,如何處置歐洲與亞洲的法西斯戰敗國,以及如何畫分盟國的利益。而在戰後如何處置德國,特別是劃分歐洲勢力版圖的決定。由於美國羅斯福政府不顧蘇聯共產黨要赤化世界與建立一個https://www•hetubook•com•com新霸權的事實,而拼命地將無以計數的軍火、物資、與設備源源不絕輸送給史達林,所以當可以看出納粹德國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時候,蘇聯的軍力已由美國充實到足夠獨佔與支配東歐國家的領土與命運而有餘了。更近的原因,則是一九四三年英美蘇三國領袖在德黑蘭會議中,決定英美聯軍在法國開闢第二戰線,讓得到大量美援的蘇聯軍隊,單獨席捲東線戰埸。到了一九四五年,英美兩國在雅爾達會議中,只能追認這個已成必然的事實而已。
其實丘吉爾早就了解史達林的野心,但是因爲羅斯福極力希望提早結束戰爭,要想借用蘇聯強大的軍力。所以丘吉爾明白,既然西方國家不能壓制蘇聯力量的興起,那麼英國就要採取混水摸魚的策略,樂於讓蘇聯擴張勢力以牽制美國,特別是同時可以打擊到中國、壓制東方民族力量的興起,如此一來英國在戰後,就有機會重頭收拾殖民帝國的亞洲霸業。
一九四五年二月三日,在英美之間的參謀首長聯合會議中,丘吉爾對羅斯福注射了最後出賣中國的「毒素」,丘氏仍然一再「提醒」羅斯福說,雖然美國一直「大量」援助蔣介石,但是中國的作戰表現是如此令盟國感到失望,因爲在一九四五年年初的全球反法西斯的戰爭中,只有中國戰區處在敗退的狀況。這是刺|激美國決定接受蘇俄勒索的一個主要關鍵所在。羅斯福終於悲觀地認爲,中國對提早結束對日本作戰上,沒有辦法提供重要的貢獻,美國只有寄望蘇聯的參戰了。因而答應蘇聯開出來的「條件」,也是勢在必行的了。和*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