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1937-1945)

作者:何虎生
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1937-1945)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章 廬山談話振奮人心 二、決心以戰求存

第一章 廬山談話振奮人心

二、決心以戰求存

廿九軍在北平、天津的戰爭中,傷亡官兵超過五千人。
已在失土喪權的屈辱中痛苦煎熬了整整六年的南京國民政府,終於決定對日作戰了。繼「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隨著「八一三」的戰火在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迅速燃起,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日戰爭開始了。
日本人並不滿足於佔領平津,他們要乘勝追擊,妄圖佔領整個華北。平津大戰期間,日軍第五、六、十師團已逐步完成集結,主張向中國守軍進行直接攻擊,與北上的中國軍隊會戰。但是,日軍大本營希望儘早展開外蒙獨立工作,同時鞏固「滿洲國」的基礎,指示華北日軍向平綏線採取行動。
廿八日拂曉,北平城外南苑,約四十餘架日軍飛機對廿九軍司令部進行了輪番轟炸。在飛機配合下,日軍約三千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守軍陣地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下,血肉橫飛,慘不忍睹。不久,南苑失守,第廿九軍副軍長佟麟閣、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等多名高級軍官壯烈殉國,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此役中,為了摧毀敵人的空中優勢,部分守軍攜帶汽油衝進東局子機場。天不憫人,他們的火柴被汗水浸濕,沒能及時點火。在日軍的反撲下,戰士們用刀和手榴彈與日寇展開了搏鬥,雖然勇士們無一生還,但他們硬是摧毀了十多架日機。
八月七日,決定國防大計的中國國防最高會議在南京召開。蔣介石、汪精衛、林森、中央各軍事部門長官以及馮玉祥、閻錫山、白崇禧、劉湘、余漢謀等地方軍政大員均出席了會議。蔣介石還特別邀請了正在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紅軍總司令朱德等人參加會議。如此之多的地方實力派首領,甚至中共紅軍領導人齊集南京,這是前所未有的。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曾與蔣介石打過仗,過去都曾不同程度地與蔣為敵。如今到了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決定性關頭,大家終於本著「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精神,捐棄前嫌,攜起手來,共赴國難。會議的氣氛十分熱烈。最後,蔣介石宣布對和戰決策以起立方式進行表決。結果,所有與會者都起立贊成對日作戰,中國軍人們顯示出了同仇敵愾、舉國一致的抗戰決心。
無論蔣介石怎樣寄希望於最後一秒鐘的和平,日本軍事當局這部戰車早已升火待發。七月十九日,冀察地方當局與日方剛剛簽署了協定細則,有恃無恐的日本華北駐屯軍在廿一日又開始大舉炮轟宛平城了。只是由於吉星文率所部頑強抵抗,才使宛平縣城沒有馬上落到日本人的手裏,宋哲元的和平夢想被日軍的炮彈炸得支離破碎。
軍事委員會將全國劃分為六大戰區,以程潛為參和-圖-書謀總長,白崇禧為副參謀總長: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負責冀察之平漢線作戰;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負責晉察綏方面;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九月後蔣介石兼任)負責上海、江浙作戰;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負責福建、廣東作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負責津浦線南段蘇魯方面作戰;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九月後改任),負責冀察之津浦線方面作戰。至此,國民政府的戰爭指導機構基本建成,並開始著手全盤作戰戰略的修訂,中國政府全面進入戰時狀態。
八月十三日,日軍再次向南口發動猛攻,調集三十餘輛坦克衝進中國守軍陣地內,致使陣地內一個團幾乎全軍覆沒。在接下來的兩天裏,日軍在數十架飛機的掩護下反覆向南口衝鋒,中國軍隊數次與日軍展開激烈肉搏,但南口陣地終因為右側高地失守、增援路線被切斷而失陷。而張家口的防務又因為衛立煌部的出援呈現空虛狀態,日軍趁虛而入。
就怎樣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蔣介石提出了幾點希望和要求:
山西是整個西部地區的門戶,如果日軍由此攻入陝西,就可以進行戰略上的迂迴包抄,把南京政府逼到沒有任何依憑的海邊,那就真只有死路一條了。山東也是不可不守,那是京滬地區的北部屏障,山東若失守,日軍可以沿津浦線直逼南京城下。日軍沿平漢線南下,將直接威脅華中重鎮武漢。
繼之,第廿九軍官兵也在夜半懷著悲憤的心情默默地離開了古城北平。
為了配合山西之守備,蔣介石加強了平漢線的防禦。但日軍這時卻把進攻平漢線作為華北作戰的主戰場,與機動靈活的日軍相比,劉峙指揮的第二集團軍只能進行有限的逐次抵抗。僅僅月餘,保定、涿州、石家莊、定縣、趙縣、元氏等地盡失,日軍一路南犯如入無人之境,當地守軍只能在激戰後以營為單位編組游擊隊,分區襲擾日軍。
第三,要有整個計畫。「人家以整個計畫,發動整個部隊來攻擊我們,我們卻以一旅一團去零零散散的對付它,因此我們要遭敵人各個擊破,歸於失敗。」
華北抗戰局勢危急,國防最高會議在南京召開;本著「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精神,全體中國軍人決心以戰求存,抗戰到底。
他一開頭就說:「上周我們國家遭受了非常之大的恥辱,我們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我們要拿上周蒙恥受辱的經過,作為今後奮鬥犧牲的教訓。」這個恥辱就是日軍侵佔了平津。中國有句古話叫「知恥而後勇」,蔣介石要讓所有與會者、讓國人明瞭國家和民族的恥辱,以之砥礪志氣,奮發圖強。
此時,在天津m.hetubook.com•com方面的中國守軍更是陷入了重圍。面對合圍而來的優勢日軍,中國守軍為避免全軍覆沒,先行發起了進攻,拚死一搏,謀作最後之抵抗。由第三十八師副師長李文田所率領的部隊,於七月廿九日中午前,反攻企圖佔領天津警察機關的日軍,一度奪回為日軍所佔據的飛機場及火車東站、西站,但在日軍的飛機轟炸與炮擊之下,不得不於次日放棄了天津。
日軍的進攻來勢兇猛,華北初戰即告膠著,蔣介石意識到,中日之間的這場戰爭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有結局的。因此,僅僅鼓舞軍隊的鬥志遠遠不夠,還要堅定民眾的信念。華北不會是最後的戰線,中國要準備打一場全國性的持久戰。為此,八月一日,蔣介石出席南京中央軍校擴大紀念周時,作了題為《準備全國應戰》的講話。
第一,要有作戰的決心。「大家要知道這次戰爭,就是我們黃帝的子孫人人要救國自救死裏求生的唯一最後的戰爭,我全國上下,無論男女老幼,官長士兵和全體民眾,抱定犧牲決心,同仇敵愾,抗戰到底。」
第二,要有充分的準備。「現在敵人侵略我們,如果我們政府人員都有了充分的準備,敵人必不得逞。反之,如我們準備不夠,甚至毫無準備,則戰爭必歸失敗。我們在平時要有準備,到了非常時期,尤其要有準備,全國軍民以及一般公務人員,人人要負責盡職,儘量準備,在這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們一切工作要快速要緊張,一天要當作兩天用,一分精力要有十分精力的效果,才能夠充實抗戰的力量,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講話的最後,蔣介石重申:「我們從今以後,要認定不是我們失敗,就是他們滅亡,只要全國同胞大家照我的一貫方針和精神,作繼續不斷的奮鬥,日本人必不能滅亡中國,反轉過來說,我們必定能夠打敗日本。」
於是,他將駐紮綏遠省平地泉的第十三軍(軍長湯恩伯)移駐察哈爾省要衝張家口,其所屬八十九師主力則於八月六日從為北平北方大門的居庸關越長城南下進駐南口,由北而南向北平推進。在孫連仲指揮之下的廿七師,則於八月十日挺進到北平西南方五公里的竇店,由南而北逼近北平。八月上旬,包括步兵十個師五個旅、騎兵五個師四個旅的國軍完成集結。
「軍事上一時之挫折,不得認為失敗;而且平津戰事不能認為已經了結。日本既蓄意侵略中國,不惜用盡種種手段,則可知今日平津之役,不過其侵略戰爭之開始,而絕非其戰事之結局。國民只有一致決心,共赴困難。」

抗戰爆發中國軍隊沿長城開赴前線
和_圖_書
七月廿六日,日本華北駐屯軍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未得答覆,惱羞成怒的日軍開始發動大規模襲擊。當天傍晚,日軍一部乘三十餘輛載重卡車,強行闖入廣安門,另一部則在飛機的配合下攻佔了廿九軍在廊坊的駐地。廿七日凌晨,日軍更進一步進攻通縣,一直與蔣有矛盾,對日本心存幻想的宋哲元,這時也絕了妥協的念頭。
當天午後,宋哲元在北平城內召集北平市市長秦德純、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等人舉行緊急會議。是死守北平呢,還是放棄?本來中央和全國民眾都希望他們死守北平,但當地絕大多數人的意見是不忍使文化古城因戰火而化為灰燼。於是,緊急會議終於決定退守保定,而以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及北平市長,留在當地。宋哲元與秦德純則於下午九時離平出發,前往保定。
七月十七日,日本參謀本部制訂了《關於華北用兵時對華戰爭綱要》,規定戰爭初期調集優勢兵力掃蕩中國第廿九軍,解決華北問題。其總原則是「進行必要的小規模調兵遣將,兼施政治、經濟等策略手段,爭取在短期內挫抑敵方的抗戰決心」。據此,日軍調集了四個師團約十萬兵力,於七月底迅速攻佔平津,然後兵分三路沿平綏線、平漢線、津浦線突進。其中,日軍把主決戰方面定為沿平漢線地區,企圖在華北進行會戰,一舉摧毀中國軍隊的主力。這種進攻態勢,使華北方面的中國軍隊措手不及。
此時,廿九軍將士在宋哲元的指揮下,已經開始了全面的抵抗。據南京派駐北平的代表報告稱:「和平已絕。宋及二十九軍將領已決心與城共存亡。至城外各方面,皆佈置完畢,即行應戰。望轉電何公(指何應欽)速派大量飛機及軍隊北來。」遺憾的是,倉促之間,哪裡能調集大量的戰鬥機北上,況且,北方的機場年久失修,即使有大批飛機北上,後勤也沒有保障。廿八日,北平大戰開始。數以萬計的日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分別向北平、天津以及鄰近各戰略要地大舉進攻。
八月十二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興會推舉蔣介石為海陸空軍大元帥,以軍事委員會為抗戰統帥部。廿七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授權蔣介石組織大本營,行使陸海空三軍統帥權,並統一指揮黨政。而蔣介石認為未經正式宣戰,不應設大本營,決定擴大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
就在雙方軍隊圍繞平漢、津浦二線激戰時,上海「八一三」事件爆發。一天後,日本政府非正式宣戰和圖書,日軍在華北的「不擴大」方針隨即被放棄。日本陸相強調要速戰速決,陸軍省也認為,攻佔華北主要地區可以「促使南京政府反省,即可打開政治妥協局面,不出兩個月乃至半年時間,此種局勢即可望到來」而華北方面,日軍則再次要求加強兵力擴大戰果,以六個師團投入戰鬥,將作戰目標鎖定在石家莊至德州一線。八月三十一日,日軍華北方面軍正式編成,當天即下達了佔領平津附近地區,殲滅河北中國軍隊的命令,要求華北攻勢「為結束戰局創造條件」。
隨著居於河北心臟部位的平、津重鎮淪陷,戰局進入了新的階段。七月廿九日,蔣介石在南京接見新聞記者,發表了對時局的看法:
日軍大本營於八月九日下達沿平綏線進攻之作戰命令,八月十二日,日軍第五師團板垣征四郎部與第十一旅團向南口發起進攻。在日軍強大的炮火攻擊下,南口軍事工事盡毀,但守軍堅守不退。面對嚴重的傷亡,負責指揮平綏線作戰的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向軍事委員會提出,南口「防線太長,兵力單薄」,蔣介石決定將衛立煌部從石家莊迂迴增援南口。



七月廿七日,一封加急電報從北平發往南京。宋哲元向蔣介石報告稱:「北平為華北重鎮,人心所繫,大事所關。現在已成四面皆敵之形勢,通縣於今晨三時起,亦正在激戰中。職受國家與人民付託之重,已決心固守北平,以安人心,而作士氣,決不敢稍有畏避也。」
日軍炮轟宛平,直驅平津,戰爭進一步擴大,蔣介石「避戰」念頭被徹底粉碎;平津初戰即輕陷敵手,抗日血戰艱難開局。
「歷代古都,竟淪犬豕矣。悲痛何如!然此為預料所及,故昨日已預備失陷後之處置,此不足驚異也。」
在華北戰事爆發後,蔣介石幾乎投入了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兵力,採取重點部署、立體防禦的方針,力保山東、山西平漢線兩翼,在平漢線正面與日軍周旋。蔣介石的這種軍力部署也正合日軍心意,但他必須這樣部署。
同時,西苑、北苑也在日軍猛烈攻擊之下。由於沒有鞏固的防禦工事,且通訊設備被炸毀,中樞指揮失靈,戰場一片混亂,廿九軍的抵抗迅速被擁有優勢火力的日軍所擊破。
這一天,蔣介石也終於徹底摒棄了「緩戰」、「避戰」之想,他明確指示宋哲元務必固守北平、宛平各城,同時調集大量中央軍北上支援。他在日記中鼓勵自己:從此「當一意作戰,勿再作避戰之想矣」。
消息傳來,蔣介石心頭騰起一股無可言狀的悲哀。初戰就如此之快地損兵折將、失地陷土,看來,這場無法避免的較量對中國來說是艱險重重啊!和-圖-書不過,對北平的淪陷,蔣介石似乎早有預感。他在北平失陷當天的日記中說:
張家口本為南口以北重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口激戰時,第六十八軍劉汝明部趁勢收復張北和崇禮,但卻丟了張家口外圍全部陣地,日軍就在這時向張家口直撲而來。劉部冒大雨突圍,張家口於八月廿七日淪陷。張家口失守後,南口北部陣地已無險可守,湯恩伯、高桂滋部只能收縮防線,憑藉長城天險而守。面對日軍一次次猛烈的襲擊,守軍方寸大亂疲於應付,苦撐數日後,察哈爾全省即告淪陷。蔣介石急忙要求閻錫山「從速作固守晉綏之部署」,並特意指出防守綏北與綏東之重要性。如果綏遠有失,則全局不堪設想,整個華北地區的防衛都將無從實施。
平漢線的兩翼,尚有山區可以依憑,關鍵還是平漢線所在的華北平原。那裏一馬平川,適合日軍機械化、立體化作戰。而我軍裝備落後,又無險可守,況且平津新敗已折銳氣,實在不宜在華北平原進行決戰。在日軍攻我所必救之地的險要形勢下,蔣介石在焦急地思考出奇制勝的策略。
「此次平津戰爭,我們修副軍長和趙師長督戰陣亡,其餘旅團長以及下級官兵戰死的,到現在為止,雖然還沒有統計,但至少總在三千以上。似此戰爭不到兩天,我們廿九軍及各保安隊官兵殉國的有這樣多,實在是忠勇壯烈,但戰爭的結果不能不說是失敗,這失敗的原因在哪裡呢?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不講信義,我們平津一般將領受了敵人的欺騙,以致缺乏準備,沒有作戰決心。這是我們最可痛心的一個教訓。」對此,蔣介石強調要迷途知返,一心抗戰,「到了今天,大家一定要覺悟,不是日本滅亡我們,就是我們滅亡日本,我們再不能受敵人的欺騙,再不能以企求和平的苦心反而招致敵人的欺侮。今後我們只有全國一致,發動整個應戰的計畫,拚全民族的力量,來爭取最後的勝利,以保障國家民族的生存。」
蔣介石立即調兵遣將,向河北、察哈爾不斷增兵,以圖保存平綏、平漢線來挽回局勢。其實,在國民政府一九三七年初制定的《大本營頒國軍作戰指導訓令稿》中已判定:「敵國為使現在平津一線敵軍之作戰便利起見,將以有力之一部先進占平綏各要點(張家口、南口等處),爾後或深入山西以威脅我第一戰區之側背,或轉進於正定、保定方面,以直接協力於其在平津部隊的攻擊。」蔣介石據此判定:「平綏線為第二戰區之生命線,亦中蘇聯絡之生命線,更為我國軍作戰旋回作戰之能實施與否的中樞線」,指示「以南口附近為旋回之軸,固守南口、萬全」,「如南口、赤城、沽源之線,始終為國軍保有,則平津方面之敵絕不敢冒險南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