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爭取國家領土和主權
三、臺灣、香港、東北又起爭議
開羅會議之後,中國收復臺灣已成定局。為保證接收工作順利進行,一九四四年三月,蔣介石批准成立國家最高委員會中央設計局臺灣調查委員會,派曾任福建省主席、一九三五年去過臺灣的陳儀任主任委員,調查委員會於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七日在重慶正式成立。台調會成立後,收集了大量有關臺灣的資料,起草了《臺灣接管計畫》,還培訓了一批接收人員。
為發動臺胞打擊日本侵略者,一九四〇年三月三十日,蔣介石令朱家驊、陳立夫等人:「查汪逆傀儡登場在即,我方對倭亟宜加大打擊,贊助日本、臺灣、朝鮮的各項革命運動,使其鼓勵敵國人民群起革命,如罷工等等以騷擾敵之後方,滅其侵略勢力。即希兄等負責約同日韓台在渝之革命首領會商,籌劃推動為要。」次年二月十日,「臺灣革命同盟會」成立,形成了大陸臺胞的抗日聯合陣線。
為了向國內人民有一個明確交代,向日本法西斯表明絕不妥協的立場,更重要的是對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申明立場,防止同盟國內的某些大國在戰後秩序安排上損害中國權益,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三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在重慶舉行記者招待會。他代表中國政府明確表示:「中國應收回東北四省、臺灣及琉球,朝鮮必須獨立。」他再次聲明了國民政府否定包括《馬關條約》在內的中日間一切條約,在領土方面要恢復至甲午戰前之狀態的立場,也即要徹底清算日本從中國攫取的一切侵略權益的立場。次日,重慶《中央日報》公開發表了宋子文的這一談話。
蔣介石本想在中英改訂新約的時候一併收回香港的,但是事與願違,空留餘恨。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簽訂的中英新約,終究沒能廢除九龍的租借權。在簽訂新約的當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照會英國,聲明對九龍「保留日後提出討論大權」
雖然後來在香港受降問題上進行了變通,在九月十六日,駐港日軍向英、中、美、加四國投降,但這並不能使蔣介石挽回什麼。
蔣介石謀劃收復東北但苦於蘇聯掣肘,蘇聯出兵東北暗助中共,東北局勢隱患漸現。
中國東北與蘇聯、外蒙古接壤,與西伯利亞共同構成了蘇聯的遠東屏障。戰後美國在太平洋和遠東的勢力大增,勢必構成對蘇聯的包圍,東北對西伯利亞乃至整個蘇聯的戰略意義,使史達林決心控制它。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些,蔣介石在雅爾達會議前才極力反對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但是,他的反對太無力了。
十一月十三日,重慶《中央日報》、《掃蕩報》聯合版還發表了國民政府立法院長孫科《關於戰後世界改造之危險思想》一文,嚴正批評同盟國內某些人關於戰後世界安排的錯誤主張,如東北劃歸蘇聯、臺灣國際共管之類,指出:「蓋臺灣本為中國之領土,甲午之後,始被日軍佔據,中國抗戰勝利,應當清算甲午以來日寇對我侵略歷時半世紀之所有血債。臺灣為中國重要失地之一,應由中國收復,世人並無異辭。設使抗戰勝利後,中國失去五十年之臺灣,仍不能收復,則在中國之立場言,絕不能承認其為公平與合理。」
就在中國為恢復臺灣而加強輿論宣傳的時候,國際上卻傳來了不同的聲音。一九四二年八月,美國《幸福》、《時代》、《生活》三大雜誌印發了一本題為《太平洋關係》的小冊子,公然提出戰後要對臺灣實行「國際共管」。來自最大盟邦的無理提議使蔣介石疑惑,更使他憤怒。美國到底想做什麼?蔣介石陷入沉思www.hetubook.com.com。從《大西洋憲章》、《聯合國家宣言》到眼下進展緩慢的廢除不平等條約交涉,他實在搞不清楚這個民主國家的意圖。不管它想從戰爭中得到什麼,也不管它有什麼理由,想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是絕對不行的。
中英新約簽訂之後,蔣介石仍不忘爭取香港歸還。他一度有在日本投降之際武力收回的想法,不過最希望的還是由美國人主持公道,勸說英國人改變立場。宋美齡在一九四三年二月對美國的訪問和隨後宋子文在美國之行中,都向美國總統羅斯福表達了中國對香港問題的立場。
陳儀和蔣介石一向不和,此次被任命為臺灣行政公署長官,心情是複雜的,他當即和蔣介石約法五章,要求在一年內不准美軍、美資及中統、軍統進入臺灣。蔣介石為使陳儀痛快赴任,慨然應允。
美國對中國政府在臺灣歸屬問題上的堅決態度高度關切,為爭取中國堅持抗戰,一九四三年二月,羅斯福向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表示支持中國收回臺灣,這一聲明在十一月的開羅會議上得到了正式確認。
十一月廿三日,羅斯福與蔣介石會晤,雙方同意「日本用武力竊取於中國之東北四省、臺灣和澎湖列島在戰後必須歸還中國」,第二天,美方在起草草案時,將其中「必須歸還中國」改為「當然應歸還中國」。可是十一月廿六日下午,中美英三方就英方提交的公報修正案進行討論,英方修正案竟然將東北、臺灣等地「當然應歸還中國」改為「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這一含糊的措辭,對日本放棄後是否歸屬中國不置可否,如果照此公告天下,不僅會使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疑惑不解,而且會阻礙中國合法地收回這些地區的主權,殖民主義野心不死的英國想在此耍花招,為日後尋釁滋事留下依據。這一不義之舉激起了中國代表的憤慨,中國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據理力爭,又得到美國的支持,最後終於維持了原草案。
一九四五年二月,羅斯福、邱吉爾與史達林在雅爾達會心一笑,背著蔣介石把中國大連劃為國際自由港,把旅順租借給蘇聯,允許外蒙獨立。事後羅斯福突然覺得有不妥之處,戰後抑制蘇聯還有賴於蔣介石政權,因此,指示赫爾利飛赴英國、蘇聯,謀求對中國有所補救的善後方案。四月,邱吉爾在倫敦會見了赫爾利。邱吉爾直截了當地向赫爾利表示,他將為香港鬥爭到底,「除非踩過我的屍體,否則休想把香港從大英帝國版圖中除掉」,大英帝國將不要求什麼,也不放棄什麼,「我們決不會放棄大英帝國旗幟下的一寸領土」。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聖斷」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在亞洲散盡硝煙,同祖國分離五十年的臺灣亦回歸祖國。
蔣介石不忘收復香港,戰後立即準備接受降書;英國千方百計留住香港,蔣介石空留餘恨。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後,蔣介石原以為只要蘇聯信守條約,從蘇軍手中接受東北應是順理成章的事,孰料,蘇聯出兵東北後,並未全部履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支持國民政府的政策,而是採取兩面手法,從而使得國共雙方在東北的爭奪更加激烈。
但是蔣介石畢竟沒有勇氣與英國進行正面的軍事與外交對抗,因而將解決問題的希望寄於美國。八月十六日,吳國楨便向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轉交一封蔣介石致杜魯門總統的信,請求美國政府提請英國遵守盟軍受降的協定。

蔣介石、宋美齡首度抵台
一九四六年十月廿五日,蔣介石在臺灣光復一周年紀念會上說:「我們國父宣導國民革命,即以光復臺灣為革命的主要目的之一。國父在臺灣失陷的一年,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當時發佈宣言,就提出『恢復臺灣,鞏固中華』的口號。此後我們全國革命黨員以及中正本人,無時無刻,無不本著國父的遺教,努力奮鬥,決心湔雪國恥,全力光復臺灣。」是的,從《馬關條約》簽訂的那一天起,爭取光復臺灣的鬥爭就開始了,收復臺灣,完成了孫中山遺願,對蔣介石來說是值得自豪的。
蔣介石又電令:國民黨陸軍第七十軍先頭部隊七十五師在基隆登陸,第七十軍其餘兩個師和第六十三軍所屬的三個師迅速完成在台登陸計畫,海軍第二艦隊也進駐臺灣各重要港口。
一九四五年十月廿五日,對所有中國人,特別是臺灣人民是一個大大值得慶賀的日子。就在這一天,臺灣「總督」安藤利吉代表日本駐臺灣軍政當局正式向中華民國第一任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投降,至此,被日本割占了整整半個世紀的臺灣、澎湖列島,終於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華民族在甲午戰爭中所遭受的奇恥大辱也得到洗雪。
十月廿五日上午十時,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市舉行。陳儀代表中國政府通過廣播電臺鄭重宣布:自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
一九四五年,雅爾達會議時,美蘇英三國首腦拿中國作了交易: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中東鐵路與南滿鐵路蘇中合辦經營,雖然承認中國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但又規定蘇聯的優勢權益須予保障。蔣介石痛心疾首,但毫無挽回的希望。儘管蔣介石對這個出賣中國主權的條約十分不滿,但出於對付共產黨的需要,在得到蘇聯保證支援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承諾後,蔣極不情願地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國民黨積極佈置接收臺灣的工作,國民黨空軍一路軍司令張廷孟奉蔣介石命令攜帶中華民國國旗飛馳臺北。張廷孟不敢怠慢,喘息未完即與臺灣「總督」日本安藤利吉交涉:「我代表中國政府要求駐台日軍放下武器,降下總督府上的日本國旗。」日本人一一照辦。隨即,張廷孟命人升起中國國旗。在場的中國人歡喜異常,歡聲雷動。
蔣介石聞訊感嘆道:「邱吉爾對香港交還中國問題,謂『誓死不願』又謂『美國對中國之政策為一大幻想』云。其蔑視我國蓋如此也!」外交方面交涉失敗,激發了他的民族情感,使蔣介石把收復香港的希望寄託在軍事接管上。
機會真的來了,來得那麼突然,以至於蔣介石一時難以相信是真還是幻。十八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部宣布各地國民黨受降主官姓名,其中廣東方面國民黨受降主官為張發奎。廿一日,蔣介石命令國民黨陸軍第二方面軍接受廣東地區日軍的投降,其中第十三軍準備接收港九地區。
臺灣同胞飽嘗亡國奴的悲慘艱辛,對於日本帝國主義暗無天日的殖民統治切齒痛恨,一旦得以重返祖國懷抱,無不喜出望外。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七十五師在基隆登陸,受https://www.hetubook.com.com到民眾熱烈歡迎。
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英國通過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於一八四二年割讓了香港島。一八六〇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又強行割占了九龍。一八九八年,英國又逼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約》,把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附近島嶼的中國領土,即所謂「新界」租借給英國,為期九十九年。這樣包括南北九龍及附近三百多個大島嶼,總面積一〇六一點八平方公里的香港地區就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抗日戰爭的國際環境大為改善,國民政府乘機把收復臺灣的立場昭告中外。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鄭重宣布:「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馬關條約》對臺灣的束縛隨之完全消失。接著在一九四二年四月間,陪都重慶掀起了一個聲勢頗大的光復臺灣宣傳運動,國民政府一些軍政要人如孫科、陳立夫、馮玉祥等,或發表廣播演說,或出席宣傳集會,或撰寫紀念文章,闡述臺灣對中國的隸屬關係以及收復臺灣的意義。
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裕仁命令全體日軍向盟軍所屬軍區將領投降。八月十七日,遠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佈第一號受降命令:凡在中華民國、臺灣、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之日軍,均應向蔣委員長投降。香港位於北緯十六度以北,本來就是中國領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又屬國民黨廣東第四戰區的作戰範圍,英美盟軍並未將它劃為特別戰區,所以,駐港日軍理應向中國軍隊投降。
在接收臺灣的過程中,美方在對日聯絡、情報,尤其是人員輸送等方面予中方以幫助。美國這時不僅在有關國際條約上,而且在行動上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應當回歸中國。陳儀在十月廿五日的受降典禮時曾表示「感謝協助我們光復臺灣的同盟國家」,其中主要當然是指美國。
臺灣人民由衷歡欣,以各種方式歡呼慶賀。政府接收人員尚未去台,臺灣民眾便自動爭掛國旗、爭學國語,自覺維持社會秩序,以實際行動回應接收。進行了五十年奴化教育的日本人又一次見證了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和凝聚力。
抗戰開始以後,蔣介石與國民政府在收復東北問題上態度是堅決的。「九一八」事變後,由於國民政府實行的「不抵抗」政策,軍隊退出東北,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聲望急劇下降。雖然張學良分擔了相當大一部分責任,但是作為一國統帥的蔣介石仍是很尷尬。蔣介石暗下決心:一定要收復東北,給國人一個交代,也徹底洗刷自己賣國的罪名。蔣介石代表的是整個國民黨的願望,一九四五年十月,國民黨大員熊式輝對此表述得很明白:「我們的困難起於東北,我們的勝利也必須止於東北、貫徹於東北。」
在香港問題上,蔣介石再次栽在英國人手中,他雖然忿忿不平,但也明白在國力過於弱小的情況下,僅有滿腔熱情是難以維持大國地位的。可惜,蔣介石卻把增強國力的希望寄託在加強國民黨的獨裁專制上了。對日戰爭剛結束,國內爭戰又開始了,他更沒有精力去考慮香港問題了。
從美國的遠東戰略考慮,羅斯福是傾向於滿足蔣介石的願望而籠絡中國的。在十一月下旬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在與蔣介石的會談中表示,戰後香港應當歸還中國。蔣介石在新約談判中碰過釘子,知道事情棘手,因此,他提議由美國先與英國商討。但在一周後的德黑蘭會議上,當羅斯福探詢戰後香港歸還中國的可和*圖*書能性時,邱吉爾甚至拒絕討論。邱吉爾在會上遇到機會便宣稱:「戰爭結束時,我們並不要求給自己增加領土,同樣,我們也不打算放棄任何領土。」蔣介石剛剛看到的一線希望又被邱吉爾的強硬態度擊得粉碎。
國民革命時期,國民黨人就較多關注臺灣問題,並支持臺灣愛國志士的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活動。在蓬勃發展的國民革命運動中,孫中山曾廣泛接觸在廣州地區活動的臺灣志士,關心他們的活動。大革命失敗後,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在外交上的軟弱,在大陸臺胞的抗日活動也趨於消沉。「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日趨尖銳,為了穩定軍心振奮士氣,蔣介石也曾作過表白,他在軍中講話時數次提到,將來不但要收復東北,還要收復臺灣和琉球。
然而,遺憾的是,當時的蔣介石値民族聖戰初勝之際,卻不顧民主,仍然不忘消滅共產黨於彈指之間,而對臺灣卻並不甚上心。國民黨接收大員施政缺失、社會矛盾激化、忽視臺胞改革省政訴求、加上一些官員貪污腐敗、物價飛漲更使民怨沸騰,終於釀成「二二八」事件。

陳儀和張群在駐台日軍受降典禮上
日本剛宣布投降,蔣介石即著手安排臺灣接收事宜。中國政府以中字第十八號備忘錄及其附件通知日軍統帥岡村寧次,將臺灣和澎湖列島為第十五受降區,任命陳儀為受降主官。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和臺灣警備司令部也在重慶成立,陳儀任長官兼警備司令。
「二.二八」事件後,為安撫民心,鞏固國民黨在台的統治,蔣介石派遣國防部長白崇禧赴台處理善後,並改公署為臺灣省政府,撤換陳儀,改任魏明道為臺灣主席,但是這一每件留下的創傷至今也沒完全癒合。
蔣介石當時正忙著調兵遣將與中共爭奪東北,來不及長篇大論地表達自己的興奮與激動的心情。一年以後,他做了更大的彌補,偕夫人宋美齡親自到臺灣島巡視,以示中央對臺灣的關心愛護。
隨著全面抗戰爆發,民族主義思潮在中國高漲,一浪高過一浪,蔣介石收復失地臺灣的目標日趨明確、堅定,並逐漸成為軍政高層的共識。一九三八年四月一日,蔣介石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公開表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要講求真正的國防,要維護東亞永久的和平,斷不能讓高麗和臺灣掌握在日本帝國主義者之手。必須針對著日本之積極侵略的陰謀,以解放高麗、臺灣的人民為我們的職志」。這是國民黨第一次在正式場合明確提出恢復臺灣。
中國東北的行政地理概念,常指遼、吉、黑三省,抗戰勝利後,論其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七分之一,其水力、煤炭、石油、森林、漁業、畜牧業等資源十分豐富。正因為它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所以自從清末以來,就為日俄等列強所垂涎,欲攫取這塊寶地。蔣介石收復東北的願望得到《開羅宣言》的確認,《開羅宣言》規定:日本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東北、臺灣與澎湖列島必須歸還中國。得到國際確認,蔣介石便開始了準備工作。

英國政府從一開始便打定主意,香港只能由英國接收。八月十四日,薛穆會見中國外交部次長吳國楨,表示英國將在香港受降,因為香港是英國海外領地;英國對它擁有主權,可以不受戰區限制。同時英國政府命令太平洋艦隊司令哈科特少將,率領以不屈號航空母艦為首的一支艦隊急速駛往香港,以圖在軍事上佔據先手。英國還採取外交行動,要求美國總統杜魯門指示遠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令香港日軍向英國投降。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的戰敗為蔣介石提供了機會,但是對於能否抓住這個機會,他卻沒有把握。蔣介石顯然是估計到了在香港受降問題上會有麻煩,特地於八月十四日下午召見英國駐華大使薛穆,聲明「中國政府承認英國在香港的權利」,只是希望最終能解決香港問題。這實際上是給英國吃定心丸,表示中國近期內不會提起香港問題。
但是,在美國外交的天平上,英國畢竟比中國更為重要,杜魯門致電麥克阿瑟,表示香港可以由英國接收。八月三十日,哈科特率領的英國艦隊駛入香港水域。次日,英軍宣布在香港成立臨時軍政府,香港實際上已處在英國的掌握中。
戰後的香港將依然飄揚大英帝國的旗幟,蔣介石對此餘恨不已。他在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黨政會議上,對未能談判九龍問題表示遺憾,由於未能解決九龍問題,中英新約對中國來說仍然是一次失敗,並希望報界進行批評。
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銘記著甲午戰爭的恥辱,一直渴望收復被日本強行割占的土地,並為之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國各黨派、各階層人民紛紛要求收復臺灣。一九四〇年四月初,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董必武、張瀾、宋淵源等人聯名向國民政府提議:立即宣布馬關條約無效,以「收復臺灣」,「解放朝鮮」。
一九四四年秋天,國民黨中央訓練團開辦了東北黨政幹部訓練班,成立了收復「東北研究委員會」,在國民黨六大後改名為「東北復員設計委員會」。但是蔣介石很快發覺,收復東北還必須跨過蘇聯這道障礙。
十二月一日,由中美英三國首腦簽署的《開羅宣言》正式公佈,其中規定:「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這無疑是國民政府戰時外交努力的一項重大成就。《開羅宣言》的這些規定在一九四五年七月廿六日的《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中得到重申。
為了表明中國政府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國民黨宣傳機構進行巧妙安排。從十一月四日,也就是報紙發表宋子文談話的同一天起,重慶《中央日報》開始連載《太平洋關係》全文,至十一月廿三日刊完。美國在中國讀者中受了一次缺席的審判。一九四三年一月,《大公報》又發表社論,「鄭重向世界公言:臺灣是中國的老淪陷區,我們不能看它流落異國,戰後中國一定要收復這塊土地。」

受日軍十四年蹂躝之苦的東北人民歡慶勝利
「恢復臺灣,鞏固中華」美國積極支持蔣介石收復臺灣;「二.二八」事件引發全島暴動,遺憾留下嚴重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