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情耗
杜牧今生尚有緣,撥燈含淚檢詩篇。
聰明自誤原非福,遲暮相逢倍可憐。
白水從今盟素志,黃金無處買芳年。
回頭多少傷心事,願化閒雲補恨天。
顧影應憐太瘦生,十年心跡訴卿卿。
佳人日暮臨風淚,游子宵分見月情。
碎剪鄉心隨燕影,驚殘春夢減鶯聲。
客中歲月飛星疾,桑剩空條繭盡成。
萬里滄溟涸片鱗,半生蕭瑟歎吾身。
文章憎命才為累,花鳥留人意獨真。
浮事百年成底事,新歌一曲惜餘春。
金樽檀板能銷恨,莫負當前笑語親。
才盡囊餘賣賦金,果然巾幗有知音。
寒衾今夜憐同病,滄海他年見此心。
靜散茶煙紅燭冷,凍留蕉雨綠窗深。
蕭寥形影空酬酢,夢醒重添苦楚吟。
聰明自誤原非福,遲暮相逢倍可憐。
白水從今盟素志,黃金無處買芳年。
回頭多少傷心事,願化閒雲補恨天。
顧影應憐太瘦生,十年心跡訴卿卿。
佳人日暮臨風淚,游子宵分見月情。
碎剪鄉心隨燕影,驚殘春夢減鶯聲。
客中歲月飛星疾,桑剩空條繭盡成。
萬里滄溟涸片鱗,半生蕭瑟歎吾身。
文章憎命才為累,花鳥留人意獨真。
浮事百年成底事,新歌一曲惜餘春。
金樽檀板能銷恨,莫負當前笑語親。
才盡囊餘賣賦金,果然巾幗有知音。
寒衾今夜憐同病,滄海他年見此心。
靜散茶煙紅燭冷,凍留蕉雨綠窗深。
蕭寥形影空酬酢,夢醒重添苦楚吟。
書後更附以四律曰:
大凡愛情之作用,其發也至迅捷,其中也至劇烈,其吸引力至強,其膨脹力至大。然其發也、中也、吸引也、膨脹也,亦必經無數階級,由淺而深,由薄而厚,非一蹴而即可至纏綿固結不可解脫之地位也。即如夢霞與梨娘,其始不過游絲牽惹之情,能力至為薄弱。其後交涉愈多,而愛戀愈切。至於今,肺腑之言,不覺盡情吐露。使梨娘願效文君,夢霞竟為司馬,則玉容無主,金徽有情,前輩風流,不妨繼武,夜館無人,何難了此一重公案。無如梨娘固非蕩子婦,夢霞亦非輕薄兒,發乎情,不能不止乎禮義,深情欲醉,而好夢難圓,遂致雙生紅豆,願託再世春風,十幅烏絲,痛寫一腔憤血,其才雖可敬,而其遇亦可哀矣。夢霞之誓,出自真誠,梨娘多一言勸慰,即夢霞增一分痛苦。夢霞得梨娘之書,更不能已於言,乃披肝瀝膽,濡淚和血,作最後之誓書。其辭曰:和*圖*書
閱者諸君亦知梨娘得書之後,欲拋拋不得,欲戀戀無從,血共魂飛,心和淚熱。恨壓眉峰,不知為夢霞添上幾許顰皺;愁擔香肩,不知為夢霞增加幾分重量。蓋彼決不肯使夢霞為我失盡人生之幸福,必欲籌一兩全之法,使之能取消其誓,而又不欲辜負其情。輾轉思量,不得一當,魂夢為之不安,飲食為之漸減。以多愁多病之身,怎禁受如許折磨。不三日,而梨容憔悴,病重三分矣。
頃接手書,諄諄苦勸,益以見卿之情,而益以傷僕之心。卿乎卿乎,何忍作此無聊之慰藉,而使僕孤腸寸寸斷也!僕非到處鍾情者,亦非輕諾寡信者,卿試思之,僕之所以至今不訂絲蘿者何為乎?僕之所以愛卿、感卿而甘為卿死者何為乎?卿誦僕《紅樓影事詩》,可以知僕平日之心,卿誦僕連次寄贈之稿,可以知僕今日之心。卿謂僕在新學界中閱歷,斯言誤矣。僕十年蹋翼,一卷行吟,名心久死,迄今時事變遷,學界新張旗幟,僕安能隨波逐流,與幾輩青年角逐於詞林藝圃哉?今歲來錫,為饑寒所驅,聊以託足,熱心教育,實病未能。卿試視僕,今所謂新學界有如僕其人者乎?至女界中人,僕尤不敢企及。僕非登徒子,前書已言之矣。狂花俗豔,素不關心,一見相傾,豈非宿孽?無奈陰成綠葉,徒傷杜牧之懷;洞鎖白雲,已絕漁郎之路。「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卿之命薄矣,僕之命不更薄乎?無論今日女界中,如卿者不能再遇,即有之,僕亦不肯鍾情於二。既不得卿,寧終鰥耳。生既無緣,寧速死耳。與卿造因於今生,當得收果於來世,何必於今生多作一場春夢,於來世更多添一重魔障哉。至嗣續之計,僕亦未嘗不先為計及。僕雖少伯叔,幸有一兄,去歲結褵,行將抱子,但使祖宗之祀不至自我而斬,則不孝之罪,應亦可以略減也。僕亦聞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若食我言,願與薄倖人一例受罰。卿休矣,無復言矣。我試問卿:卿之所以愛僕,憐僕之才乎?抑感僕之情乎?憐才與感情,二者孰重孰輕乎?發乎情,止乎禮義,僕之心安矣。而卿又何必為僕不安乎?或者長生一誓,能感雙星;冤死千年,尚留孤塚。情果不移,一世鴛鴦獨宿;緣如可續,再生鸞鳳雙成。此後苟生一日,則月夕風晨,與卿分受淒涼之況味,幸而天公見憐,兩人相見之緣,不自此而絕,則與卿對坐談詩,共訴飄零之恨。此願雖深,尚在不可知之數耳。嗚呼,僕自勸不得,卿亦勸僕不得,至以卿之勸僕者轉以勸卿,而僕之心苦矣,而僕之恨長矣。悠悠蒼天,曷其有極!僕體素怯弱,既為情傷,復為病磨,前日忽患咯紅,當由隱恨所致。大凡少小多情,便非幸福,僕年才弱冠,而人世間之百憂萬憤,業已備嘗,憔悴餘生,復何足惜!願卿勿復念僕矣。hetubook.com.com和-圖-書
鏤心作字,齧血成詩,萬千心事,盡在個中,一字一吟腸一斷。梨娘閱此書,誦此詩,悲傷之情,真不可言喻矣。淚似珠聯,心如錐刺,初不料夢霞之癡,竟至於此也。其言如此,其心可知。脫異日果踐其言,則彼將終身鰥居,無復生人樂趣。雖孽由自作,而情實可哀,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只緣兩字「憐才」,竟演一場慘劇,我將何以對人?且何以自解耶?天乎,天乎!沉沉浩劫,已陷我於孤苦淒涼之境。而冤孽牽連,復有此自投情網之夢霞,抵死相纏,絲毫不容退讓。迷迷惘惘,終日顛倒於情愛之旋渦中不能解決。此事果從何說起?薄命孤花,竟是不祥之物,自誤不足而誤人,一誤不足而再誤。苦念及此,轉不若早歸泉下,一瞑不視。黃土青山,紅顏白骨,同歸於盡,亦免在人世間怨苦顛連。有情難遂,有恨難平,苦挨此奈何天中之歲月。時而攢眉,時而酸眼,時而刺心,時而剜腸,劍樹刀山,生受地獄之苦,夫又何苦來耶?癡哉夢霞,爾何不自愛乃爾,爾何不相諒乃爾!挖心嘔血,掬誠相示,惓惓深情,我非不爾感也。事已無可奈何,雖癡何益?不若大家撒手,各了今生之事。喃喃設誓,又奚為者?今爾言若此,我豈能安?癡哉夢霞,何逼人太甚耶!我不知我前生孽債,究欠下幾許,將於何日清償也。嗟乎,嗟乎,梨娘固無如夢霞何矣。如怨、如慕,亦感、亦哀,蓋梨娘此時對於夢霞,只有勉為勸慰之責任,實無代為解決之能力。然夢霞之言既出,夢霞之志已決,必非虛言勸和圖書慰所能有效也者。梨娘明知之,而無術以挽回之,感之深,怨之亦深。梨娘怨夢霞,固不能棄夢霞也,既不能棄矣,則梨娘固終不忍使夢霞竟踐其誓言也。
夢霞讀此書,如受當頭之棒,如聞警夢之鐘。其情正在熱度最高之時,不覺漸漸由熱而溫、而涼、而冷、冷且死,黯然魂銷,掩面而泣,淚簌簌下如貫珠,良久歎曰:「相見不相親,何如不相見。說是無緣,何以無端邂逅?說是有緣,何以顛倒若斯?情之誤耶,命之厄耶,孽之深耶,造化弄人抑何其虐耶!茫茫人海中,似此知音,何可再得,亦何惜此淪落之餘生,不為瑯琊之情死耶!」因立揮二絕答梨娘,詩中有「來生願果堅如鐵,我誓孤棲過此生」之句。梨娘讀之,心大不安,復答書勸慰,委曲陳詞,情至義盡,字字從肺腑流出,一幅書成,芳心寸斷矣。此數日中密緘往還,倍形忙碌,而碧紗窗外,埋香塚前,淚雨淒迷,愁雲籠罩,觸耳皆斷腸之聲,舉目盡傷心之景。此黑暗之愁城中,幾不復有一絲天日之光矣。
情之所鍾,正在吾輩。勞塵滾滾,只博青娥一笑之恩;長夜迢迢,更下白傅千行之淚。一言激烈,生死以之。記者固不敢謂夢霞過也,然而「餅師鏡已荒荒破,霍女釵難兩兩全」。秋娘已老,杜牧休狂,人生不幸而遇此,惟有運慧劍以斬斷情絲,持毅力以抑制癡念。既未亂之,何妨棄之。兩相棄則兩得保全,兩相戀則兩增煩惱,和圖書此中得失,亦自分明。而當局者迷,每欲倒行逆施,強售其情,不知情與情戰,必有一傷,或且兩敗而俱傷。吾輩用情,只能用之於可用之地,不能用之於不可用之地。於不可用情之地而必欲用其情,貿貿焉挺身入情關,為背城借一之計。其始也,則如佛經所云:恐怖顛倒,夢想究竟。受盡萬種淒涼,嘗遍一切苦惱,而終不得美滿之效果,徒剩此離奇惝恍之事迹,長留缺陷於天地間,博後人無窮之涕淚而已,豈不可憐?豈不可笑?記者泚筆至此,未嘗不感夢霞之多情,又未嘗不深怪夢霞之無情。推其心,殆必欲將可憐、可愛之梨娘,置之死地而後已。此情而入於癡,癡而流於毒者也。
眼前無恙,心上難拋;一著思量,曷勝惆悵。梨娘得詩後,即作書覆夢霞,有曰:「我來,君不在,君若在,我亦不來。留詩一句,出自無心,君勿介意。至以小影相遺,實出於情之不得已,致不避瓜李之嫌,亦不望瓊瑤之報。蓋梨影以君為知己,君亦不棄梨影,引為同病。然自問此生,恐不能再見君子,種玉無緣,還珠有淚,不敢負君,亦不敢誤君。浮萍斷梗,聚散何常,此日重牆間隔,幾同萬里迢遙,一面之緣,千金難買。異日君歸遠道,妾處深閨,更何從再接霞光,重圓詩夢?贈君此物,固以寄一時愛戀之深情,即以留後日訣別之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