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兩條路
拯救老式風琴
他僕僕風塵,前往法國、荷蘭、奧地利各地,德國境內更不用說了,為救老風琴而奔走。他也經常與一些朋友爭論,老風琴應該修理呢,還是應該拆除,裝設新貨。老風琴改造的設計書,也不知寫過多少種,為此而寫的信件,多達數百封。可是世上的人們多是勢利而眼光短淺的,大多數的人都因為大量生產出來的風琴,價格便宜,外表又堂皇,因而不肯聽他的話,使得他的奔走呼號,多半歸於徒勞。
但是,史懷哲很快地就聽出來。樂聲就是一件樂器的生命,偏偏這幾乎是偉大的樂器,琴https://www•hetubook•com•com聲竟是大而無當的,甚至還是僵硬的。老式的樂器所有的一種沉沉的美,它一絲也沒有。尤其高音部分,不容易辨別出個別的音,只是響成一片,往耳朵裡撲進來——這個樣子,即令外表上更堂皇,在聲音方面也是一項嚴重的退步,史懷哲清楚地聽出了這一點。這以後每有機會,他便去試聽,可是每個地方的新風琴都有相同的缺點。
「你在非洲救的是老黑人,在歐洲,救的卻是老風琴啊。」
最可怕的是當時換裝新式風琴成了一時的
hetubook.com•com風尚,老式的風琴一架架地被毀去,換上了用機器製造出來的東西。這樣下去,從前的高手們精心製造出來的無價之寶,不消多少時候就會被毀滅淨盡,全部由徒具堂堂外表的機器產品取代。
這種情形,常使史懷哲覺得傷心,為自己貿然承擔了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而懊悔不已。然而,他不是容易灰心的人,他仍然認為這件事值得堅持下去,何況為保存美妙的風琴的命脈而戰,等於是為真理而戰,他鞭策自己,奮勇努力。
到了史懷哲上了年紀以後他還能在史特拉斯堡的聖.和*圖*書托瑪斯教堂,以及許多歐洲各地的教堂,聽到古老的管風琴仍然發出古老而美妙的琴聲,他的辛勤終究沒有白費。
他的一位朋友曾揶揄地對他說:
史懷哲是牧師、學者,又兼而為音樂家,三份工作經常壓得他透不過氣來,可是一想到這種情形,他還是不能默爾而息。他下定決心,要獨立來拯救全歐洲尚餘的老式風琴。老風琴應該盡一切可能來修繕、保存;新風琴的製作,不應當全部交給廠商,必須重加檢討音色,務使發出可與老風琴媲美的音色;為了達到這個理想,應當釐訂管風琴製作的和圖書國際規格——史懷哲這方面的工作,越來越多,牽涉也愈見廣泛。
他為管風琴而從事的戰鬥,前後歷三十年之久。一九〇九年,國際慈善音樂會議在維也納召開,史懷哲在這會議席上首次提出了「管風琴製作的國際統制案」,他的這項意見,竟在二十二年之後,方始得到國際性的認可,成為風琴製作規格的標準。這時,史氏早已置身非洲叢林,為土人們展開了醫療工作。
史懷哲鼓動著胸口,傾耳聆聽。演奏者的手法確實不同凡俗,音響之宏亮,的確令人讚嘆。他差一點就為機械文明的進步傾倒了。
從事深入的和圖書巴哈研究,使史懷哲痛感非同時深入於研究老式管風琴不可。前面也提到過,在現代化的工廠裡生產出來的管風琴,音響的宏大與種類的繁富上面,確實是有很大的進步,但史懷哲總覺得這一類新風琴的音色,的確比不上老式風琴的美妙。
一八九六年,史茲嘉特的教堂裝設了一架新的風琴,被認為是機器技術的偉大成就,轟動一時,報上也出現了不少稱讚的文字。當時,史懷哲正在旅行途次,聽到這個消息,不惜繞了一大段路去參觀。教堂的司琴也是一位名家,特為了這位風琴界名人西林嘉的外孫奏了一闋巴哈的賦格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