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史懷哲傳

作者:哈格頓
史懷哲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史懷哲 聖哲之死

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史懷哲

聖哲之死

次日凌晨五點半,告知老博士逝世的鐘聲劃破拂曉的靜寂響起來。人們一週來即預感到這一刻終不免到來,然而一旦它來臨,人們還是不願意相信。其實不相信又如何呢?事實就擺在眼前。人們列隊魚貫地進入安置遺體的房間,致最後的敬意。頃刻間,愁雲慘霧把人們籠罩住了。
不錯,叢林裡的聖者史懷哲,已結束了他那偉大的一生,可是他的精神是永生的。他的女兒蕾娜.艾克特繼承了他的遺志,肩負起在叢林要的責任。直到目前,那所醫院依然還在執行著它的任務。
英國的著名哲學家羅素和*圖*書說:
遺體由黑人們抬著在夫人墓旁下葬,不論老人小孩,不論男的女的,人人淚眼模糊地向他們的偉大領導者告別。
在牀畔,他的女兒蕾娜.艾克特夫人與醫院裡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禱告。外面院子裡,幾百個黑人立在夜闇之中。
直到最後,他都是了不起的!

固然,批評他的人也有一些,但史懷哲的精神是永遠不滅的。
史懷哲博士之死,不用說也傳遍了整個世界。正當這個時候,全世依然在對立與抗爭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緊張情況中。如印度與巴基斯坦,又如越南戰亂。看來,人類對和平的願望,還是很渺茫。然而,史博士之死給任何一方都帶來了震驚與痛悼,各國元首都紛紛發表悼念的聲明。
在他八十歲以前,他就不只一次地向親近的人說過如下的話。他一直都在盼望著有時間讓他完成《文明的哲學》的第三部,只要能在死前完成第三部,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他這麼說:
阿爾伯特.史懷哲博士。
「世上真正善意、獻身的人,非常罕見。https://www.hetubook.com.com在我們這個時代,是不適於理解和無資格比擬這種人的。史懷哲博士就是真正善意、獻身於世的人。」
在叢林裡,前後逾五十載,以「敬畏生命」為宗旨,終生不渝,在蘭巴雷,燃起人道主義的巨火,光芒照耀全世界。他是一個醫師、一個木匠、一個建築師兼監工、一個農場工頭、一個哲學家、一個讓巴哈與孟德爾頌的曲子響在原始林的風琴家、一個和平主義者,他有永不涸竭的精力與永不厭倦的毅力,在土人們來說,他還是個嚴格的父親、兄長,有時又是個密友、做工的伙伴。他不但救活m.hetubook.com.com了他們的身體,也拯救了他們的靈魂。救人們的靈魂,談何容易,非有海樣的愛心莫辦。他綿亙達半世紀的獻身與服務,終於完成了現代的奇蹟。
我們吃了……
「第三部完成了以後,讓非洲內地食人族的朋友,來把我吃了,為我豎一塊墓碑,刻上這樣的字:
老博士雖然精力過人,但畢竟死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一九六五年九月四日,終於來臨了。此時,距他第一次來到蘭巴雷,已過了半個世紀以上之久。

死前約一個禮拜,他開始覺得身體不太舒服,臥床未起。那天—和*圖*書—九月四日近午夜的十一時二十四分,他靜靜地停止了呼吸,臉上祥和如往常,而且充滿莊嚴。在最後一口氣前,一個看護者為他彈了巴哈,他居然從昏迷中甦醒過來了,打開眼睛,說了什麼,可是嗓音太低,沒有人聽清楚。在肅穆的巴哈曲中,他又閉上了眼,就此溘然而逝。
這也許是一種開玩笑的話,但我們也可以想像到這位老人,越老越喜歡非洲,也越愛黑人們,並早已下定決心埋骨於非洲的。
這就是最值得滿意的死了……」
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馬路上車水馬龍,河道上河輪與獨木舟接連不斷。他們都是趕來參加史懷哲博士的葬禮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