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創造
舊事或成語通用既久,就成了陳腔庸句,如何突破固著的習慣,翻出獨特的新意,是創造力的第七種。
北去願風南,
南來願風北,
化工本無心,
安得人人悦!
南來願風北,
化工本無心,
安得人人悦!
並置一些似是而非的論點,教人從矛盾歧異中求出統一來,使原來對的或許不對,原來不對的或許對,這種思考,是第三種創造力。
發 問
春花語春風,
謝君膏與沐,
何事太狂生,
教儂枝上哭!
謝君膏與沐,
何事太狂生,
教儂枝上哭!
假 設
譬如本詩就是從「愚公移山」的成語中,翻出新的意思來,他認爲「愚公」畢竟是神話裏的人物,現世的人想學「愚公」,卻往往成爲「愚人」!世界上許多人是「志大心勞」,許下了不切實際的「移山」大願,其實還剛移了「一簣」的土,兩鬢就已經斑白了!人生幾何,竟不覺悟,居然又把這超乎個人能力億萬倍的願望,敎兒子再去做,難怪世上沒有人能閒一閒來享受生活的趣味了!
在天一月在江千,
千月還同一月圓,
水中月影原非月,
無所從來月在天。
千月還同一月圓,
水中月影原非月,
無所從來月在天。
——明 田藝蘅 寫懷第六十三(香字初集)
像本詩說:我們看到有人悲傷就會去勸導,向來認爲這種開導對別人有益處,足以解開悲傷者的愁結。然而有一天我們自己陷入了悲傷,這悲傷有誰能爲我們來開釋?發現我們的悲傷絕不是別人的勸慰就能開釋,這才領悟到以前想開釋別人的愁結,豈不是根本不切實際的做法嗎?
把「愚公移山」的神話,落實到世俗現況裏來,每個人自許得過高,把自我的目標和價值感,訂得漫無邊際,完全蹈空的凌霄壯志是十分迂闊的,徒然令許多人怨望終生,而沒有絲毫的成就感。拚命鞭策自己、賣命上進,不肯給自己一點肯定的評價,好像不如此,就要被別人摒棄,也會被自己蔑視,但卻和圖書永遠也達不到那目標,爲此深深自卑與深感罪惡,這眞是何苦呢?犧牲自己一生以後,還不甘心,還要兒子再蹈覆轍,向那迂闊的目標……
培養容忍異見的胸懷,允許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此種變通性的特質,亦正表現創造力,這是第四種。
這種借舊事陳言,以發明新意的手法,是一種創造。
但第三句「水中月影原非月」,認爲逐千江而現形的僅是月的光影,光影並不是眞月,又否認水中的月卽是天上的月,到水中捉月,和到「鏡中求形」一樣,是見不著道和本體的,這和前面的意思產生了矛盾歧異。
姑且不論事實眞相如何,故意別爲推理,自以爲是地另外出一個新的肇因方法,來解釋舊現象,這是第八種創造力。
——元 釋善住 遣興(谷響集)
世界上的人,忙忙碌碌,都在爲賺錢贏利而辛勞不歇,然而生命一終止,生是光光來,死是光光去,再多的錢,也贖不回寶貴的生命。所以世上儘管有太多的不平,但白髮與死,一直公平地用冷眼窺覷著世上每一個人。本詩的作者忽生奇想,用假設的語氣道:若使金錢可以買得壽命,那麼世間的閒人會更少了!誰曾想過:生命的長短如果可以用錢來購買,這世界上富人的面孔會變得多難看?詐財掠奪,會演變成如何瘋狂的場面?這種扭曲事實的假設,極需創造力。
我想乘著風往北去,心中急急忙忙,希望船能快些到;然而也有南奔的船,同樣急急忙忙,希望能早些到達,揚帆趕路的人想法都一樣,希望天風幫幫忙,借把力氣,那麼天上的風,該向南吹,還是向北吹呢?
若使金錢堪買命,
世間應更少閒人!
世間應更少閒人!
——明 施篤臣 感遇之十三(觀物雜詠)
在動物的鱗介類裏,取出蚌龜;在植物的花卉類裏取出蘭花;在民生日用類裏取蠟燭;在歷史人物類中取漢代初年的韓信、彭越,這些取樣都不同類別,原本毫不干涉。但蚌卻因爲藏有珍珠,而自然招來裂死的命運;龜卻因爲卜兆靈驗,而自然招來烤焦的命運;蘭卻因爲有國色天香,竟被煉成蘭膏,在蘭釭裏燃燒自己成灰燼;燭卻因爲能放出光明,每逢黑暗,便不斷被迫吐出焰火,終於銷毀了自己……
翻 新
在不相干、不同類的事物中,找出統整的關係,聯想成新的聯繫模式,是第五種創造力。
類 似
蚌以珠自裂,
龜以靈自焦,
蘭以香自燼,
燭以明自銷。
韓彭將誰尤?
榮辱固所招!
龜以靈自焦,
蘭以香自燼,
燭以明自銷。
韓彭將誰尤?
榮辱固所招!
在詩人極度敏感的誇飾下,世界會變得極度人性化。本詩說春天的花朵對春風春雨道:謝謝你們的照拂與膏沐,只是這一陣「甜蜜」來得太狂驟太唐突,害得枝上的我不知是狂喜還是害怕,只好垂著淚珠哭泣!
又如大家讀了李商隱的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便形成了普遍的共識,覺得嫦娥孤獨、寂寞、後悔、無奈,而唐末的曹唐忽然提出了異議的質詢,他大聲問道:「嫦娥若不偷靈藥,怎得長生在月中?」這種以翻案語法激越地發問,都蘊含著創造性的思考。
在如此的推理下,忽然想到:一位醜女東施效顰,想模仿西施的捧心皺眉,徒然令四鄰氣惱好笑,得不到西施的迷人效果。女人和花的聯想,本來很普通,但經過了一番曲折的心思,尋出「牆頭花」與「醜女」中間的類似點,加以比擬,就成爲一首好詩。
「哭」,必然有了聲音,前面只說「語」,到結尾變爲放聲地「哭」,春雨的膏沐潤濕,使枝頭飽含著水珠如淚眼,原是視覺上的,但詩人的敏感性,卻誇張成聽覺上有聲音的哭與咒罵了。「何事太狂生,敎儂枝上哭」,完全擬人化,春花像一個情竇初開而不曾見過世面的小姑娘,偏遇到了又急又狂的冤家,只有哭著咒罵這個「太狂生」!
小小牆頭花,
本為無名草,
接以牡丹叢,
頃刻卽枯槁,
醜女一效顰,
徒使鄰家惱!
本為無名草,
接以牡丹叢,
頃刻卽枯槁,
醜女一效顰,
徒使鄰家惱!
「我悲誰釋之?」就是激發性的問題,這一聲吆喝激問,創造了另一面分析探索的空間,一般人是人云亦云的,反應在老習慣的規道裏,有待這聲發問,問得人和圖書猶如振聾發聵,猛然警醒,原來愁像病一樣,別人無法替代,眞正的愁,也不是虛言相慰就能濟事的。
匣有朱弦不是窮,
莫將憔悴怨東風,
從來竽瑟非殊調,
只為人間耳未工!
莫將憔悴怨東風,
從來竽瑟非殊調,
只為人間耳未工!
——元 吳澄印 千江月來軒(吳文正集)
變 通
我嘗釋人悲,
我悲誰釋之?
我悲不自釋,
始悟釋人非!
我悲誰釋之?
我悲不自釋,
始悟釋人非!
但是本詩的作者卻對「小試不錄」的陳箕仲說:只要琴匣裏還有朱弦,就比彈「無弦琴」的陶潛好多了,還不至於像陶潛乞食那樣窮,你不必在春風芳菲的季節中獨自憔悴的。我相信你的竽瑟一點也沒走調,只是人間的耳朵水準不夠罷了!
敏 感
運用極度敏感的感受力,增加想像,把事物的情狀誇張地傳達出來,這種感官上的敏感性,也可以形成創造力,這是第九種。
世上的問題,往往是相對的,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問題,有時候也站在別人的立場想問題,更可以站到你我之外、一個廓然大公的「天」的立場想問題,變通一下思考的立場,多角度地去求解決之道,不但能使思考的空間放大,又能防止褊狹化與僵化,這亦正展示出創造力。
「創造力」和「智力」當然有關,但智力常依憑學習的知識經驗爲基礎,而創造力則往往不採用慣常的方式,別開蹊徑,自成新局,它是「智力」中最活躍、最珍貴的部分。我想詩是最需要創造力的文字,分析詩中的創造思考方法,可以認識九種不同的「創造力」:
譬如一般人勸慰考試落第,大都是勉勵他愛惜時光,分排日程,繼續努力,以備捲土重來;或者勸告他改變生活方式,擺脫無聊的嬉戲朋友,專心學業;或者更積極地說什麼「愈挫愈奮」「失敗是成功之母」一類的話來打氣……
在陳舊的命意中,提出激發性的問題,推翻舊見解,發現新看法,這是第一種創造力。
我向北去,願風從南邊吹來,那向南奔的人又願風從北方吹起,造化的力量最好是不要存有幫誰的心,幫了我,就得罪「我」以外的人;幫了你,就得罪「你」以外的人,幫了誰,都使更多的人不滿意,做老天的,如何能讓人人滿意呢?本詩作者還說:「若欲滿人心,天精亦勞竭!」如果想讓人人滿意,天的精神也必然會心勞力竭的。
——元 劉將孫 釋悲(養吾齋集)
矛 盾
但是結尾一句又說「無所從來月在天」,原來這個東方升起的月,是「無所從來」的,西方下沈的月,是「亦無所去」的,本體或自性的本來面目,既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那麼月的「應物現形」,又何必一定是在天上的才眞呢?結尾的一句,把這矛盾歧異統一起來了。一回說江月是月,一回說江月不是月,最後又說月是「等同虛空,無處不遍」的,有什麼是或不是呢?
「創造力」是現代人追求的源頭活水,企業家把它視作企畫的瑰寶,文學藝術家把它視爲創作的生命。創造力一萎縮,就只剩下仿冒、抄襲、注釋、語譯等低級的產品了。
又如元代劉因的除夕詩:「胸中有石補靑天」,胸中不會有石,卽使有石又如何能像女媧去補靑天?雖然詩中的石與天不過是一種象徵,但這種錯亂事實眞相的想像,都有賴於創造性的思考。
一簣方成鬢已斑,
又來教子去移山,
移山原是愚公事,
笑煞愚人不肯閒!
又來教子去移山,
移山原是愚公事,
笑煞愚人不肯閒!
——明 丁紹軾 自嘲(丁文遠集)
肇 因
在這一連串「你有什麼優點,你就被這優點所斲喪」的通則下,發現了統整的關係,證明了一切的榮譽,卽是招致毁辱的由來。更推而廣之,原來在漢初叱咤風雲的大將軍韓信、彭越,也不必爲招來殺身之禍而怨尤了,誰敎你們擁有如此雄偉的才幹呢?有榮便一定有辱,榮福愈大,禍辱愈烈,功成身死,都是自己招來的呀!這麼一說,使蚌龜蘭燭和韓彭,都聯繫成
https://www.hetubook•com.com具有共同特徵、共同結局的新模式。西方教育家泰勒說:「創造力是將零碎或無關的訊息,組合成新產品的努力。」本詩正可說明他的話。
王安石曾主張「自出己意,借事發明」,蘇東坡也說「以故爲新」,兩人的主張都是從「故言、舊事」中發明新的意思,比較接近詩裏的「翻案」手法。
考試落第竟像演奏失敗,錯的不是自己的朱弦,而是人間的耳朵,這種特別的推理,替落第失敗找到了新的肇因的緣由,這種說法未必合乎理智,但卻深合人情,說法有點癡,但是很新穎。
——明 方應選 陳箕仲小試不錄(方眾甫集)
組 合
——明 許夢熊 舟次儀眞有感(日樓草)
本詩描寫一朵小小的牆頭花,原來是開在無名野草上的,雖然它不是春風中最得意的一個,但也在春風裏逍遙地自開自落,有一分自我的滿足與獨特的美。一旦妄想接枝到牡丹花叢上,頃刻間就枯槁而死!
這才明白:天生萬物,原本順著自然通性的法則,各自有一個道理,各自有一個標準,硬把無名草接到牡丹枝頭,這樣一面喪失自我的尊嚴,毫無自信;一面又極端地貪求,想變成別人。忘了眞正的個人幸福,在於能快樂地適應現存的世界,而不是迷失了無名草的自知之明,妄想違反天然而與牡丹爭美的。
忽然發現兩個異體異質的事物,有其類似點,加以比擬,大凡事物差異愈大,類似點愈難找,比擬出來也愈生動,顯示的創造力也就愈強。
用假設的方法,故意扭曲事實的眞相;或用想像的方式,錯亂事實的訊息,這在「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的想法,是第二種創造力。
——明 張明弼 讀曲歌(螢芝集)
寶月當空,天上一輪明月,千江的水裏就映出一千個月,這一千個月還都和天上的月一樣的圓。月是本體或自性,「在天一月在江千」,都是月的化身,說明了「一卽一切」;「千月還同一月圓」,好像說眼前的一切,統攝於一月,處處是道,處處可以通達本體自性,說明了「一切卽一」。這兩句都承認:水中的月就是天上的月。
詩人的敏感性,創造了這個全新的穠麗的有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