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井邊的聲音
抬癱子上房
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這股力量可以實現許多夢想,成就一番事業。
啊,那真是一段風起雲湧、轟轟烈烈的革命歲月啊!
雖然高中畢業已有十五年,但時光並未沖淡他們之間的感情,年年相聚,暢談往事,如今有了自己的店,彷彿是他們另一個家,沒事就到那裡坐坐,享受一下家的溫暖。
由於上下顎的關節病變,嘴巴張開的幅度有限,醫生看診,備加辛苦,好在我的牙醫個個愛心超強,整個治療過程中,很少有讓我不適的地方。
他們自己也承認,開餐廳的目的不在賺錢,而在實現同學共同編織的理想,紀念他們那分越久越醇越香的情誼。所以,你可以在「泰平天國」內處處看到當年建中三年一班的影子,從裝潢的色調到菜單的設計,以及股東們所穿的建中制服,制服上繡的學號,有趣的是現在的學號比以前多加了兩碼,那是股東的號碼。
耶穌在迦百農講道的時候,有四個人抬了一個癱子要請耶穌醫治,無奈門前擠滿了群眾,他們根本無法近前,就想了一個法子,爬上房,把屋頂拆了,然後把癱子連同他躺臥的褥子一起縋下去,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就醫好了癱子。
的確,沒有人不需要朋友。有時,某些事情或許可以單打獨鬥,一個人完成,然而,更多時候,我們需要和別人一起搭配,特別是在今天的社會,講究的是團隊精神。
畢業二十年後,為慶祝高一https://m•hetubook•com•com班級導師壽辰,他們在台北重逢相聚。促膝夜談,懷想少年時光,當年的理想、夢與熱情。而今他們功成名就,人生幸福美滿,除了感念老師教誨「積極奮發,務本踏實」的人生態度,也為身體內所流的那分堅忍無畏的中國人的血液驕傲,因此他們決定辦一份刊物,希望把這樣的理念和精神發揚光大。
早期,許多歐美的醫生和宣教士來到中國辦醫院、孤兒院、傳福音,如今我們的基督徒也開始走出去,同樣以基督博愛救人的心懷,奉獻他們的生命,服務耶穌口中「最弱小的弟兄」。
擔任伊甸的主管十年,我經常喜歡跟工作同仁講一個故事。
這其間包含愛、友誼、體恤、信心、勇氣、智慧、團結。最後,他們「創造」了一個奇蹟。
原先,他們都有自己的診所,行有餘力之際,想要為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的華人貢獻一點心力,因此組織起來。初期經過一段時間訓練,過著類似「公社」的團體生活,培養默契,也鍛鍊心志,因為他們將要去的地方生活條件遠不如台灣,環境也複雜許多,這些都必須先有心理準備。
再之後,為了爭取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和福利,伊甸結合了國内七十餘個殘障團體四處請願、呼籲,甚至不惜走上街頭。
很遺憾,我沒有機會擁有能夠陪我一起長大的好同學,一起度過尷尬青澀卻也神采飛揚的青和*圖*書春歲月,但我擁有一群「革命同志」,我們一起為殘障福利打拚,創造了許多奇蹟,這恐怕也是一般人難得的經歷。
《聖經》上有段話很有意思,「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單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兩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講的都是朋友和夥伴在我們生命裡的重要性。
他們以老師家鄉私塾的名稱「講義堂」做為出版公司以及雜誌的名稱。十四年來,這分刊物越辦越好,無數的讀者獲得思想與心靈上的啟迪和淨化,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俗話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何況是六個人。隨著業務的發展,又有二十一位三年一班的同學有意加入,正好他們打算拓展版圖,既然有生力軍,順理成章的又開了兩家分店。
根據中時記者鄭如意的訪問報導,三年前,六位建中三十八屆三年一班的同學聚會聊天,閒談中有人突發奇想,提出合開一家泰式餐廳的構想,立即獲得一致贊同。
伊甸創辦之初,只有七位董事這七人背景各異,又多為初識,套句成語,還真是「烏合之眾」,不過每個人都很清楚這是為社會公益,無個人之私,因而彼此都能坦誠相對。
直到現在,儘管長江後浪推前浪,大部分的社福機構已由年輕人接棒,我和圖書們這些老革命同志時不時相聚一堂,「白頭宮女話當年」,仍不免有一番「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情壯志。
草創時期,資金不多,只能小本經營,請不起太多人手,這六位全部是老闆兼跑堂,只要一下班或放假日,就到餐廳幫忙,端菜、洗碗、打雜樣樣都來。
以往,耶穌治病往往只針對某個個人,而這一次卻是因為「他們」這一群,可見耶穌不僅被他們的信心感動,也為他們之間那份愛和友誼感動。
創業時,大夥同心協力、任勞任怨不難,可是等到成功了,賺錢了,彼此間就可能因為權力的爭奪、利益的分配而生嫌隙紛爭,甚至反目成仇,這樣的例子在當今社會比比皆是。難能可貴的是這五個人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恐怕這也是《講義雜誌》成功之外的另一種成功吧!
無獨有偶,又是一群建中學生合夥創業,不過這回開的是餐廳。
六個死黨十分懷念他們以前的班級,就把合組的公司命名為「三年一班」,店名「泰平天國」,戲稱自己是「六大天王」。
不知是不是因為身體不好的緣故,影響牙齒的生長,儘管從小不吃零嘴,更討厭甜食,但牙齒還是一顆一顆的壞。到如今,髮未白,視未茫,齒已先如秋風落葉。這兩年,看牙成了我的重要課題。
目前www•hetubook.com.com,先頭部隊已在汕頭、昆明成立了兩家醫院,緬甸和泰北地區也正在籌設中,他們主要的工作是義務訓練當地的醫生、齒模技工,改善當地的醫療品質,所有的設備和經費全靠台灣支援。
想想看,四個人,四個個性,四個生長背景,四個不同人生價值觀,卻為一個目的捐棄己見,合作無間。特別是在抬一個癱子爬上屋頂這種高難度的行動中,四個人目標一致,方向一致,快慢相同,力量均衡,沒有絕對的默契是絕對無法達成的。
「中華民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團結、成效最大的遊說團體就是殘障聯盟!」
這五個人從事的行業各不相同,從藝術家、律師、電腦設計師、醫生到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奇才。他們散居世界各地,各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上出類拔萃,具有相當成就。
我說「個個」,是因為給我看病的牙醫不止一位。他們各有專精,有的負責根管治療,有的則擅長補牙或植牙,合成一個醫療團隊。
這群醫生除了全是牙科出身外,最大的特徵都是基督徒,也絕大部分是台灣土生土長的中生代。共同的信仰、專業和成長背景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凝聚力。
目標一致,理念相同,再加以同是弱勢者,格外顯得同仇敵愾,政府的社福政策之如此快速修正和開放,正是這股「眾志成城」的力量。前立委李勝峰先生在草擬「國會遊說法」時,曾公開表揚說:
伊甸從一開始組織的架構https://m.hetubook.com.com,制度的建立,的確花了董事不少的心力,而我們能夠發展的如此快速,成效斐然,全拜這群「烏合之眾」捐棄己見培養出來的默契。
這簡直有點像小孩子辦「家家酒」,他們玩得興高采烈,旁人也看得興致昂然,只不知到他們店裡進餐時,是否也能吃出一點「童年」的味道?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醫生與醫生之間的互動,彼此的信任與尊重,共同為一個目標同心合意、出錢出力、一起奮鬥和努力的精神令人動容。
這其中只有一人有經驗,其他全是外行。沒關係,他們各有專長,包括會計師、律師、媒體工作者、企管人才等等,於是,從廚務、市場調查、財務管理、法律契約到行銷全部自己人包了。
《聖經》上沒有提到這四個人的名字,想必他們和癱子一定是好朋友,想必他們非常非常愛這個癱子,渴望他早點痊癒,所以才會「不擇手段」的要把癱子帶到耶穌面前。
整個故事在《聖經》上不過只佔據了少數幾行字,可是卻透露出非常重要的訊息。那就是愛心還要加上行動,更重要的是團隊精神。
在坊間琳瑯滿目的出版物中,《講義雜誌》是一本相當具有水準的刊物,最早買講義是為報上的廣告詞吸引,優美的像一篇溫馨小品。原來,這本刊物是由五個曾經一起念過建中的好同學創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