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談往
七〇、十一、十二
國際風箏比賽,雖非年年舉行,可是自從那次中國得過冠軍後,繼之七七抗戰,兵連禍結,所有國際性的風箏比賽,中國就一直沒有參加啦。
今年臺灣省、臺北市兩個風箏協會同時選定十月十八日在福和橋台大運動場分別舉行。聽說今年特別注意創造表現,飛彈打飛機、跳出降落傘、卅六鴛鴦等新奇風箏表演。可惜當天,筆者一清早偕家人去慈湖恭謁 先總統陵寢,錯過一飽眼福機會,同時各報也沒有刊載是項消息。我想既有風箏協會組織,比賽會年年舉行的,今年看不成,容待明年雙九,再一飽眼福吧!
臺灣近些年來,因為安和樂利,豐衣足食,對於有益身心的戶外活動無不盡量提倡。六十九年十月七日在臺北市福和橋下舉行一次尊親杯國際風箏邀請賽,有中韓星日四國二百六七十名高手參加。有一隻嘹唳飛空的老鷹,被新加坡航空和圖書公司班機的一位駕駛員發現,先還以為真是一隻遊鷹,恐怕相撞,急忙昇高,才查覺是頭紙鳶,可見糊工手藝是如何的逼真了。比賽規定以動物造型為主。記得五色煥爛的鳳凰、披錦撚金的蝴蝶、神姿䕫踞的猛虎、顧尾虵進的蜈蚣、遊鴦翔鶴的飛機都得了特獎,又提高了大家紮風箏的興趣。
北平糊風箏的好手,都在琉璃廠、地安門、宣武門、平則門等處,有的是業餘,有的是職業性質,個中高手叫風箏瑞子,他的風箏攤兒設在錦什坊街口,他們有句行話是:「糊一年,賣一春。」風箏瑞子一年有九個月從事製造,並設計新花樣風箏,製造線車子,弓弦鑼鼓架子,總是供不應求。當年留法歷史學家謝幼民,在巴黎看見法國的風箏大賽,他見獵心喜,原本打算請瑞子去巴黎參加比賽的,他因為年老體弱頗憚遠遊,第二年他把得意門生丁四巴(住宣武門外牛街)介紹前去。丁四巴在巴黎賽會糊了一隻大蜻蜓
m.hetubook.com.com,翅能煽,尾能擺,眼珠子能翻,背上七絃弓,放到天空蜻蜓臨風奮翅展翼固然栩栩如生,風笳笛浪更是玉箔叮噹,瓊音瑶奏,把參加比賽仕女看得目瞪口呆,無不嘆為觀止。
臺灣有一句俗語,「九月九,風箏滿天嘯」。重陽節除了敬老登高,賞菊,就是放風箏了。大陸上元宵過後,清明之前,風和日麗,柳色青青,風向穩定,就該到郊外放風箏,把一冬鬱悶在心裏的霉氣盡情吐出,自然身心俱暢,百病消除,跳繩、踢毽子、放風箏,都屬於戶外健康娛樂,大人們是不會加以禁止的。清明一過,季節風來臨,風起西北,黃沙蔽天,想放風箏,要等來年啦。初來臺灣看見重九節有人在淡水河放風箏,覺得很奇怪,怎麼春天的玩藝,拿到秋天來玩呢!後來才想到完全是季節風的關係,臺灣到了秋天景物柔美,涼飈初拂,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光。大陸宜春,臺灣宜秋,完全是風向不同而有所差異的。hetubook.com.com
清宮每年河初解凍新柳吐綠,阿哥格格們就開始放風箏了,地點是宮裏長巷,視野廣闊,左近無樹木阻擋,地又平坦。風箏是由內務府造辦處人有專門工人紮製承應,最好放的有黑鍋底、沙雁、瘦腿,這種風箏一抖就起,雖然式樣古老,可是阿哥們,不用假手別人,就可放起。至於福壽、雙喜、七星、八卦、硃砂判、老壽星、八仙人一類人形立體大型排子,必需用竹竿子先掉後放,而且不能用小線,改用老絃,要等宮監們放起來,夠上罡風,在高空穩住,才能交給阿哥們扯繩放線呢!皇城附近,住着一些遊手好閒的輕佻少年,一看見內廷風箏翱翔九霄,立刻邀集身強力壯叫拕子手的人,用沾上玻璃沙的老絃,拴在稜角鋒利的鋼鏢上,在筒子河(紫禁城外有一條護城河,北平人叫它筒子河)左近,看準目標,把鏢拕子一擲,搭上風箏三裏兩扯,就把風箏扯過來了。這種搶奪方法,在帝制時代,豈非大逆不道嗎?
m.hetubook.com•com因為宮裏習俗,放過的風箏,就要放掉,說是風箏不過年,可以散災免病,否則在禁城附近,如此囂張不法,還能不被管地面兒北衙門拘捕打板子的嗎?宮廷結紮的風箏不但精緻典麗,就是放風箏用的老絃也是特製品,拕子手鏢下來,自己不玩,賣給有錢的公子哥兒們,真能賣好價錢呢!
據丁四巴回國描述當時出賽情形,他說巴黎風箏比賽,大概報名有四十多個國家,臨時知難而退的,幾近一半,結果參加決賽的,只有二十一國。他到了法國之後,發現巴黎近郊有一種鹿葱草,堅韌光滑,極富彈性,比竹皮籐實一般做風箏的骨架都要紮實,於是他紥了一隻四尺的燈籠排子,夾層裏點上九支蠟燭,放上高空,尤其夜晚星聯珠聚,霞光流碧,令人迷離耀眼。評審結果,我們中國拔得頭籌,印度鴛鴦戲水奪得亞軍,智利的雲龍顧尾本來可列第三,原來國際賽會跟中國習俗一樣,風箏避免紮成龍型,中國說糊龍型風箏,容易遭致火災,西洋說會和*圖*書發生超級地震,總之飛龍在天,他們認為是最易招致不祥的。
中國什麼時候有風箏,最古老傳說是漢高祖與西楚霸王項羽戰於垓下,兩軍相持不下,漢軍由張良設計,韓信督工,糊了千百隻大風箏,趁著黑夜風高,一齊放進楚營上空,簫管羌笛奏楚歌,楚軍以為漢軍已得楚地,軍心渙散,兵無鬪志,楚軍大敗,項羽自刎烏江,並且有人傳說那批風箏載有甲冑勇士,那是稗官野史之言,不足深信的。此後五代的李鄴,是位貪享歡樂的風流天子,他在宮中閒得無聊,讓妃嬪侍女們各出新裁,用竹紙做材料,糊製各式各樣的鸞鳳鳶雁,引線乘風,以為笑樂,並且在鳥背綁上竹笛,迎風琤琤有聲,所以叫做風箏。在此之前,原本設於殿閣簷棱之間的鐵馬當風作響敲金戛石叫風箏,後來反而變成紙鳶的專門名詞了。此外見諸史籍的,還有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在臺城被圍,曾放風箏請求救援。根據史冊記載,最保守的估計,早在一千五六百年之前,中國人就發明放風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