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甕中長大的樹
我站在街頭等候,然後葉輝匆匆忙忙來了,遲了五分鐘,剛交了稿,他手上拿着一大疊校稿,又或者我背着一個大袋,裡面盡是我們摔不掉的責任。我們到排字的地方,到書店去商談什麼,或者走去交稿。事情辦完了,鬆了一口氣,還有半小時,去喝杯什麼!在灣仔,推門進去,這餐廳有個城市的名字,教我們不約而同想起欠《九分壹》專輯的稿債,不知如何是好。這地方,我忽然記起,我們來過的,我想葉輝一定記不起來了。一九七八年夏天,我離港前一天,我們在這裡喝咖啡。這兒那時還是一所小茶餐廳,透過玻璃可以看見外面的電車和行人。那天我們說了一些互相鼓勵的話。過了十年,餐室時髦了,多了個城市的名字,這城市和人們的風氣也改變多了。眼前的葉輝,十年來在為工作和生活奔波之餘,還終於寫下了不少踏實的作品,我回港後訂了晚報每晚看他「甕中樹」專欄,愈來愈覺得,我的朋友已經超越了孕育他的容器的限制,成長為一株茁壯可靠的大樹了。
在香港長大,其實也是在種種限制下長大。因為限制特別明和-圖-書顯,也份外自覺去超越它。幸好甕口總可以張望天地,甕內也有寬大的圓腹。閱讀和觀看是超越限制的方法,旅行和接觸他人,也可以擴闊視野。
我們都習慣了在限制中生活。「甕」不過是個象徵吧了。葉輝寫他以前住的地方狹小得像個箱子,寫他十二歲前生活限於筲箕灣一區,寫他輾轉從一所私立中學到另一所私立中學,也是由一個甕到一個甕吧。我們在香港長大的這一代,多少總有相似的經歷:成長的挫頓和尋索、局限和超越,對我們來說都熟悉不過,我每次重讀〈我的私中〉一文,都仍然感到痛楚和安慰,無法言說的感動。
正是有了這種平正穩紮的態度,然後才會從甕口繼續抽長,向四周長出茂盛的枝葉。如果《甕中樹》一書的散文,記載了他多年來在香港生活的所見所感,那麼後來他寫的談文說藝的散文,則是通過閱讀和寫作,開拓自己思考的空間,從古今中外的比較觀照,逐漸培養出更成熟睿智的想法了。葉輝不跟誰比賽,勤奮自律是向自己交代。他彷彿通過讀書寫作建立了自己https://www.hetubook.com.com,由一個逃學的少年,逐步適入溫煦爽朗的中年;由一個受善良教師感染的問題學生,逐步變成一個能夠規勸和感染他人的成人了。葉輝向我們證明了:就是在香港這樣充滿限制的地方長大,靠着在香港找到的書本、看到的藝術,一個人也可以自學成為一個不必在任何人面前感到慚愧的人,可以不卑不亢,明白事理,頭腦開放,明智地面對新思潮,批評四周不合理的現象,既有溫情和諒解,又是一位直言的諍友。確是從甕中生長出來成為一株直立的樹了。
成長確是像樹一樣舒伸,向外拓展自己的空間。但像樹一樣,有時也會遇到外物阻礙,有時也未嘗沒有自己的猶豫。在理想的舒展和現實的限制之間,就有了種種反省和調整,堅持和讓步。最近這幾年,我和葉輝,也自動或被動地,參與了一些文化界的活動,不管是辦刊物、編書、寫專欄、辦講座,或是其他種種相關的文學活動,也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反應、奇奇怪怪的事情。我們無奈地發現外在的社會空間,其實並不鼓勵個人的直立和*圖*書和生長。我們隱約感到,文學跟隨社會風氣的變化,許多事情變得不那麼單純了。有些人別有用心地建立勢力,排斥異己,有些人混淆標準,改寫歷史;有些人更用了文學批評作為交際應酬的手段,貶抑他人的武器。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不得不自己思索、反省、進修,面對大大小小的問題嘗試判別是非。一方面並不想孤芳自賞,但另一方面可也不願意隨波逐流;確想做一些於人有好處的事,但卻不想隨便被人利用,到頭來變成幫忙扭曲真相。在人情往來上有調緩的空間,但在大問題上還是希望堅持原則。人際關係牽連糾結,對於種種觀點想有所辯證,是非問題想反覆思考,自然也不免仍然惹來一些麻煩;與人有時好似針鋒相對,對事仍望能不涉意氣,對於某些素質和境界,仍是有所嚮往的。
也許我們都是從甕中長大,所以對甕內的顏色和紋理瞭如指掌。葉輝寫荔枝角、寫上海街、筲箕灣那些舊樓,那些舊書店、那些老影院,像不像一個個舊甕?寫後巷的風景、牆上的裂紋、親切得確像手上紋理。下棋的友人,生活的點滴,常見的事物,總是和-圖-書不易捨離。我有過這樣的想法,我想葉輝一定也有過這樣的想法:香港的山水,也有它的特色,不一定要寫世界名勝呀!抒寫實在平凡的風景,也有意思,不一定要攀險登巉,不一定要賣弄典故鈔錄詩文才算寫遊記呀!看他的〈海岸七疊〉,就是在香港境內的山水酣遊細賞。香港是一個甕?是一種限制?香港也可以有無盡風光呢。從甕內長大,至少實事求是,不矯情,不誇張,不好高鷹達,老老實實正視的限制和可能。
一九八八年六月
序《從甕中長大的樹》
序《從甕中長大的樹》
一
二
我問這塊老樹頭:「喂,喝什麼?」「檸檬茶——」拖一條猶豫的尾巴,見我喝啤酒,還是叫了啤酒。我說:「你晚上要上班……」「一杯,不要緊的。」然後談到最近的風氣,某些令人擔憂的現象。一杯喝光了。「再來一杯,不要緊的……」我也知道大概是不要緊的。他會照樣回去選電訊、翻譯、發稿、和_圖_書排好版樣,即使有點飄飄然,還是會有足夠的節制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樣,時間到了,他便會站起來,匆匆忙忙截一輛車趕回報館去。
三
所謂成長,大概就是在這樣的拉扯力量之下進行的。或許也不是沒有如尺蠖在枝頭的升降,蠕蠕而前,見露匆匆回頭。誰又能說自己把握的分寸一定準確?對外界空間的迎拒進退,未必完全得心應手。誰知道發聲會不會變成魯莽,沉默又會不會到頭來變成荏弱?克制自己可能是一種美德,但又會不會連應該展明也有所壓抑?舒放暢言固然痛快,但又會不會未經細辨,對所說的事不夠公平?思考而能提出獨特的見解,當然是最好的事,但有時也懷疑會不會見點而不見面,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倒過來,要顧全四方八面的觀感,調整成四平八穩的意見,最後又可能忽略了個別不同的事例,說出來變成只是附和流行的意識形態吧了。也許成長的過程往往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間反覆觀照,來回考慮。葉輝從對生活的思考到日後對詩文的思考,都可說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沉吟思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