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四 忙人與俗人
「忙人」易成「俗人」
「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那是激憤之詞,今人讀書也有很多是爲己的。因爲讀專業書籍只能應付工作上的問題,要想生活得充實、快樂,那就非讀益智怡情的書不可。一般人的選擇,多屬文史哲之類。這類的書又千百倍於專業書刊,雖云美不勝收,卻也有不勝負荷之苦。根據英儒培根的分法,有些書應該細嚼慢嚥,有的書可以囫圇吞棗,有的略加瀏覽即可。別說細嚼了,就是吞棗也要花多少功夫啊?現代人往往用眼過度,視力受損,我個人和某些師長朋輩一樣,已「視茫茫」多年,讀書極慢、極吃力,每日忙裡偷閒所得,僅能以頁計和圖書。以這樣的進度讀書,與新書出版的速度相較,簡直是龜兔賽跑,而那頭兔子愈跑愈快又從不在中途打盹。
——原載於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九日《聯合報》
若行有餘力讀書,當然要先讀本行的專業書籍。今天不僅是一知識爆發的時代,尤爲印刷爆發的時代,行内的書籍、刊物、論文、報告等等,都可能像潮水一般的湧來,使你張皇失措,有滅頂之虞。當然,並非每部書、每本雜誌、每篇文章都有讀的價值,你要沙裡淘金才行。但要一一挑出沙子,該是和圖書多辛苦、多花時間的事!
書到老時方恨少,深悔年輕做學生時沒有用功念書。學校無論如何還是最好的讀書場所,學生無論如何還是最好的讀書年齡。十年前見哥倫比亞大學有一規定(不知現在改了沒有),大學部學生不論讀任何院系,一律要念十二本(也許是二十本)西方經典名著,從柏拉圖到荷馬到佛洛伊德。一個文明而健全的國民,也許就要這樣切磋琢磨才行。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從史記綱鑑到論語孟子、唐詩宋詞,以迄顧亭林和胡適之的書,選十二本或二十本豈是難事?問題是誰願意、能夠又敢於提出這樣的主張?現在談教
www.hetubook.com.com
育改革,用力最多的恐怕只是改革考試技術罷了!從前讀書人說,若三天不讀書,就覺面目可憎、語言乏味。那些讀書人多爲專業讀書者,自應每天讀書。我輩一般人爲稻粱謀,身不由己,讀書時間不多,別人是否早已覺得我們已經面目可憎、語言乏味,變得俗不可耐了?「忙人」而逐漸成爲「俗人」,思想起來,好不擔心人也!
前幾年在紐約工作時,每走進碩大無朋的書店,迎著滿坑滿谷的書籍,常有一種「天眞」的想法:一般人面對這種書海震撼,大概會有兩種反應,其一、「這麼多書,怎麼讀得完?趕緊開始用功吧!」其二和_圖_書、「反正讀不完了,何苦乃耳?算了吧!」坦白說,在我自己的念頭裡,後者往往佔上風。
有一天逛「敦煌書局」,看到一本不到兩百頁的袖珍小書:《醫生》(The Doctor),講述一位醫生得了癌症,成爲病人之後,才發現原來醫生和醫院對待病人有多少不合理。此書雖已出版多年,但沒有讀過的書都是新書,我自己沒有讀過,也知道舍下那個習醫的青年沒有讀過,就買下來寄給他。
其實誰不忙呢?忙,大概是現代人的普遍悲情。每天有固定的工作要完成,另加開會、見客。稍有空檔,還要填進送往迎來、喜慶弔唁,以及各種不能不參加的酬酢。結https://www.hetubook.com.com束筋疲力竭的一天,如果還能讀讀報紙、雜誌,看看電視新聞節目,「跟得上時代」,就已經不容易了,那裡還有時間讀書?
三個月後去看他,發現書擺在書架上,還沒動過。他說太忙沒空讀,我就帶回來在路上翻翻。一位七十歲老醫生對疾病驚恐和掙扎的坦白陳述,對醫療倫理的深切反思,想重新界塑人與疾病之間,以及病人與醫護人員之間的關係。那種人性的光輝與智慧,使人感受溫暖與鼓舞。我家那個年輕人說太忙大概是實情,有一天早上八時進入急診室到晚上八時出來什麼都沒吃過。可是他沒有讀這本醫學而兼文學的書,對他的專業知識和性靈涵養,可能都是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