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孔子的幽默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戒石銘〉自南宋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頒行各地方府衙,距今將近九百年,現在各級政府機構雖已不見戒石,但「爲民公僕」、「依法行政」仍被奉爲圭臬。走訪台南蓬壺書院,讓〈戒石銘〉永遠銘刻在各級官吏心目中,不其懿哉!
〈戒石銘〉之來歷,淵源有自。據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宋高宗紹興二年六月癸己,頒黃和-圖-書庭堅所書太宗御製〈戒石銘〉於郡縣,命長吏刻之庭石,置之座石,以爲晨夕之戒。」朱象《聞見偶錄》:「今凡聞府州縣衙署,於大堂之前正中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官每升堂,即對此石也。予考舊典,此名戒石,所刻之十六字,乃宋www•hetubook•com.com太宗書賜郡國以戒官吏,立石堂前,欲令時時在目,不敢忽忘之意。先是後蜀孟昶譔戒官僚二十四句,至宋太宗表出四句,元明以至國朝(清),未有更易。」
——九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戒石銘〉首二句「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以告誡的語氣曉https://m.hetubook•com•com諭百官:你們的俸給與爵位,都來自人民血汗所得之資財,飲水思源,當知敬慎感恩。末二句「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以強烈的對比進而宣示:爲官須本諸良心,公正廉明,以苛政虐民,欺負老百姓,或可得逞一時,但終究難以瞞過上天的明鑒。舉頭三尺有神明,郡府州縣,各級地方官吏,可不慎哉!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和_圖_書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蓬壺書院爲清代台灣縣屬的官方書院,前身爲民間義學引心書院。引心書院,初爲引心文社,設於台灣府城寧南坊的呂祖廟內清嘉慶十五年(一八一〇),拔貢張青鋒、監生黃拔萃始建。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知縣黎溶,與黃拔萃等https://www.hetubook.com.com地方紳士,議改爲台灣縣轄。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台灣知縣沈受謙將引心書院遷建於赤崁樓石,並改名爲「蓬壺書院」。日據時期荒廢,主體建築蕩然無遺,目前僅存門聽一座併入赤崁樓範圍。
這是台南蓬壺書院的破壁聖訓〈戒石銘〉,右上角題「同治己已臘月吉旦」,左下角署「臣白鷺卿敬錄」。可知此聖訓係清穆宗同治八年(一八六九)由台南知縣白鷺卿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