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

作者:小澤征爾 村上春樹
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間奏曲二 文章和音樂的關係

間奏曲二 文章和音樂的關係

小澤:「哦。」
小澤:「他是英語老師喔。」
小澤:「是嗎?是這樣啊。夏目漱石的文章又怎麼樣呢?」
小澤:「噢,可能是這樣。」
村上:「嗯,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沒有節奏感,沒有流動』。」
村上:「是的。靠語言的組合,句子的組合,章節段落的組合,軟硬、輕重的組合,均衡不均衡的組合,標點的組合,調子的組合等,就能產生節奏。或許可以稱為多重節奏。和音樂一樣。如果耳朵不好,這個就不行。行的人就行,不行的人就不行。懂的人就懂,不懂的人就不懂。當然經過努力和學習,可以提高這資質。我因為喜歡爵士樂,所以就這樣確實地製造和圖書出節奏,再把和弦搭配上去,從這裡讓即興產生。讓即興自由地發展下去。以像製造音樂般同樣的要領來寫文章。」
小澤:「所謂文章的節奏感,是說我們在讀那文章的時候,一邊讀著就能感覺到節奏嗎?」
小澤:「是啊。他要我們讀詹姆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那怎麼可能讀懂(笑)?我坐在成績很好的女同學旁邊,請她教我。我一點都不用功。所以在英語完全不行之下就跑去美國了(笑)。」
村上:「在這層意義上耳朵也可能很好。可能把日本的東西跟西歐的東西巧妙結合了。以其他作者來說,吉田秀和先生的文章,就非常有音樂hetubook.com.com性。像流水般,很容易讀,而且很有個人色彩。」
村上:「我從十幾歲開始就一直在聽音樂。最近,感覺比以前……好像稍微懂音樂一些了。可以說,開始可以聽出細微地方的差別來了。這可能因為我在寫小說之間,耳朵自然漸漸靈敏起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音樂性的耳朵,文章是寫不好的。所以我想聽音樂會讓文章變好,因為文章寫得好了,也變得更會聽音樂,有這種事。兩方面是互動的。」
小澤:「我不知道文章裡有節奏。還不太了解是怎麼回事。」
村上:「以英語老師來說,小澤先生桐朋時代的英語老師是九谷才一先生吧。」
小澤https://m.hetubook.com.com:「對了,我住在成城,上一次,我收到選舉候選人的傳單,讀了,發現上面寫著公約。政見之類的。因為很閒,就開始讀起來。結果我想『這個人不行』。因為,那文章怎麼努力也只能讀三行。再多就讀不下去了。我想一定寫了什麼重要的事,不過卻讀不下去。」
村上:「並不是丸谷先生不是好老師,只是小澤先生沒用功而已。」
村上:「這個嘛……對讀者這邊,和作者這邊都一樣,節奏是很大的要素。寫小說,如果裡頭沒有節奏的話,接下來的文章會出不來。於是故事也無法前進。文章的節奏、故事的節奏,如果有了這些,接下來的文章就和圖書能自然出現。我一邊寫文章,那些就自動以聲音浮現在腦子裡。於是繼續形成節奏。爵士樂中一段旋律,以即興發展,自然會接著出現下一段旋律,這種感覺。」
小澤:「沒錯。完全沒用功。」
村上:「我寫文章的方法,或類似寫法這東西,並沒有誰教我,我也沒有特別去學。那麼,如果要問是從什麼學到寫法的?是從音樂學的。那麼,什麼最重要呢?是節奏。文章如果沒有節奏的話,誰都不會去讀。可以說是把讀者往前再往前送出去的內在律動感吧……。讀機器的操作手冊,卻很痛苦吧。那就是沒有節奏感文章的一種典型。一個新的作者出現了,這個人能留下,或不久就會消失無蹤,可以m•hetubook.com•com從他寫的文章有沒有節奏感,大致看得出來。不過依我看來,許多文藝評論家,並不太著眼在這個部分。他們主要都從文章的精緻度、用語的新鮮感、故事的方向性、主題的品質、手法的趣味等來看。然而我認為文章沒有節奏感的人,不太有文人資質。當然,這只是我的想法。」
村上:「我覺得夏目漱石的文章非常有音樂性。讀起來朗朗上口。現在讀起來都是很美的文章。我覺得他的情況與其說受西洋音樂,不如說受江戶時代『說話文學』的影響似乎比較大。不過我想他是耳朵非常好的人。我雖然不知道漱石聽了多少西洋音樂,不過他曾經在倫敦留學,所以一定某種程度親近過。下次我來調查看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