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南禪寺
這座南禪寺,坐落於五台縣境西部一條叫作小營河的左岸土丘之上。那個地方是距離東冶鎮約有七公里處的李家莊。該寺的東西兩面,山巒聳峙,在進入該寺之前的山坡下有一條清澈的小河,現在已成為人工修築的灌溉渠道。我們到達之時,沿渠的兩側,有不少村中婦女在浣衣。通過水渠就是上坡,道路雖然夠寬,路況卻是很壞,所幸我們駕駛員的駕駛技術很好,總算在大顛小簸的情況下到了寺前。
根據明朝萬曆年間釋鎮澄編撰的《清涼山誌》有云:「按古傳,五峰內外佛剎,凡三百餘所。」而在明朝萬曆年間,該《山誌》則稱,台內有佛剎六十八處,台外又分東台外九寺,南台外九寺,西台外九寺,北台外九寺,共計三十六寺。台內外
https://www•hetubook•com.com合計共一百零二寺。而該《山誌》獨獨遺漏了一座最古的南禪寺,所以當時五台山應該有一百零三寺。
四十年中共的文物部門,對五台山所作的普查,則謂共有寺院一百二十二處。現在保存較好的尚有四十七處,共計殿堂、房舍五千六百三十八間,各種塑像兩萬四千一百多尊。作為珍貴的古代建築及雕塑、壁畫、經卷等文物,而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五台山有三個寺院,那便是:①南禪寺,②佛光寺,③大顯通寺。
到四十五年的調查,漢傳的青廟九十九處,藏傳的黃廟二十五處。
殿內有一個長八點一四公尺,寬六點三公尺的大佛壇,分布陳列著佛、菩薩和-圖-書、天王等塑像十七尊。主像釋迦牟尼佛居中,相當高大,背光高及屋頂的二樑。兩側文殊、普賢,以及天王、菩薩、羅漢弟子等,有坐有立。這些泥塑像的姿勢自然,面容豐|滿,特別是供養菩薩和身側的拜佛童子像,形象生動,雖經後代的裝修,依然保持了唐塑的風貌。
南禪寺位於五台縣城南二十二公里李家莊西側。寺座北朝南,有山門、龍王殿、菩薩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築,圍成一個四合院形式。東側房院是遊客休息之所。大佛殿創建年代不詳,平樑下保存有墨書題記,足證重建於唐建中三年(西元七八二年),其餘殿宇為明清建築。晚唐時武宗「會昌滅法」,佛寺大都被毀,南禪寺地處偏僻,倖免毀壞,是我國現存最早唐代木構建築,於一九六一年國務院批准,並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因年久失修,大殿部分構木彎垂劈裂,樑架歪閃,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於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五年照原貌原構,進行了翻修。使這座唐代木構建築,更加整飾清潔,古樸挺拔,使千年古剎放射出了更加絢麗的光彩。hetubook.com.com
該寺尚有唐代雕刻石獅子和石塔。石獅為二獅爭鬥之狀,極為生動。石塔底方二十公分,高五十一公分,頂已殘缺,現有五層,每層均有佛像、佛傳圖、佛塔等的浮雕,也是為許多雕刻家所讚賞的精品。
南禪寺之所以歷經一千二百多年還能不受破壞,正是因為「地處偏僻」,故在中共的文革期間,也沒有受到損和*圖*書壞。
該寺東西寬五十一點三公尺,南北長六十公尺,總面積僅有三千零七十八平方公尺,是很小的一個寺院。它的主要古建築,就是大殿,一共三間,是單檐歇山頂,通面寬十一點六二公尺,進深九點九公尺,平面略近方形,殿內沒有柱子,頂上沒有天花板。殿的四周柱子是微向內傾的側角式,角柱是稍高的坐起式,因此而增加了建築物的穩定性。其造型雄渾古樸,坡度緩和的屋頂,粗壯簡練的斗拱等,都是唐代建築的特徵。
我們離開崇善寺,即朝五台山方向出發。進入了五台縣境之時,就看到路旁有一方木牌寫著:「已到五台聖地,小心駕駛。」意思是告訴朝聖者及遊客,從此要以虔敬心,漸漸地接近諸大寺院。
當我們到達之時,既有京陪又有省陪再加m•hetubook.com•com上縣陪,浩浩蕩蕩二十多人,因為該寺簡陋,僅僅開門迎客,沒有接待奉茶。那位中年管理員,雖非僧人,見到了我,還是含笑合掌為禮,該是一位佛教信徒。在寺側的牆上,有一方該寺的簡介,上面寫著:
從該寺建築樸素的特色,可以看出唐代的佛教建築重視實用、堅固,而內部無柱又無天花板,它的建築年代正好是百丈懷海、南泉普願、溈山靈祐、石頭希遷等禪宗大師們行化的時代,所以頗有禪家的風貌。
我們老早就知道,中國大陸有一座唐代的佛教古建築,叫作「南禪寺」,那是唯一最古老且一直保持完整的中國佛教建築。
這是一座古寺,也有點像是一座荒寺,平常寺門緊閉,沒有香客也沒有遊客,只有一位八十多歲的管理員和他一位四十多歲的兒子在那兒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