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李清照評傳

作者:張壽林
李清照評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李清照評傳

李清照評傳

紹興十一年端午,易安居士代她的親聯爲內命婦者作了三首帖子詞,進給高宗。適巧這年沒有賞賜翰林們的金帛,於是他們都以爲是易安居士進帖子詞的原故。因此,當時的翰林如秦楚材等都因此起了妒忌她的心思。易安居士在當時頗受一般人的妒忌,何況易安居士原是樸直不羈的人,只知道說她自個兒要說的話,不知道什麼是虛偽,而且她對於每種學識又都有極精邃的硏究,所以她對於她所不滿意的人,往往毫不避諱,一點不客氣的加以批評,因此更得罪了不少的人。當紹興二年的時候,張九成新中進士,易安居士對於他們頗不滿意,於是她遂寫成了一首詩,譏誚當時應擧的進士說:
我們看易安居士批評前代詞人的這段話,對於前代詞人的作品觀察得何等明白,都是「一針見血」的極痛快的評語;傲睨前人,雖是蘇門兩大詞家——秦七黃九也不免於她的譏彈,故此陸游老學菴筆記說她「譏彈前輩,槪中其病。」可見他對於詞學的音律,卻有獨得之見,而且對於她以前的詞家,每一個人都有一番深邃的硏究與瞭解。這對於她的文學見解極有關連;並且她關於詞的意旨如何,我們除了在她的作品裏可以看出以外,在這段話裏,也可以給我們不少的資料。
(二)走進中國的書店,詩文集詞集,隨處都是,惟其太多了,反使我們找不到好的文學作品——眞情流露的文字。他們大都以文學爲游戯,爲應酬,眞有迫欲流露的情緖,然後發之詩歌的,實在是不可多得。我們知道,詩是強烈情感的流泛,故此好的詩詞,不但詞采必定美麗,情感也必定眞摯。我們細讀易安居士的漱玉詞,幾於都是至情流露的作品,寫她自身的實感,從心底流出,決沒有一篇浮光掠影的作品。她的詞如:
則易安居士五十九歲還沒有死。且據金石錄漢巴官鐵量銘條下小注說:
『春殘何事苦思鄕,病裏梳頭恨髪長。梁燕語多終日在,薔薇風送一簾香。』
可見易安居士的詩也曾影響了些人,並且還有許多詩弟子,不過無從稽攷罷了。
這種作品,真是絕妙的文學,怪不得她當日影響了許多的人們。雖有「掉書袋」的毛病的南宋第一詞人辛棄疾,也曾經模仿過她,所以古今詞品說:
易安居士在金華住的時候極久,約有二十年左右,在這樣長的期間,她一定創作了不少的作品,有一首曉夢詩云:
固然,我們不應當以白話來做批評舊有詩詞的標準,擧幾首詩詞略近於白話,就說是好的趨勢或特點;但造語平易,而自然工妙的詩詞,我們也不能不認爲是好的作品。如易安居士的添字采桑子:
詞的進化到了宋代,眞是盛極一時了;雖是從前以爲不應當以學問爲正業的女子,這時候也許有機會去學習。在這時候的詞人中,易安居士可與偉大的詩人李白詞人李煜等並垂不朽,而算是寒風白雪中的一朶鮮豔的花兒;而可以使我們置身在春|水經流於兩岸桃花之間,輕舟唱晚的境地中的一位極可服膺的女文學家。
可見她在當時確有詩名,但她的詩存留到現今的極少,而她的詞比較更爲我們所稱譽,所以她的詩便不大被人稱舉了。然而她的詩的確是有些佳句,例如她的春殘詩:
『唐白居易的楞嚴經一百幅,三百九十七行唐箋。……趙明誠云:「淄川刑氏口之邨,邱地平深,水林晶淯,牆麓磽确布錯,疑有隱君子居焉。問之,玆一村皆邢姓;而邢君有嘉,故潭長好禮,遂告其廬。院中繁花正發,主人出接不厭,以余爲玆州守,而重余有素心之馨也,復前後相經過,遂出樂天所書楞嚴相示。因上馬疾馳歸,與細君共賞。時已二鼓下矣,酒喝,烹小龍團,相對展玩,狂喜不支,兩見燭拔,猶不欲寐,便下第爲之記。 趙明誠。」……自序之靖康丙午,侯守淄川,當跋於是時,此固俞理初所未見者。』
她這首相思詞,在字裏行間,處處寫出愛情濃摯的新婚夫婦離別的實感,決不浮光掠影,故此極能動人。
他們這樣的過了十幾年,明誠起復,連守青萊兩郡,但都是政事清閑的地方,所以他們仍然有暇繼續從事於學事的硏討。故此明誠在東萊的時候,每當裝卷初就,芸籤縹帶,束十卷作一帙;每天夜裏,吏散之後,他便靜治堂裏,校勘一卷,題跋一卷。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綃垂,涼生枕簞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翠貼蓮蓬小,金幙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十三,十一,十,夜,初稿
十六,七,十七,夜再易稿
易安居士對於她以前的詞人旣不能滿意,她自己作詞的內容與外形如何?這我們雖不用咬文嚼字的去附會或批評,但是我們也可以指出幾種大的趨勢或特點——那都是她自身介紹給我們的。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旒;所以稽中散,至死薄殷周……』
好像在幽寂深邃的山裏,寒風白雪之中,忽然露出一叢鮮豔嫵媚的花朵,會使得我們枯冷的心懷爲之灑然。置身在春|水桃花之間,輕舟唱晩的境地中,會使得我們爲美景所沉醉一樣,好的詩詞,也能振撼我們的內心,而賦與我們同情的愛慰。我們在月明如水的靜夜,細吟易安居士的漱玉詞,誰能不感到一種清新悽惋的感覺,而爲她秀麗的詞句所沉醉?
十二月,金人破洪州,把易安居士所寄的書籍器皿——所謂連艫渡淮者,一齊都燒燬盡了。建炎四年,易安居士悲憤之餘,只得到台州去找她的弟弟勅局刪定官李迒。到了台州的時候,值台州亂,官吏都逃跑了,她們姊弟遂由台州到剡州,又到睦州,在途中棄捨了許多衣被,又由海道雇船跑到章安,這時候高宗也駐蹕在那裏。後來又跟從御船跑到溫州,輾轉到越州。四年十二月,放散百官,易安居士又和她的弟弟跑到衢州。
胡適之先生在他的國語文學小史南宋的白話詞一章裏,就因之而推定她生於元豐五年(公元一〇八二)胡雲翼君在他的李清照及其漱和*圖*書玉詞中,也依從其說。大興李文裿冷雪盦漱玉集知易安居士後序實作於紹興四年,但仍信從俞理初五十一歲作後序之說,因又推定她生於元豐七年(公元一〇八四。)但我以爲他們的話都是錯的。因爲洪邁距易安居士較近,且又曾見易安原稿,則他所說的話,當然要比人可信些。況且在金石錄後序裏,有『過蘧瑗知非之兩歲』的句子,假使不是她五十二歲的作品我相信絕不會有這樣句子的。因此之故,我認爲易安居士的生年,推爲元豐六年,比較要可靠些。
『紹興十一年五月十三日,綦崇禮壻陽夏謝伋,寓家台州,自序四六談塵,時易安年已六十(壽林按:應作五十九。)伋稱爲趙令人李。』
『紹興元年,易安之越,二年之杭,年五十有一矣,作金石錄後序。』
我以爲都是這時候的作品,把青春少女嫁後的情懷,深深的烘托出來。
趙明誠是宋時一位頗有名的金石學家,字德文,諸城人。(有些本子作密州,大約因爲諸城屬密州的原故。此外,宋詞抄作東武。我這裏是依據宋史和易安居士事輯。)當易安居士和他結婚的時候,他才二十一歲,還在太學讀書。明誠的幼年,曾有一段近乎神話的故事,據易安居士事輯引嫏嬛記所說,他曾在夢中讀到一本書,上面有「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拔草。」的詞句,他的父親趙挺之說是離合字「詞女之夫,」後來他竟和易安居士結婚了。易安居士和明誠結婚後,沉醉於愛的蜜夢中,要算是她全生活裏最美滿的時期。她的詞如:
當她十九歲的時候,便脫離了她的處女的生活,而和趙明誠結婚了。但是關於他們結婚的年月,我們還應當加以說明。她自己在她所著的金石錄後序中說:
紹興二年,高宗移蹕到杭州,內此易安居士也由越州遷移到杭州去居住。
『龍舒郡庫刻其書(指金石錄,)而此序不見取此獲見原稿於王順伯(厚之。)』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她是徽宗建中元年(公元一一〇一)——十九歲的時候和趙明誠結婚的。但據易安居士事輯所說,頗異於我們的推論,他說:
建炎二年,明誠起復知江寧府(卽建康)易安居士自從南渡之後,常常懷念京洛舊事,有一首永遇樂詞云:
何等嫵媚清新?中年以後,因爲奔馳的悽苦,孀居的孤寂,使她從少女的蜜夢中醒來,於是她從前的作品中作蘊含的艷麗的風格,也漸漸的消失,而變爲悲涼激發的作風了。我們讀她上韓肖冑胡松年的兩首詩,何等的高亢悲涼。此外如:
易安居士,早年的作品,憧憬少女的情懷,充滿了青春的歡娛,才華綺麗,真是「點綴媖媚似落花依草,」如:
當明誠初到東萊的時候,易安居士並沒有和他同去,那時她曾寫了一首蝶戀花詞:
崇寧元年蔡京爲相的時候,排元祐黨人最力,幾於沒有人能夠倖免。易安居士的父親李格非曾籍元祐黨,當時遂因黨籍罷官。那時易安居士處境極難,故此她上趙挺之的詩有云:『何況人間父子情!』她那首詩,我們現在雖只能見到這一句,然而也已能看出她那時的心情,而引起讀者的同感。
誰知道卻正是易安居士的作品——醉花陰詞中的三句。
『女清照,詩文尤有稱於時;嫁趙挺之之子明誠,自號易安居士。』
紹興四年八月,易安居士作金石錄後序。據洪邁容齋四筆記說:
『千山雲起,驟雨一霎兒價。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道山水光中,無事過者一夏。 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洒。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閑暇。卻怪白鷗,覷着人,欲下未下。舊盟都在,新來眞是別有說話!』
大觀元年,明誠丁父憂,他們便回到家裏,開始度那鄕居的生活,當這時候他們的家計不像從前那樣的清貧,衣食有餘,遂專力於學問的硏究,日以鉛槧爲事。每得到一部書,便夫婦共同校勘,或是整齊籖題,或是校正僞謬;得到圖畫彝鼎,也是一樣的共同摩玩舒卷,指摘疵病,每每以夜盡一燭爲率。因此之故,他們所收藏的書畫彝鼎,部是紙扎精緻,字畫完整,比較當時收藏家所有的更要好些。
『此盆色類丹砂。魯直石刻云:「其一日秦刀巴官三百五十戊。永平七年第二十七酉。」余紹興庚午親見之。』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點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鬟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減字木蘭花)
則紹興四年(公元一一三四)易安居士作金石錄後序,時年五十二;由此上推,她應當生於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一〇八三。)但易安居士事輯的推論,則與我們所說的不同,他說:
『噫、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本朝婦人能文者,曾相布妻魏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可見她的文章也很爲當時和後來的人們所推許。
『唐開元天寶間,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之宴所,曰:「表弟願與坐末。」衆皆不顧。旣酒行樂作,歌者進,以曹元念謙爲冠,歌罷,衆皆嗟咨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衆皆哂,或有怒者;及囀喉發聲歌一曲,衆皆泣下,起曰:「此必李八郞也。」自後鄭衞聲熾,流靡煩變,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鷄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五代時,江南李氏,獨尙文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之句,及「吹皺一池春|水」語雖甚奇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太朝柳屯田永,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鷹輩繼出;雖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丞相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爲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耳,又往往不協音律。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和_圖_書慢雨中花喜遷鶯,旣押平聲,又押入聲;玉樓春平聲,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其本押側韻者,如本上聲協押入聲,則不可通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乃知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後晏叔原賀方回黃魯直出,始能知之。而晏苦無舖敍;賀苦少典重。秦少游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黃卽尙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目減半矣。』
易安居士的生地,據宋史李格非傳說格非濟南人;易安居士事輯據古歡堂集柳絮泉訪李易安故宅詩,說她在歴城城西南之柳絮泉上,據古歡堂集濟南分題詩說:
『露花倒影柳三變,桂子飄香張九成。……』
因爲明誠在太學讀書,所以新婚不久,就要負笈出遊。新婚遠離,在多情善感,而富於詩思的女子,自然是極難割捨,而要感到十二分的孤獨,故此易安居士在別意戀戀之中,因爲鬱結的情感的迸發,曾用錦帕寫了一首一翦梅詞寄贈她的丈夫:
『淚溼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六月十三日,明誠負擔捨舟,在岸上和易安居士握別。那時候他精神極好,目光爛爛,但易安居士覺得別意戀戀,彷彿預感到一種不可名言的悲痛,問他道:『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明誠遠遠的舉手答應她說:『從衆。必不得已,先去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抱負,與身俱存亡,勿忘也!』說完,便騎馬馳去了。在路上奔馳,冒大暑受病,到建康之後,遂病痁。七月末,易安居士得到明誠的病信,憂急萬分,遂解舟東下,一天一夜走三百里地趕到建康,但明誠因爲誤吃了柴胡黃岑諸藥,病勢也已垂危,易安居士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明誠遂在蕭瑟的秋風中與易安居士永別了。易安居士悲痛欲絕,曾寫了一篇極沉痛的文章祭他,有句云:
相傳易安居士的記憶力極好,博聞強記,很能使趙明誠傾倒。所以他們吃完飯之後,時常在歸來堂裏烹好一壺清茶,指堆積的書史,說某事在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定飮茶先後的標準。中了,便舉杯大笑,茶往往因此傾覆在懷裏,反而不能喝了。在這樣美而富於詩趣的生活中,她自己曾說她「甘心老是鄕矣!」
這種中心本來悲痛極了,然而在沒有法子的時候,哭笑皆非的咽着血淚,自個兒安慰自個兒的話,我們在千載以下讀了,也會替她掉涙吧!
『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她十九歲以前的天眞垂髫的少女的生活,我們現在已經不大知道了。但據易安居士事輯所說,我們可以推知她幼時便很富於才思,而極努力於文學上的修養與與硏討,以萌茁她文藝創作的慧根所以二十歲以後,便能寫極綺麗的詩詞了。
他們旣然是極努力於金石書籍的尋求,後來漸漸的搜集得多了,便在歸來堂裏做了些大的書櫥,分類的把書籍放在裏邊,又編好了書目。要看的時候,先得請鑰上簿弗看完就得放在櫥裏;略微有一點汚損,還要懲責着揩完塗改。易安居士是一個極喜適意的浪漫詩人,那能忍耐這種印板式的生活,所以她便「食去重肉,衣去重采。」並且免去珠翠塗金刺鏽之費,節省些錢來,只要遇到字不刻闕,本不僞謬的書籍,就買來做副本,所以常常一部書有三四種本子,以便於翻閱。他們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此兩家者流的書籍最全備。他們便在這樣几案羅列枕籍中,意會心謀,目往神授的度他們的歲月。
玉壺的流言發生的時候,幸有中書舍人綦榮禮(字叔厚)左右其事,所以事情完了之後,易安居士曾因爲和綦叔厚是舊親,而且這次極力幫忙的原故,作啟謝他。據雲麓漫抄所錄,文筆劣下,決不是易安居士的原作。大約是後來有些妒忌她的人,把她的原作改竄了,加些輕薄的話語,誣她改嫁張汝舟。但雲麓漫抄的謝啟是靠不住的,經俞正燮等代她辯證,已是不成問題的了。近人周荇農宮閨文選,也收錄得有易安居士的謝啟,文句頗異於雲麓漫抄所錄,據謝無量先生說:「荇農博洽,」但不知道對於謝啟的裁削是以什麼爲依據。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落日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怎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它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編重三五——鋪翠冠兒,燃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向花間重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話。』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我們知道金石錄一書,完全出於趙明誠之手,易安居士與共校勘,間有附益,此外並沒有別人加以註釋。明誠既卒於建炎三年,則此注當出於易安居士之手。此種推論如果不錯的話,則當紹興二十年易安居士仍然健在。以後的事,便不可考了,故此我以爲她的卒年,大約是在紹興二十年至二十五年(一一五〇~一一五五)之間。然而沒有更確切的證據,所以也不敢十分自信。
明誠旣然歡喜金石學,所以從小就好向當時的學士大夫訪問金石刻詞,後來自己又極力的收尋,因此對於金石學頗有獨得之見,遂倣歐陽修集古錄,校勘金石刻詞以攷書傳諸家異同,校訂得失,實事求是的別白牴牾,成金石錄一書,在金石學方面和史學方面都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而這部書的成功,他的夫人易安居士確m•hetubook.com•com乎幫了他不少的忙,故此易安居士事輯說:
『有人於閩漠口舖見女子韓玉文題詩序,幼在錢塘師事易安。』
可見易安居士悲哀的心情了。
『跳波濺客衣,演漾迴溏路。清照昔年人,門外垂楊樹。沙禽一隻虎,獨向前州去。』
靖康二年(金石錄後序作建炎丁未但是年五月始改元,故正之。)三月,易安居士隨明誠奔母喪到金陵(金石錄後序作建康,其名建炎三年始改。)當時交通不便有許多笨重的東西不能載走只得把印本重大的書籍,多餘的圖畫,沒有款識的古器棄捨了。然而還是不行,於是又把監本的書,平常的畫,以及重大的古器捨去。但是雖然這樣盡力的減裁,尙且滿載了十五車的書籍彝鼎,由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到金陵。那時候他們青州故居還存得有十幾間房子的書冊什物,打算第二年去收取、這年十二月,金人陷青州,他們十幾間房子書冊什物,都化爲灰燼了。
『窗前種得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凄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
德父題易安居士之照

清麗其詞,
端莊其品;
歸去來兮,
眞堪偕隱。
易安居士生在北宋的末期,南宋的初期。她的事蹟據宋史李格非傳(卷四百四十四)裏說:
紹興三年,易安居士仍然居住在杭州。五月,髙宗命簽書樞密院事韓肖冑,工部尙書胡松年,充奉表通問使,副使,到金去通問兩宮。易安居士因爲『父祖出韓公門下,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所以寫了一首五言,一首七言呈給他們,都是極優美的作品。
看他們那樣「狂喜不支」的情形,可見他們倆嗜古之深。但是這樣快樂的生活,那裏能永遠的享受,甜蜜的生涯,一霎那間,已成了冋憶中的微笑。不久他們聽見金人侵犯京師的信息,四顧茫然,看到那些盈筐溢篋的古籍彝鼎,戀戀然,悵悵然,知道決不能長久的保存了。
『昨夜風疎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欽宗靖康元年,明誠守淄川。這時他們仍然極喜歡硏究金石文字,據繆荃孫雲自在盦筆記說:
當明誠初到建康的時候,學士張飛卿因爲愛好金石的原故,曾拿了一把玉壺去給他看,但談了些時候,便仍然帶走了。其時建康置防,秋間,在安撫使擾攘的時候,有人誤傳他們把玉壺送到北朝去了,因此有趙張兩族都應當置獄的傳聞。這時候易安居士正病得利害,僅存喘息,故此不能到洪州去,仍然住在建康,聽到玉壺的事情,非常的懼怕;十一月,便把家裏所有的銅器等物,運到越州「行在」去投進,但其時高宗也已又遷移到明州去了。她不敢再把這些東西留在家裏,於是便和寫本書一並寄到剡州去。後來官軍收叛卒,都流落到李將軍家裏。只有六七簏書書硏墨,還放在她的床下,手自開闔,不忍再放到別的地方去了。
對於易安居士的一切,至此已大略介紹明白;但是我很慚愧,因爲有許多問題,以我的淺學,未能考定,希望國內外的學者加以解釋。此外,更有些問題,我述說得不妥或不清楚,也希加以反證,引申,或修改。至於文字上的拙笨,更其是希望讀者原諒。
到了金華之後,住在一家姓陳的公館裏,十二月,作打馬圖說及打馬賦。易安居士於詩詞之外,駢文和散文也都作的極好,朱熹說:
抒寫他們別後的情懷,何等纏綿。
詩詞都是一樣的要『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有了熱烈的情感,然後可以寫出好的詩詞。易安居士旣是具有高超的文學天才,而且才高學贍,又富於情感,故此不單是詞寫得極其工妙,一切的文藝,也部有極深的素養,所以她的詩詞極優美真摯而爲人們所稱許,據碧雞漫志說:
明誠的喪事完畢之後,朝廷已經分遣百官,高宗其時也已跑到臨安,又有禁止渡江的消息,那時易安居士手邊還有兩萬卷的書籍,兩千卷的金石刻詞,和許多其他的器皿雜物,事勢日非,易安居士想起明誠的妹婿,從衞洪州,於是便派了兩個舊吏,先把書籍行李送去投他。
『其書誠有補於學者,亟索予文爲序,竊獲附姓名於篇末,有可喜者,於是乎書。 政和七年九月十日河間劉跋序。』
這首絕妙的白話詞,據他自己說是『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他和易安居士是同鄕!當他生時(公元一一四〇,)易安居士已五十八歲了。可見這位偉大的詞人辛棄疾確乎是受過他那位女同鄕易安居士的影響。別人不消說自然也受了她不少暗示。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
『元符二年十八,適大學生諸城趙明誠。』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 絳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郞,今夜紗廚枕簟涼。』(采桑子)
則此序當以洪氏所錄最先行世。易安居士自靖康之後,以老嫠婦崎嶇兵間,而翁姑的死亡,故鄕的眷戀,愛人的永別,書器的蕩燬,在在都使她感受生離,死別,悲哀,憤懣等無窮的心中風雨的摧殘。風霜憂患之餘,在金石錄後序裏無意地抒寫出來,遂成了她自個兒一篇極悽痛的自敍傳。這種真實的內心的抒寫,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那能使我們不感動?十月,髙宗將親征劉預,令百官不預軍隊者,聽便避兵。易安居士聞淮上警報,於是遂同她的弟弟由臨安避兵西上,經過嚴子陵的釣臺,我們的詩人看著奔走名利的往來舟艦,緬懷古昔臺上的隱士,使她不得不這樣的歌歎:
這樣的過了兩年,當易安居士二十一歲的時候,明誠才出來做官;雖說並不是什麼大官,但是卻可以不像從hetubook.com.com前那樣的困乏,因此他們便『飯蔬衣練』地節省些錢財,不管遐方絕域,只要有金石文字,他們都盡力去搜集,所以他們所搜集的金石資料,便一天一天的增加了。這時候明誠的父親擢升爲宰相,居政府中;他們的朋友和親舊,有很多在館閣中的,因此之故,他們可以看見很多的亡詩逸史,以及汲冢魯壁裏所見不到的書籍,易安居士和明誠都很感覺到趣味,不能自己的盡力傳寫。有時見到古今名人的書畫,三代的奇器,仍然時常當衣服來購集。崇寧年間,曾有人拿了一幅徐熙的『牡丹圖』給他們看,要賣錢二十萬,喜歡金石的人,見到這種佳品,當然會愛好到十二分,但是在北宋的末期,雖是貴家公子,很不容易得到那許多的錢,所以他們雖承受了但沒有方法找錢只得又退回去,因此夫婦相對悵惋了幾天。
很可以代表她晚年的作品的風格,而看出她獨居後的情思。
用極平易的字,寫出「那種煢獨煢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嚥下。」(梁任公先生中國韻文裏所表現的情感)語這首詞據貴耳集說是她晚年的作品,但俞正爕以爲這不是她晚年的作品;我們細讀這首詞,似乎也不像她晚年作品的風格,然而沒有確實的證據,只得暫時闕疑了。
可以看出她當時作客他鄕的心情。此外,她有一首南歌子:
『李易安「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皆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詞意並工,閨情絕調。』(詞林紀事)
雖說傳誦一時,卽應舉者亦服其工對,然而因此遂引起許多人的嫌惡。由此可見她之樸質而愛得罪人;所以後來被人家汚毀她改嫁並非無因。
由這段短短的記述中,我們已可以看出格非對於文學見解的高超。她的母親是王狀元拱宸的孫女,據李格非傳說她也工於文事。易安父母兩系都有文學的素養,可見她那高超的文學天才,一半是受了遺傳上稟賦的靈感,一半是受了父母的敎育與薰陶,而不是得之偶然的了。
對於這樣一位偉大的詞人的敍述,只有這區區二十四個字,實在不能使我們滿足。此外清人俞正爕曾搜集關於她的事蹟作了一篇長文——易安居士事輯(刊於癸巳類稿,幷附見四印齋所刻漱玉詞後。)在那裏我們可以尋到很多關於她的事蹟的資料。
晚唐五代以來,詞調無幾,且只有小令;到宋時新詞日多,才由小令演爲慢調。這時候許多的詞家,都在慢調上努力,易安居士卻仍然工於小令,故沈去矜把她和李白李後主並稱爲詞家三李。她的小令如:
易安居士工於詩詞文章,又長於繪事。據宋濂學士集說,明人陳查良藏有易安居士所畫琵琶行圖。又太平清話說,莫廷韓買得易安居士所畫墨竹一幅。可見她在當時確是長於繪畫,而且有不少的作品。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郞,丞相時作吏部侍郎。』
『胡應麟曰:辛詞「泛菊杯深,吹梅笛怨。」蓋用易安「染柳煙輕,吹梅笛怨」也。』
(三)音律和韻這種『詩人之數』(Poets Number),是否是詩詞的元素,現今雖然還在爭辯不休,但是我們雖不能篩糠迷目,以音律和韻來做詩詞和散文的區別,不過我們應當承認音律和韻,在舊有的詩詞中,確乎可以增加文字的美;而且詞尤其應當在音律和韻上面注意,因爲他時常要傳之聲歌,不單是要增加文字的美。易安居士對於詞學的音律旣有獨得之見,所以她極力主張協音律,而且才氣又大,能不爲音律所拘,又能駕御音律,使音律爲她所用。且擅於修辭的技巧,戞然獨造,清新秀麗。如『寵柳嬌花,』『綠肥紅瘦,』『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都是極爲後人所稱道的句子。因此之故,她的作品都是節奏優美,自然妙極藝術技巧之能事。
『格非苦心工於文章,陵轢直前,無難易可否,筆力不少滯。常言文不可以茍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伯倫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肺肝出,其誠著也。』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烟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更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
而胡雲翼君也不加以論證與說明遂信從其說。就我的推想,大約俞正爕是以她後序所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爲嫁明誠之年——也許更有別的依據。然而我以爲假設她自己沒有把出嫁的年代告訴我們,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推論;她旣然極明瞭的告訴我們『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則在未證明金石錄後序是僞作以前,按考證學通例,當然應當以她自己所說的話爲立論的根據。而且做姑娘的期間,未必就沒有『憂患得失』了吧。
這首詩抒寫得異常的洒脫,可以藉此看出她居住在金華時對心懷。俞理初批評她這首詩,說是秀朗而有仙骨。又有一首武陵春,玩其詞意,大約也作於此時,詞曰:
當易安居士初和明誠結婚的時候,雖說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已經做了吏部侍郎,而李格非也做到了禮部員外郞,兩家都是宦族,但是趙李兩家平日都極寒儉,所以明誠雖是對於金石學的研究極感興趣,也得不到一點錢來購求關於金石的資料。因此每月朔望他由太學謁告出來,時常當些衣服,到相國寺裏去買些碑文果實,回家之後,夫婦相對展咀嚼。他們以爲在這純摯的愛的生活中,確乎可以說是葛天氏之民了。
『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依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浣溪紗)
據俞理初的易安居士事輯的考證,易安居士並沒有子女,晚年奔馳孤苦,所以她的事蹟和作品,大都散失不傳。她的著作,後人集爲文集七卷漱玉詞六卷。可惜散佚大半,存留到現今的極少,不過漱和_圖_書玉詞一卷,和其他的詩文數篇而已。這是我們愛好文學者所同引爲憾事的,雖然,卻更使我們覺得它的可貴而應當加意珍惜了。
『時紹興四年也,易安五十二矣。』
則金石錄一書至遲在政和七年(公元一一一七)以前必定已經著成功了。
『南來猶怯吳江冷,北狩應知易水寒。……』
所以位居在沙漠般的北國,而花香草軟,隨處都是清泉的濟南,便是我們偉大的詞人生息的鄕土。
易安居士是一個極傲視一切的詞人,在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海山仙館叢書之一)裏,曾引有她批評前代詞人的話,睥睨一世,幾無一個人當她的意。她說:
『巨艦只因緣利往,扁舟亦是爲名來;往往有媿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
有一次重陽節,易安居士因爲偶然有所感動,寫了一首極動人的醉花陰詞,寄給趙明誠,明誠也是當時的學人,故此很想做一點更好的詩詞來壓倒她。自此他遂謝絕賓客,廢寢忘食地苦思了三日夜,作成五十多首,把他夫人易安居士的作品也雜在裏邊,拿去給他的朋友陸德夫看,德夫玩誦再三,以爲有三句最佳,卽:
易安居士襟懷超邁,學力富足,所以她的詩每每意境極佳。據易安居士事輯引彤管記遺編說:
『易安自少年兼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
『易安與共校勘,作金石錄,攷證精鑿;多足正史書之失。』
此外,她還有一首抒寫一個秋天從早到晚的實感的詞——就是極爲人們所傳誦的聲聲慢。
在這一段話裏,我們雖不知她『少陸機作賦之二年,』十八歲是那年,但我們可以推知她『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五十二歲是著金石錄後序的時候。這樣推論大約不至很錯,因爲直到這年,據易安居士事輯所述,她還是流徙兵間。據洪邁容齋四筆記易安居士後序說:
『夢曉隨疎鐘,飄然躋雲霞。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愁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翩翩垂髮女,貌妍語亦佳。嘲辭鬥詭辯,活火烹新茶。雖乏上元術,遊樂亦莫涯。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嘩。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
『白日正中,歎龐公之機敏;堅城自墜,憐婦之悲深!』
此外他還有一首醜奴兒: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摧花雨。 倚遍闌杆,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點絳唇)
這種詞雖說著墨無多,然而有情致,有風姿,雅淡婉媚,不直寫自己的情感,專用四周的景來烘托,自身瀟厚的情感,仍然醞藉不放,令人於言外領略不盡。
易安居士的父親李格非,字文叔,卽洛陽名園記的作者。據宋史本傳說他曾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因此有人疑惑他是蘇門六君子之一,但那是錯的。據西圃叢辯說:『記爲李格非文叔撰……而常熟毛氏刊本乃訛作華州李薦撰,薦字文叔,乃蘇門六君子之一。』可見格非並不在蘇門六君子之中。他對於經書的硏究極深,長於詞章,據宋史本傳說:
『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獨斤斤愛惜,不肯留人間耶?何得之難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之,人得之,又胡足道?』(金石錄後序)
紹興元年,易安居士復到越州,住在土民鍾氏的家裏。一天夜裏,她所巍然獨存的幾簏書畫硏墨,竟失去了五簏。當時她悲痛極了,願意出很重的賞金來收贖,過了兩天,由鄰人鍾復皓那裏贖回了十八軸,其餘的竟終沒收回,後來才知道是被吳說運使用很賤的價錢買去了。自建中元年起,二三十年中,易安明誠兩人心血所收藏的書畫彝鼎到這時候散失將盡,所存者不過一兩本殘零不成部帙的書籍,三幾種平凡的書帖,還在她的手邊;她每每獨自把玩著它們,一面流著眼淚,一面自個兒安慰自個兒說:
都是蘊蓄著她熱烈的情緒,而能使讀者悽涼悲抑,不能自己。無怪她對於秦七黃九諸人都不當意,老實說,秦黃諸人的作品,確是只以詞面的工麗爲事,恐怕未必全是熱情的流露吧!
據李格非傳和易安居士事輯裏說她姓李名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她自己在她所著的金石錄後序中說: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晩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尙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一)在我們中國的文學史中,任何時期都有「掉書袋」的毛病,雖則也有些反抗的運動,只不過是適之先生所謂的「無意識的舉動,」終於太弱小了。而易安居士卻是稀罕的能用粗俗的話來做美妙的白話詞中的一人,所以彭羨門說:
可見易安居士不但曾幫過忙就是說明誠和她同著的,也不爲過言。金石錄成書的年月,我們不大知道,明誠在他的自序中也沒有提及;但是據劉跋的後序說:
關於易安居士的事蹟,據我們所知道的,大略如此。以後的事情,我們便不大知道了,僅僅由俞理初的易安居士事輯裏,知道她依弟迒終老金華;但她的卒年,我們仍不知道,不過據我的推想,當辛棄疾生時(高宗紹興十年)她仍然健在。又據俞理初的攷證:
也都是意悲語明,悽惋動人的作品。
建炎三年三月,明誠罷官,他們便坐船由蕪湖經過姑孰,想要到江西去住家。五月的時候,他們到了池陽,其時高宗也已跑到江寧,故名爲建康府;詔明誠知湖州,易安居士便暫時住在池陽,明誠獨自赴召,東謁「行在。」
這種詩也和她的詞一樣,確是極好的抒情文學。雖是受了許多形式上的束縛,卻仍然抒寫得和行雲流水一樣的自由。又如朱子游藝論引評她的詩句云:
我以爲也是她這時懷念京洛舊家的作品,而較前首寫的更好。易安居士極愛好自然,她在江寧的時候,每當下大雪的期間,地便頂笠披簑,循城遠望,有時得到好的詩詞,就要明誠同她唱和,明誠每每爲她所窘。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