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帆船
葉卻加萊得獎經過
在頒獎台上,年輕而英俊的西班牙國王,亞豐瑟十三世(Alfonso XIII)御駕親臨,朝廷的親貴、大臣以及使節團擁在他的週圍。整個馬德里的文學界、藝術界以及科學界的精英都在此薈集。瑞典公使妙舌生花地表達了他對葉卻加萊的仰慕,並恭請國王陸下親手將諾貝爾文學獎的獎狀及金質獎章頒給他。
賈爾斯堡(Wedel Jalsberg)——瑞典駐西班牙公使——在他的自傳中專闢了一章敘述卻葉加萊領獎的經過。一九〇四年春瑞典學院請賈氏以「適當的儀式」將這半份獎金頒給葉氏。賈氏認爲:在這個純種hidalgos(西班牙語「貴族」)的世界中,這種事情必須用最誇張的方式來進行。聚集一羣無足輕童的名人到皇家劇院來參加頒獎https://www•hetubook•com•com典證還不夠隆直,因爲「要掃集一堆這類的廢物」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了。經過精心擘劃後,典禮於三月十八日傍晚舉行。一支訓練有索的遊行除伍從東方廣場開拔,縱隊前進,一直走到首都另一端的藏書宮。號聲響徹雲霄,鼓聲震耳欲聾。陸軍和海軍的特遺隊在最前面開道。後面跟着文學、科學的社團,以及社會福利機派出的代表團。其他各種團體也紛紛加入,使這支龐大的遊行隊伍人數高達三萬,旗幟多達兩百幅。這支除伍最後終於浩浩蕩蕩地抵達了上議院,而一個空前隆重的典禮便在那兒的會議廳裏舉行了。
由於兩位得主均已年邁,是故他們都無意於十二月十日前往斯德哥爾摩參加頒獎典禮。於是他們無法面對https://www.hetubook•com•com面地交換一個友誼的微笑了,他們兩人逐相競從家中發信,企圖搶先向遙遠的對方致意。葉卻加萊寄給米斯特拉爾的信極優美細膩。這場「文字對談」是相當有意義的,不僅因爲兩位桂冠詩人品格高尚,更由於它象徵法、西文學的神聖締盟。有個評論家說:庇里牛斯山又一次地熔化了。「插圖雜誌」(L'illustration)對頒獎人和獲獎人都是同樣地讚譽有加:「鼎鼎大名的瑞典學院——它適當地代表着強有力的北域知識圈——今年以諾貝爾獎結合了兩個姊妹文學。而這個英勇地致力於聯繫兩個民族的國家自己也遂因此而與她們結合在一個相同的友愛中。」
斯德哥爾摩的紳士們是怎麼看上西班牙的呢?那純粹是得力於馬德里的和-圖-書西班牙皇家學院。這個在庇里牛斯山彼麓的學術機構地位相當崇高,歷史相當悠久(成立於一七一九年)。一九〇一年瑞典學院承辦諾貝爾文學獎時,僅(主動地)請求它和法蘭西學院推薦人選。西班牙皇家學院一接到瑞典學院的倉就立即發出回函。該學院的常任秘書推薦了老詩人努湼茲(Gaspar Nunezde Arce)。一九〇二、一九〇三兩年他的名字復由該學院的正式發言人所提出。他是葉卻加萊最大的敵手。葉卻加萊於一九〇二年由十二位院士所推薦。次年,推薦他的院士增加到十四位。是年努湼茲去世了。現在如果在西班牙找一位得獎人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是葉卻加萊了。
無疑地,米斯特拉爾——這位麥耶尼(Maillane)的文壇祭酒是兩者當中比較容和_圖_書易親近,也比較著名的一個,他的作品具有無比優美的抒情性,有如普洛汶斯天空的柔和光暈。葉卻加萊則較爲思想性,較爲艱深。誠如許多人所讚譽的,他的確以他的作品復甦了拉丁文學的精神。甚至有人宣稱,瑞典學院這個「一箭雙鵰」的抉擇乃是地中海民族共同遺產的一項勝利。然而法國方面的議論卻是十分峻厲的。「辯論報」(Journal des Debats)上的一段文字可見一斑:
「米斯特拉爾的獲獎除了一致贊成外,不容,亦並未有任何異議。不過葉卻加萊的獲獎就頗值得商榷了。葉卻加萊是一個在晚年才改行寫詩的數學家,一個政治家戲劇家。他的作品表現出各種矛盾天賦的奇妙結合。雖然他在漫長的生涯中顯露了驚人的才華,雖然他的戲劇有時候極富創意而且相當引人和圖書入勝,可是葉卻加萊先生還沒有寫出一部眞正算得上偉大的作品來——後人必然不會將他列進我們這個時代的第一流文學家裏頭。」
(王鴻仁 譯)
一九〇四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兩位詩人共同獲得:西班牙的葉卻加萊和法國的米斯特拉爾。瑞典學院似乎事先進行過廣泛的徵詢,認係妥當,才做此項決定。可是,事實上,這個異常的抉擇仍舊引起了種種心理上的疑竇,同時也招來了紛紜的議論,這兩位得獎人會满意這個分法嗎?這兩個得獎國的人們又會怎麼說呢?兩位「半個大師」、「半個桂冠詩人」會前來領獎嗎?總之,這個經過慎重考慮的決定造成了葉氏崇拜者和米氏崇拜者的對壘局面,同時又使批評家們爭辯不休地在兩位得獎人之間做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