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路上談

作者:小思
路上談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輯 路上談 誰欠付了人情味

第一輯 路上談

誰欠付了人情味

有人認為機器是沒有人情味的,而現在是個機器時代,所以,只講求效率。面對機器,一不小心,手指被機器軋了一把,那只能怪自己粗心,不能怨機器沒有人情味。為了要適應時代,我們唯有安安份份的把自己也變成機器,不必要甚麼人情味。可是,奇怪的卻是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對自己有人情味。那即是說人還未能變成機器,會要求人情味,就也應會付出人情味。
假如你每天早上七時左和*圖*書右,都在中環聯邦大厦附近那個巴士站等上車的話,一定會碰見這幕「殘忍」鏡頭:一個失明的女孩子,扶著紅白相隔的盲人手杖,站在沒有排隊的人叢中。等到巴士一來,精壯健全的人便力死擠,衝上車去,沒有人想到「先讓殘疾」這回事。可憐的女孩子總被擠得東歪西倒好幾回,才能到達目的。對於這件事,我們只能說是「利之所在,計較不了甚麼人情昧」的後hetubook.com.com果。此外,公共汽車售票員對老弱婦孺的態度、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對平民百姓的嘴臉、大老闆對職員工友的使喚、鄰居上下的爭吵,都使我們清楚看見近乎殘忍的冷漠。也許,有人會說見過肯扶老携幼的售票員、愛民若子的官員、視下屬如命的大老闆、親如手足的鄰居……叫我不要「一竹篙打一船人」。可是,構成一個社會風氣,並不單靠一小撮人。我們也絕不能找和-圖-書到少數例子,便歸納成一條通於全體的定理。
一九六九.九.十九
香港如此冷,是誰欠付了人情味?我們每人都應檢討一下!
「香港是一個只有買與賣、顧客和售貨員的城市。」這是一個外國記者,在香港躭了一段日子後,所下的評語。最初看在眼内,滿心不是味道,因為先別論我愛不愛香港,但別人居然要說自己生於斯、長於hetubook.com•com斯的地方是冷冷的沒有人情味,只有利之所在,就難免有點委屈。試想想:顧客跑進店子,一心只要買到又中意又便宜的貨物,而當店員的也只求多賺,其中過程就是討價還價,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後,便算功德圓滿,那裡談得上甚麼感情?萬一不幸,為了一毫幾分,爭得面紅耳赤,更落得個不快收場。因此,假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果真像顧客與售貨員般,這會成了甚麼樣子?活在如此城市,不冷僵hetubook.com.com了才怪!可是,細看起來,香港又並不像如此冷,例如每年的濟貧運動,不是照例搞得有聲有色?報上偶然刊出甚麼人碰上了甚麼不幸,不是一窩蜂的有人捐欸?為了向自己提出證明:香港並不「衰」,我只好趕緊把握住這些例子。但偌大的一個社會,三百多萬人口,每年做一兩件善事「巨製」,實在不算多,而在日常生活裡,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冷漠——甚至可以說得上「殘忍」,卻數之不盡,那又怎怪別人批評我們?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