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路上談

作者:小思
路上談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輯 蟬白 訪落柿舍

第三輯 蟬白

訪落柿舍

出了落柿舍,在新月初升的田野小徑上走,我仍忘不了若生小夜那張冰冷而自信的臉。
那天,我去訪問柿舍主人,是她剛依循芭蕉行腳路線走了一年,回來後不久。她端莊而冰冷的表情,跟一般日本女人見人便笑的樣子很有分別。她一面沏茶一面慢慢地講述自己一年內的工作:包括考勘芭蕉翁的行腳路線,尋求佚去的作品。我問她:「日本受西方文化影響,一代比一代洋化了,俳句這些古老文學形式,會不會不受青年人歡迎,而後繼無人?」她簿得幾乎有稜的嘴唇,第一次https://www.hetubook•com•com灣成弧度,現出一絲蠻有信心的笑意說:「不會的,青年一代的新鮮思想會使俳句有新的面貌。他們可以承受古老而好的形式,再加入新的思想、經驗,那對俳句發展是好的。我們會裡成員有二十歲的小夥子,也有六十歲的老頭子,每月把作品帶到會裡來朗誦,然後互作批評,有時也即席寫作,青年的表現好得很,我們沒有後繼無人的憂慮。」她細心地向我解釋俳句的形式、發展和派系。說到根源,她雖然沒有谦卑的表www.hetubook.com•com情,但一再說:「日本文化實在多承中國的給予生命。俳句受中國詩的影响很多。」也許,她也該好奇要知道一切中國的詩壇情況了罷,於是她問:「你們中國有多少詩會組織呢?」「你們青年人對古詩愛好程度怎樣呢?」突然,我發現要尋一個得體的說法十分困難。絕不想在她那冰冷面孔前說我們中國青年人不再愛古詩了,只好避重就輕說目前我們比較喜歡散文和現代詩。我知道那答案並不圓滿,可是,一時間,找不到更好的答法。
日本文學中佔重要部份的hetubook.com.com是俳諧,是一種近乎詩的作品。說到俳諧,便一定提及一代俳聖芭蕉,因為由他,才奠定了俳句的藝術地位。他一生流離浪跡,遠抛名利,過著極簡素的生活,在京都住過一段時期,又與門徒漫遊去了。每到一地,都寫有許多著名俳句,使俳風普及。到五十一歲,他便結束了飄泊生涯,死在大阪客舍裏。直至今天,日本的俳句作品仍然十分普及,各地都有俳句會的組織,其中論正宗,該推芭蕉翁謫傳的京都派。這派組織是由芭蕉一代傳一代地主持的,現在正傳到第十二代,住在嵯和_圖_書峨野的落柿舍裡。落柿舍只是一間小茅舍,園子裏有芭蕉的碑石,和他的弟子去來先生墓,四周植遍柿樹,到得秋來,滿樹是朱紅的柿。茅舍前面一大片田,冬末春初,農夫還未下種前,地面開滿紫藍小花,小孩和少女蹲在那兒採花。去年夏天,經朋友介紹,我訪問了芭蕉的十二代傳人——是個四十來歲的女人,叫若生小夜。
那兒有一條淺淺清澈的桂川,有錢就可以僱一隻平頂小船,舟子撐着篙溯流而上,看四季都滿山嵐的嵐山。我沒錢,那更好,可以步過渡月橋,沿嵐山山麓小徑直上大悲閣,下瞰整和_圖_書條桂川。這路上,是秋楓冬雪時最迷人。如果要四季都具風貌的,那它就比不上對岸的嵯峨野了。嵯峨野有鑽進去便看不見天日的大竹林,也有精緻得只許瀟湘館才配的小竹林(叫篩月林,多美!)竹林裏有一座小小尼庵,住了個老尼姑和一隻懶洋洋的大白貓。中秋之夜的大覺寺有簫箏之會,大澤池可以泛舟玩月……要說嵯峨野,每一個角落,都該寫一篇,只是寫得不好,未免委屈了它,實在不能寫。如今只寫跟日本文學有關的「落柿舍」。
一九七四.七.五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