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七好文集
活書
好料子多得很,現在就只欠活的書!
「畢竟並不是一塊讀書的好料子,只好到商科學校凑上一兩年再作打算。」一個中五畢業生這樣告訴我,淡淡的不算有甚麼埋怨,但那種無可奈何的意味真叫人心疼。
怎樣才算是一塊讀書好料子?讀書是指讀些甚麽書?香港是個商業社會和圖書,學會一套商業上可以應用的知識,算不算讀好了?假如真是塊好料子,讀好了書,在社會想幹些甚麼?……本來,我想一口氣問她許多問題,但終於忍住了,因為要找尋答案,必然要探討整個社會對人生的價值觀念問題,牽涉太廣,她更吃不消。遲一https://www.hetubook.com.com點,等她心緒寧靜些,才詳細談吧!
讀書,應該是讀活的書。活的書是該教人如何在社會生活,如何改善社會。那麼,只要有正常生命的人,就該是讀書的好料子了。
一九七六.一.八和_圖_書
教了好幾年書,學生一批一批離開學校,做著各行各業,有機會跟他們談起來,幾乎異口同聲認為:為了應付會考拚命死啃的課程,跟自己的工作完全拉不上甚麼關係。學的是一套,社會需要的又是另一套。在學校成績愈好,啃書唸筆記最多的,到了工作崗位上,就愈和-圖-書像頭呆鵝。有時,由於恃著唸書多,不肯低首下心去請教人,碰的釘子便更多。那究竟是甚麼一回事?他們常常氣憤的問,似乎五六年中學時間是白費了。做教師的我,只好安慰說中學是基本教育程序,五六年裡的確學會了寫字計數,練就思考能力,雖然效果不大明顯,但跟沒唸中學的人相比,是該和*圖*書有很大分別的。唉!其實,全是漂亮話。難道五六年後,我忍心一盆冷水說:「是呀!你們唸的是最不切實際的!」的確,完成中學階段,應該是每個人的應有權利。如果中學課程訂得好,能配合社會需要,那麼,教育就是一條活路,學校跟社會就不應有太大的懸殊,學生離開學校,也不會有面臨新天地的惶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