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憶記
手稿
手稿,很有人味,作家個性一一呈現。每看到發黃稿紙上,一個一個字體,不同墨迹,有修改有粗線勾刪;彷彿看見作家在冷雨敲窗、寒夜挑燈情景下的背影。
再過一段日子,「手稿」這個詞,可能變成歷史名詞了。下一代人無緣看名家手稿,要看也只能看九十年代或以前的「遺物」,一切恐已成定局。
時至今天,仍有死
和*圖*書
硬派堅持,以腦使手,由手運筆,創作才能順暢,也仍有戀戀於筆的文章生命感的,手稿還可存在。但,時代真的一去不返了。以後,不用電腦的人,可能活得極不方便,而下一代人,養成習慣,不用電腦就不能創作。那時候,「手稿」一詞,只能在辭典中查到了。有個性的字迹不一定好看,據說從和圖書前一些作家的字體,只有極少數排字師傅懂得,他們從不懂,耐心學到看得懂。現在那些植字或打字人員,特別年輕一輩,看不懂就是不懂,毫不賣賬,作家還是乖乖學用電腦,免人家吃力。據說很快會發展到打好就傳入報館電腦,連傳真也不必用,雙方都省紙。這樣子,「稿紙」、甚麼「爬格子動物」 陳迹,還說www•hetubook•com.com有人味的手稿作甚?
「小意思」
小思和母親的手稿
在小思的收藏中,有她求學時的功課手稿,也有母親的詩作手稿和醫藥筆記。一疊疊舊手稿的墨迹,盡見小思對「爬格子」歲月的緬懷,以及對母親的點滴紀念——這些都是她所說的「人味」,是電腦打字無法取代的。
手稿,很有啟示後學作用。魯迅、沈從文、卞之琳的手稿,蠅頭小字,一筆不苟,當知名家之作,實在得來不易。一字之刪增移位,都見斟酌心血。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五日
m•hetubook•com•com
自從發明了塗改液,手稿面貌已生變化。現在兩岸三邊以華文創作的人,愈來愈多採用電腦了。電腦的文字處理,的確方便,修改移位,一按鍵盤,就把錯誤消滅了,旁人可說只見最完整、最後的文章面貌,初稿如何,簡直無迹可尋。至於字體,反正打印出來,十分齊整,是易看,卻少了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