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日本
日本次文化
日本歌迷崇拜歌星,但歌星本身卻必然具備日本人特質,才成偶像。日本電視傳媒,除了宣傳歌星的歌舞外,還不斷宣傳歌星生活如何日本化——遵守傳統風格,恪守孝道、婦道,強調勤奮向上精神……所以女歌星結婚後就得守婦道,山口百惠也得退出歌壇,陳美齡紅透半天,結婚後突出家庭和洽形象,她帶着兒子去辦公,曾引起社會評論,幸而近年日本婦女社會地位已日漸提高,她又說帶兒子去的地方很正派,其中包括去大學講學,才平息了惡評。日本歌星成了偶像,對青年歌迷和圖書來說,也成了導師的意味,香港歌迷就看不到這一面。
聽聽日本歌,迷上日本歌星,掛滿少男少女的護身符,愛看日本漫畫雜誌……那算不了什麼影響,因為那只是非常皮毛的愛好而已。香港青年根本不知道那些事物對日本新一代的真正意義,人家的次文化仍然依據民族性發展出來,玩起來自有親切感受,好壞影響最後還是回歸大和民族本質。我們的青年人,玩膩就扔,流行熱潮一過就忘,個性依然故我,除了花費金錢,買來一時之快外,可以說毫無精神上的m.hetubook.com.com影響。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日
容我說一句可能過了頭的說話:如果香港青年真的受日本次文化的精髓影響,學得日本人的執着認真奮鬥等等特質,那就太好了!
日本少年掛得滿身叮叮噹噹的護身符,也各有出處:出自日本傳統神話,廟宇神祇、地方祭節、流行卡通……他們知道護身符代表的意義,他們深信不疑,心理上是真的依憑了這些東西,與香港人「貪得意」買來掛上,完全是兩回事和-圖-書。
許多香港人看日本卡通片集,總以為那些忠誠、奮鬥、苦練,都不過是誇大其辭,與現代化的日本人無干。最近電視放映了一套日本壽司店的學徒生涯紀錄片,就足夠證明九十年代的日本青年,仍然服從:忠誠、奮鬥、苦練的格律。那幾個青年,到著名壽司店去當學徒,早起遲睡,苦練一年,也只不過在廚房裡洗碗洗盆,臨睡前還得恭恭敬敬向老闆鞠躬道晚安。看來受盡折磨,有點像進少林寺的情節。這種生涯,如何是香港青年一代受得了的?片集與實際生活,互為表裡,才發揮了和*圖*書影響作用。香港青年,就算他把日本卡通看得滾瓜爛熟,也不會受到裡面的教育影響。也許,學得人家不三不四的表面行徑,潮流一過,就什麼都沒有了。畢竟人家的文化,與我們無干。
至於漫畫卡通,對日本人的影響就更大了。從小到大,幾乎都給這類文化熏浸得通透,日本卡通漫畫的個性,就是日本人的個性。機伶小和尚好施妙計,解決各種疑難。各色具有人性的機械武士,堅強對抗敵人,不屈不撓爭取勝利。對師傅式的領導人絕對忠誠不貳等等,成為永恒的主題。火頭智多星,深思苦慮,在m.hetubook.com.com技藝上大顯身手,誓要打倒對手——每次都在絕境中,想出改良傳統烹飪方法,就能絕處逢生。改良舊法,創出新招,正是日本人求生妙法。競爭不息,也是日本人戰後強盛,可以對美國說「不」的條件。部分渲染暴力色情,何嘗不是大和民族的潛在因子?香港人看日本卡通,看了又如何?從中汲取多少教訓?
有人擔心日本次文化對香港青年人有巨大影響,我說:放心好了,香港青年性格,絕對不會受得住日本次文化的精神,甚至可以說,他們根本不懂得日本次文化的真正意義,因為他們沒有日本民族的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