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在科技時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積極行動力

作者:達琳.史威勒 羅恩.史托伯格
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在科技時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積極行動力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前言 「即時滿足」的世代,大人小孩都需要思考

前言 「即時滿足」的世代,大人小孩都需要思考

*一位母親告訴自己失望的十歲兒子:「我會打電話小你同學的媽媽,告訴她,她的兒子不讓你參加手球比賽。」

本書將討論這些錯失的機會,特別是與教養、教育和技術具體相關的事項。除了分享與各個家庭的經驗談之外,我們也會列出與遇到同樣情況的學校管理人員、老師、教練、父母的深入訪談,和一些臨床訪談的實例。我們選用這些實例,是因為多種情況都反映出共同的主題,並且,許多讀者對這些實例都深有同感。
科技日新月異,我們也有更方便的產品可使用:有問題時,利用Google搜尋,滑鼠一點,馬上就有答案;想去新餐廳,衛星導航可以指引方向;錯過的電視節目,可以利用「隨點即看」以務,人們現在可以透過手機即刻解決問題,結果導致成長中的孩子與青少年會利用這些便利的方法去適應這個百變世界,也難怪他們會期望可以得到立即解決的方案。
此外,錯失的機會意指什麼?在人際社交上,這一代的孩子缺少與他人建立積極人際關係的機會,;在情緒上,孩子需要對自己的情緒管理技巧有信心,也需要有能力應對不可預測的挑戰。然而,現在的孩子卻缺乏這樣的機會和經驗。在大腦神經和_圖_書發展的時期缺少這些學習的機會,孩子們不論是規劃、組織、解決問題、做出決策的能力都會居於劣勢。
再換個角度來看,好好地思考以下例子:到佳適合當員工?誰又適合當經理或老闆?是那個犯了錯誤,且要求別人來解決的人,還是犯錯後,選擇負責,並學到解決的技巧,未來可以避免發生同樣錯誤的人呢?
*一個高中男孩對他的歷史老師感到不滿,他的母親便說:「我會打電話到學校,看看能不能更改你的課表。」
因為這一代的兒童和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極少需要等待,他們面對挑戰時,不僅期望有立即解決的方案,也越來越依賴大人。所以,現在的父母比舊世代父母為孩子做得更多,而且科技進步,資訊取得便利,已不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
近來,我們發現許多孩子和時月少年在面對簡單的社木境或處理自己的問題時,感到非常沮喪,以下便是我們籌備撰寫本書時所見到的一些臨床實例:
努力衝刺看來可以增加孩子的機會與能力,而這不也是為人父母的最終目的?然而,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父母都渴望為子女提供最好的機會,可這也正扼殺了孩子的機會!
我們倆是臨床心理學家,為許多www.hetubook.com.com家庭與教育工作者提供諮詢服務,至今已經合作超過二十年。
*一個七歲小女孩對著父母暴怒尖叫:「我的平板電腦沒有電了!你沒幫我的平板電腦充電!」
這世代是追求即時滿足的一代,希望能以更少的努力得到更多。也就是說,在科技快速發展的驅使下,我們養了一群不需思考的孩子。這是史上頭一遭,這時代的進步與變化正讓孩子處於不利之地——我們沒有教他們如何解決複雜的問題、應付生活中意想不到的變化,也沒有讓他們學習獨立生活。
我們寫這本書,並不是因為對千禧世代的父母感到沮喪,反而是因為同為此世代的父母,特別感同身受。我們也正面對挑戰,且同樣受到(不知不覺中)想讓孩子即時滿足的誘惑。我們想幫助父母教養出自信、體貼、負責的孩子,所以在本書中分享了各個年齡層孩子所需要的想法與方法,引導孩子走向負責與滿足的成年生活。我們將幫助父母找出、面對教養這一代孩子時容易落入的陷阱。
此外,父母、老師、學校行政人員和教練也和我們討論過他們所注意到的事項,孩子這種需要別人馬上幫自己解決問題的情況十分普遍。

時至今日,新的世代hetubook.com•com直接受到科技快速發展的影響,這些二十世紀八〇年代末至九〇年代初出生的孩子被稱為「Y世代」或是「千禧世代」,他們只認識數位世界,這意味著溝通方式改變、即時得到訊息、在世界各個角落工作都是可能的,這類概念對他們來說,都是正常的。
每一代人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因此有著不同的社會期望與壓力。「沉默的一代」(一九二五年至一九四五年間出生)以辛勤工作來面對經濟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相較於其他世代,不論在抗爭或是表達政治觀點上,都算是沉默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嬰兒潮世代」(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六四年之間出生),生長在城市持續發展和家庭人口眾多的世界,他們相信辛勤工作便能讓美國夢實現。「X世代」(一九六五年至八〇年代初出生)經歷個人電腦、第四台與網際網路的興起,他們擁有高學歷,卻不願像他們父母一樣相信就業保障、退休、美國夢等。
讓佑翔己面對遲交報告的後果,短期內或許會讓他掙扎、會讓挫折感延續一段時間,但長遠來看,這件事教會他獨立自主。
我們撰寫《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一書,是為了幫助父母理解,為什麼即時滿足的世代進入社會和*圖*書時,會居於劣勢?我們的目標是提醒人們注意,現今年輕人過於依賴便利的科技或是依賴父母來解決問題,會讓他們失去寶貴的日常學習機會(或「受教機會」),這對孩子的人際關係、情緒和神經系統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們無法忍受挫折的情況,是最近同事、朋友和家人間的熱門話題。許多媒體也特別報導了這個現象,例如,《時代》雜誌於二〇一三年五月所發表的「千禧一代:我、我、我的一代」,以及《哈芬頓郵報》於二〇一二年二月的「我們養出了一代無助的孩子?」此趨勢持續惡化中,我們同時身為兒童心理學家與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到底這一代孩子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孩子會期望別人也們做好所有事情呢?這種權利意識是從何而來?然後,我們才意識到,這社會是造成孩子挫折承受力低落的幫凶。
*一個十幾歲女孩惱怒地對母親說:「我需要的是iPhone6,而不是妳那台不中用的舊手機!」
舉凡交友困擾、學業挑戰或是和父母爭執,無論這些孩子面對的問題是什麼,他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他們感到沮喪,如果問題沒有馬上解決,就會變得越來越憤怒、焦慮,甚至恐慌。
*一個國一女孩忘記準備小考https://m.hetubook.com.com,她的父親便說:「我會寄封電子郵件給妳的老師,詢問能不能讓你晚點再考。」
此外,我們對孩子的學業期望比過去十年要高,所以,我們在學齡前便開始為孩子做準備——擔心孩子在幼兒園的閱讀小組中能不能領先?孩子的課外活動(學習體育、藝術、語言等,希望讓孩子取得優勢)也讓我們覺得壓力很大——孩子會不會錯過什麼,而少了取得優勢地位的機會?
孩子們似乎從沒想過要花點時間找出一個可行的決方安,他們會直接進入崩潰模式。我們在個人生活及專業領域中,都觀察到這種令人憂慮的情況。
不能犯些具有成長意義的錯誤,便意味著孩子沒辦法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以佑翔這孩子為例,如果他沒準時交報告,分數就會很低,但他卻將報告忘在家裡。於是,他打手機給媽釋,媽媽便帶他的報告衝到學校。因為佑翔媽媽的思考模式是這樣的:如果佑翔的報告拿到低分,便會影響他的學期成績,進而影響他的平均成績,平均成績又會影響大學的申請,大學則會影響到他的工作選擇等等。雖然父母常常對孩子說:「好啦,僅此一次。」以此讓他們的行為合理化,但果真如此嗎?這這個例子來看,晚一點交報告真會影響佑翔未來的職業生涯嗎(其實並不會)。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