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窮心不窮
人生的境遇,有窮有通。處於通達之境,事事稱心,物物如意,於是生活愉快滿足,這不稀奇。處在窮困之境,事事受挫,物物匱乏,照樣能够生活得愉快滿足,這才了不起。處於通達之境的愉快滿足是自然而然的,不需學習。處於窮困中照樣愉快滿足,那就完全是後天的修養,一般人不容易修養好到這般地步。但是,人生誰能那麼好運,一帆風順,通達一世?誰都會遇到失意窮困的時候,因此人人應該學一學如何處窮。學處窮,白居易那首「我身」詩就值得你一讀再讀。
全詩十八句,後十句是重心所在,因之後十句的結構也較前綿密。由「寂寥翁」引出「外貌雖寂寞」四句,由「任窮通」引出「通當爲大鵬」四句,層層推進,有條不紊。而末句的「身窮」二字,照應第九句「外貌雖寂寞」;「心不窮」三字,照應第十句「中懷頗冲融」。再從整首詩來看,前八句主要在講「身窮」,後十句主要在講「心不窮」,因之末句以「身窮心不窮」作結就把全詩網羅無遺,多麼乾淨俐落。
朋友,當你看到你昔日的同學一個個在社會上穎脫而出,各有成就,而你却依然抱着一個小小的職位,過着清苦的歲月,你是否有「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感慨?我想難免吧?但是你最好自省一下,你已逝的歲月是怎麼過的。如果你一直沒有努力奮鬥,那麼,落到今日這般地步,怨不得天,尤不得人。如果你已盡了你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脫離困境,那就問心無m.hetubook.com.com愧了;你的不得意,只是「賦命有厚薄」而已。既然錯不在你,那就「委心任窮通」吧!當你能够「委心任窮通」的時候,也就接近「身窮心不窮」的境界了。只要「心不窮」,「身窮」又有何妨?從古以來的懷抱難伸之士,都由於體悟了「賦命有厚薄,委心任窮通」的道理,重新從窮困中拾回人生的樂趣。你爲什麼不能?
一個人要如何處「通」?白居易告訴你:「通當爲大鵬,舉翅摩蒼穹。」這兩句,他是用莊子的寓言來作比喻。莊子逍遙遊篇說:「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又說:「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當然,如果你不曾讀過莊子,對這兩句詩一樣能懂,一樣能明白作者的喩意。作者無非說:正如大鵬一飛沖天,當一個人通達得意的時候,要爲個人的生命創造最高的價值。這意思和「進則兼善天下」相通,只有兼善天下才能使個人的生命價值發揮到極致。一個人要如何處「窮」?白居易告訴你:「窮則爲鷦鷯,一枝足自容。」這兩句話也是出於莊子。逍遙遊篇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是小鳥。同樣的,你不讀莊子,對這兩句詩也能懂,也能明白作者的喩意。作者無非說:正如鷦鷯只需一枝就可容身,當一個人窮困失意的時候,安分守己,一樣能過活。這意思和「退則獨善其身」可不盡https://m.hetubook•com.com相同。「獨善其身」似乎利己的意味重了點。白居易是能够處窮的,在貶官期間,他種花植柳,飲酒賦詩,依然享有生活的情趣。縱或有感傷,也只是淡淡的而已,比起一般人在貶謫期間的表現來,他該算是修養最好的了。
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
秋霜剪根斷,浩浩隨長風。
昔游秦雍間,今落巴蠻中。
昔為意氣郎,今作寂寥翁。
外貌雖寂寞,中懷頗冲融。
賦命有厚薄,委心任窮通。
通當為大鵬,擧翅摩蒼穹;
窮則為鷦鷯,一枝足自容。
苟知此道者,身窮心不窮。
——白氏長慶集卷十一
秋霜剪根斷,浩浩隨長風。
昔游秦雍間,今落巴蠻中。
昔為意氣郎,今作寂寥翁。
外貌雖寂寞,中懷頗冲融。
賦命有厚薄,委心任窮通。
通當為大鵬,擧翅摩蒼穹;
窮則為鷦鷯,一枝足自容。
苟知此道者,身窮心不窮。
——白氏長慶集卷十一
這首詩的前四句,以蓬喩人。蓬,又名飛蓬,莖高尺餘,葉頗似柳葉,邊緣有粗鋸齒,常自葉腋分枝,一到秋天,枝梢開花。由於它末大於本,極不耐風。強風一吹,不是從根部斷裂,就是連根拔起,隨風而逝。詩人以蓬喩人,不外三種用法。第一種用法,可以詩經衞風「伯兮」爲例:「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爲容?」此以蓬乘風而飛的樣子比喩人頭髮亂而不梳理。第二種用法,可以曹植「吁嗟篇」爲例:「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夙夜無休閒,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m.hetubook.com.com。……流轉無恒處,誰知吾苦艱?」此以蓬隨風飄轉各地比喩作者自身年年播遷,無處可安身立命。第三種用法,可以白居易這首詩的前四句爲例,以蓬比喻人命的短暫脆弱。不論一個人多麼美麗,多麽顯赫,有多少華屋,有多大事業,時候一到,也就像蓬被「秋霜翦根斷,浩浩隨長風」,要多留一時一刻都休想。
當白居易寫下「昔爲意氣郎」一句時,我想他心中一定想到了元和十年被貶官的那段痛苦的往事。就由於那段往事,「游秦雍間」的白居易才變成了「落巴蠻中」的白居易。元和十年六月的一個拂曉,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一羣刺客所殺。這一意外事件震驚了長安城,嚇得另外兩位宰相以及滿朝文武手足無措。就在這時,白居易第一個上報告給皇帝,請朝廷立卽逮捕那夥刺客治罪。宰相嫌白居易多管閒事,就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把他貶官。他先被貶到江州做司馬,過了幾年又調到忠州做刺史。武元衡被刺時,白居易正擔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是東宮的官,不是諫官。依照習慣,諫官還不曾對宰相被刺事件向皇帝提建議,别人不應該搶先上報告。但白居易一時激於義憤,便顧不得傳統習慣,第一個向皇帝上了報告。這激於義憤的做法,充分表現了他是一個「意氣郎」。
頭四句以蓬比喩人命的短暫脆弱,是人生共有的悲哀無奈。次四句作者自述由得意而失意,是作者個人的悲哀無奈。但是從第九句「外貌雖寂寞」語氣一轉,作者擺落了所有的悲哀無和_圖_書奈,展示了一片君子坦蕩蕩的胸懷,這眞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轉變。「中懷頗冲融」,表示他不在乎人命的短暫脆弱,也不在乎「今落巴蠻中」,相反的,他的内心相當冲融。冲融,此處作冲和自在解。接下去「賦命有厚薄,委心任窮通」二句,就用來解釋爲何作者在「今落巴蠻中」「今作寂寥翁」之際,還能「中懷頗冲融」。因爲作者明白上天所賦與人的命運厚薄不齊,既然如此,何不委棄心機,一任窮通?這樣不是省下了許多徒勞無益的煩惱?
接着四句包括兩個今與昔的對比。前一個對比是「昔游秦雍間,今落巴蠻中」。上句「秦雍間」指長安一帶,白居易原來在朝廷任官。此句着一「游」字,可見其時輕鬆得意。下句「巴蠻中」指忠州,今四川省忠縣。白居易此時正任職忠州刺史。此句着一「落」字,可見此時甚不得意。後一個對比是「昔爲意氣郞,今作寂寥翁」。在朝廷任職時年輕氣盛,故稱「意氣郎」;在忠州作刺史時年老寂寞,故稱「寂寥翁」。白居易作這首詩時,不是在四十八歲那年,就是在四十九歲那年。以現在的社會習慣來說,四十八九歲正是人生盛壯之年,那配稱「翁」。我今年五十有四,儘管「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也還不敢自稱爲「翁」哩!但是古人早婚,一般人到四十歲已做了祖父輩,而且他們的平均壽命也不及今人高,因此四十一過,就一個個「翁」了起來。
(全書完)
這首詩https://www.hetubook.com.com從第九句「外貌雖寂寞」到十二句「委心任窮通」,作者說明了自身爲何處窮不憂。十三句「通當爲大鵬」到十六句「一枝足自容」,又進一步說明了處通處窮之道。最後兩句「苟知此道者,身窮心不窮」,就是這首詩的結語。此道,指前文「賦命有厚薄,委心任窮通」的道理。一個人能够明白這個道理,縱然身處窮困,心也怡然。白居易在另一首「把酒」詩中還說:「窮通諒在天,憂喜卽由己。是故達道人,去彼而取此。」正由於身之窮通不完全由人自主,但心之窮通却完全操之在我。既然「身窮」爲人生所不免,因之「心不窮」的修養也就更顯得重要了。
上天賦與人的命運的確厚薄不齊,這種情形在古代專制時代尤其顯著。單以一個人的出世來說,如果生在皇帝家裏,將來不是皇帝就是王侯;生在農家呢?免不了也當一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夫。這你能用什麼來解釋?命也!運也!卽使到了現代,一個人出生在怎麼樣的家庭,對他的一生仍有非常重大深遠的影響。而出生在怎麼樣的家庭並不是由自己選擇的,仍然得歸諸命運。我對命運的態度是這樣的:我反對一個人把一切歸諸命運,因而不積極奮鬪;因爲命運雖然決定了你做誰家子女,但是在未來的歲月裏,你仍然能掌握若干的自主之權。只是當你已盡力而爲仍然毫無所獲,或者所獲還不及不怎麼努力甚至坐享其成的人來得多,這時以「賦命有厚薄」的觀念來解釋,則大大有助於驅除牢騷,使生活過得心安理得。你看,白居易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