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前言
——二〇〇二年五月於台北
古人說,「文之思也,其神遠也」,又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當文統與道統釐清,藝術的想像力與語言的精緻性即獲得高度發揚;迨至明代獨抒性靈,清代提倡義法,民國梁啓超錘鍊的新文體(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兩千年來中文散文的山形水貌,因而更見壯麗。可惜今人不察中文散文有其獨特鮮明的傳統,往往以西方不重視散文為名,任意貶損散文價值,誤導文學形勢。
梁實秋特重散文的文調,「文調的美純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寫出多少旁徵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麗的辭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乾乾淨淨直截了當地表現和-圖-書出來。」
梁實秋以降,台灣文壇的散文名家,從琦君到張曉風,從林文月到周芬伶,從王鼎鈞到簡媜,從董橋到蔣勳,並時聚焦的大家如吳魯芹、余光中、楊牧、許達然,幾乎沒有一個不是集合了才氣、人生閱歷、豐富學養與深刻智慧於一身。他們的散文大筆馳騁自如,頗能融會小說情節、戲劇張力、報導文學的現實感、詩語言的象徵性。散文的屬性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散文的世界乃益加遼闊;散文的樣式不再只循舊式美文、雜文、小品文或隨筆的路徑,科學散文、運動散文、自然散文、文化散文或旅行文學、飲食文學,為人間開發了無數新情境,闡明了無數新事理。
究實而言,粗糙簡陋的經驗記述與不具審美特質的應用文字,當然算不得散文,hetubook.com.com就像這世界充斥許多聲音,只為溝通、發洩之用,或無意為之,毫無旋律可言也就算不得是音樂。但我們不能因為聲音之產生容易而漠視聲音之創造,同理,不能因「非散文」之充斥而不承認散文所展現的生命價值、啟蒙作用。〈庖丁解牛〉、〈出師表〉、〈桃花源記〉、〈滕王閣序〉之所以千古傳誦,正在於作家內在精神之凝注與文學意趣之揮灑,代代有感應。
今天我們讀古代散文,除《古文觀止》上的文章,論、孟、莊、荀,也不可棄,因為是源遠流長的文化氣質。歸類為小說的《世說新語》,寫人敘事清雅生動,當小品文讀也不錯,可欣賞它精練的筆觸、機智的餘情。而繼明代歸有光、張岱之後,猶有黃宗羲、袁枚、姚鼐、蔣士銓、龔自珍m•hetubook.com.com……
熟識中文創作的人,對先秦諸子散文、漢代紀傳體散文,以及李密、陶淵明、江淹、庾信等人的六朝文,韓、柳、歐蘇代表的唐宋文,必不陌生。清初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注的《古文觀止》,網羅歷代名篇雖有遺漏,但大體輪廓的掌握分明,仍是研讀古代散文最重要的讀本。
魯迅主張小品文不該只是「小擺設」,「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但自然,它也能給人愉快和休息。」
周作人主張散文要有「記述的」、「藝術性的」特質,「須用自己的文句與思想」,「真實簡明便好」。
林語堂說小品文,「可以發揮議論,可以暢泄衷情,可以摹繪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札記瑣屑,可以談天說地。」又說www.hetubook.com•com散文之技巧在「善冶情感與議論於一爐」。
冰心主張散文創作「是由於不可遏抑的靈感」,並且是以作者自己的靈肉「來探索人生」。
朱自清說:「中國文學大抵以散文學為正宗,散文的發達,正是順勢。」他認為散文「意在表現自己」,當然也可以「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面。」
清末劉熙載〈文概〉講述作文七戒:「旨戒雜,氣戒破,局戒亂,語戒習,字戒僻,詳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實。」分別關切文章的主題、文氣、布局、語字、結構、義理,我們拿這個標準來檢視現代散文,也很恰適。試以現代(白話)散文前期名家的看法為例。
隨著資訊世紀的來臨,文類勢力迭有消長,我預見散文的影響力將有增無減,而每位作家收入一兩篇的散文選,光點渙散,已不足以凸顯這一和_圖_書文類的主流成就。「新世紀散文家」書系(九歌版)因而邀當代名家自選名作彙輯成冊。柳宗元談讀諸子史傳的收穫,曾說:「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必先了解各家的藝術風格、表達技法,方能於自我創作時創新超越。這套書以宜於教學研究的體例呈現,歡迎走文學大道的朋友從散文下手!這批優秀作家的作品見證了一個輝煌的散文時代,他們的創作觀更合力建構出當代中文散文最精粹的理論!
以上這些話皆出現在一九二〇年代,可見白話散文的基礎一開始就相當扎實。
陳義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