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幸福與幸福之道
興趣的活動和滿足,使人忘棄利害的計較,恢復人生本來的面目,對心理衛生、德性修養都有好處。
不過,對於興趣也得善作選擇。有些低級興趣,不但不能供給純淨的快樂,有時反而招來很多痛苦和煩惱。例如賭博,也是一種興趣,並且是最富刺|激性的興趣。可是很多人爲了賭而傾家蕩產,犯法受刑,甚而殺人或自殺。賭博爲什麽會引起這麽多的不幸?這因爲賭博和慾望的關係太密切,可以說是變態的慾望。賭博的基本心,是想把別人口袋裏的錢贏到自己的口袋裏。一旦贏了固然高興,可是輸了便要痛苦,輸得越多痛苦越大,越輸越想撈本,越撈越輸,輸得太多了,於是種種悲劇就發生了。
人生有些快樂,既不是慾望的滿足,也不是興趣的滿足,而來自理想的實現或德性的滿足。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假使合乎義的話,自然也不拒絕富貴,這說明儒家並不要求人苦行禁慾。有關顏回一段話,主旨在於「不改其樂」四字。不但「一簞食、一瓢飲」時不改其樂,卽一旦富貴時,也不改其樂。這叫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換言之,他的快樂不因富貴和貧賤而改變;可知其快樂與富貴貧賤無關。
當然,賭博也並非是絕對的惡與害。如果能夠節制得宜,也不失為人生的一項娛樂。如果有一羣熟朋友,每個星期六聚聚餐,打打小牌,輸贏不大,並且都有「勝敗乃兵家常事」的起碼修養,這樣的話,賭博也無傷大雅。但是多數人都辦不到。因此嗜賭的人多半處在一苦一樂,苦多樂少的狀態。
第四、慾望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人所以有自殺的行爲,多半因爲對某種重大慾望的絕望。或因喪失了權力,或因喪失財產,再不就是失去了所要佔有的異性。
從上述得知,慾望雖是人所不可免的,但是把幸福建立在慾望的滿足上,則很難獲得幸福。縱慾主義固然絕對要不得;反過來禁慾主義則和圖書違反自然,一旦洪水决堤,後果可能更壞。明智的辦法是節制,節是調節,制是控制。調節是把心思精力轉移於慾望以外的東西上去;控制是以理智指導慾望,使它適可而止,不逾其份。當人的慾望受到節制的時候,便會隨時隨地有滿足感,灑脫的自樂其樂,幸福也自在其中。中國人在這一點上的成就,出類拔萃。
在我看來,幸福是人生多面的和諧。這包括生命内在的和諧,人我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宇宙萬物之間的和諧。
西方人看重個人的慾望,尤其看重物質生活慾望,由於永不感到滿足,而奮力爭取,遂成爲工業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力。中國在工業和社會進步上不如西方國家那麼快,「知足常樂」、「隨遇而安」這些觀念,似乎多少應負些責任。不過在文化的總結算上,究竟這是好還是壞,仍須從長仔細衡量。今天在西方富裕社會中產生的稀皮士,他們多是中上家庭的子女,竟拋棄豐足的物質生活,蓬首垢面的追尋人生的意義。這顯示單是物質慾望的滿足,並不能給人快樂和幸福。但是不能根據這一點,就謬論可以忽畧物質生活。
例如抗日戰爭時期,許多人從日軍佔領下的淪陷區,逃到後方去參加抗戰。而當時後方生活困苦到極點,穿草鞋、枕磚頭、吃糙米、以粗鹽刷牙、以柴灰洗衣服,此時此地的人簡直無法想像。可是生活雖然那樣苦,精神却很愉快。他們感到自己的堅苦奮鬥,是爲了抗日救國的大義;於是生活上的一切苦痛都成爲微不足道了。由這個經驗使我相信論語上有關顏囘的記載:「一簞食、一瓢飲、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人生確有這般境界。
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把幸福放在慾望的滿足上。慾望的內容極爲豐富,也列舉不盡;歸納起來說,不外金錢、權力、地位、聲名和性這些東西。其中最大多數的最大慾望是金錢。因爲「錢可通神」。人和_圖_書在生活中的種種物質慾望,都可用金錢來獲得滿足。甚至聲名、地位和愛情這些非物質的東西,也都可以用金錢來獲得。報紙上、電視上的許多新聞人物,像各種團體的會長、理事長、董事長、董事兼經理之流,並沒有什麽非凡過人之處的,只因爲有幾個錢而已。
照我的體驗,眞正的幸福應多求興趣的滿足。興趣的活動,不但使人獲得純淨的快樂,並且使人常保持赤子之情。遊戲是兒童的特徵,而任何興趣在基本上都是遊戲。一個七十翁和一個七歲童子,坐在一起欣賞球賽,他們在鼓掌歡呼時的興奮和快樂毫無二致。
生命和諧是生命內在因素的各得其所,相互支持的平衡狀態。
一個不快樂的人,多半是缺乏興趣的人,對於這些人,時間是可怕的刑罰,一有了暇閒,就不知如何消遣。反過來,一個有多方面興趣的人,永遠會感到缺乏時間。在他來說,時間幾乎就是快樂。
良心平安使生命達致和諧。在消極一面來說,心舒體泰,不愧不怍,而有「靜觀萬物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之樂。在積極方面說,則有「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况味。
興趣之多,多過天上的星星;興趣之廣,有如無涯的大海。一個有多面興趣的人,如泛舟在幸福之海。眞可以「嘻嘻哈哈過一生」。
關於金錢、權力、地位、聲名和性這些慾望,人皆有之。雖有程度之差,但絕無例外,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不過單以追求這些慾望爲幸福的目標,顯然並不妥當。我們說它不妥當,並非出於酸腐的道學觀念,而出於實際效果的考慮。第一、慾望是無止境的,永無最後的滿足。因此永遠處於不滿足的狀態,以此爲幸福,足以自陷於痛苦。第二、發大財、掌大權、享大名、居高位的機會是有限的。例如國家只有一個元首、一個總理,千千萬萬的人參加角逐,同一時期僅有一個人勝利,其餘的競爭者都要失敗。
讀m.hetubook.com.com者不要誤會,以爲上述一段話,是敎人專在「一簞食、一瓢飲」中尋求幸福和快樂;或以爲儒家根本反對人過富裕的生活,或者根本反對任何享樂。
人與宇宙萬物的和諧,不止是人生哲學的一項結論,也是科學知識的一項結論。都說明它是人生幸福不可少的條件。
德性的滿足,雖然是幸福的基礎,但是幸福並不等於道德。
人我之間的和諧,可以說是倫理的和諧。一個人幸福與否,要看他與父母、夫婦、子女、兄弟、師友之間的關係。如果他愛他們,並獲得他們的愛,則無論貧富貴賤,都會有相當的幸福。因爲幸福的最高意義,就是人我之間愛的對流;兩個生命的愛的對流,是一和諧;能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很多人保持恩愛的人,就是以自己爲核心,成就無數的和諧。和諧是愛的合奏,是善的花朶,是美的彩虹。
德性的滿足
不過單單不作虧心事,只是一種消極的自制,因爲怕三更鬼叫門,怕社會、法律的制裁,所以才不敢作虧心事。作虧心事的衝動還活躍在心裏,這樣的人當然良心還不夠平安。良心的平安,來自行爲與良心的和諧。古有「盡己則心安」的話,所謂盡己,就是良心判斷所應作的事情,竭盡全力去做了,良心就平安了。
不過一切快樂,都要以身心的平安爲基礎。關於身體平安是健康的問題,可置而不論;心的平安則涉及人生最根本的問題了。非常明顯,一個良心受責備,精神恍惚的人,慾望和興趣的滿足,都無法使他快樂,也就談不上幸福。中國有句俗話:「只要不作虧心事,不怕三更鬼叫門」。「不作虧心事」,實是良心平安的基礎。
所謂「安份守己」、「知足常樂」、「隨遇而安」,都是自節自制的話。粗茶淡飯有其樂,老幼平安都是福。逝世不久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中國講學時看見那些抬滑竿的苦力,一放下肩上的重擔,卽談www•hetubook•com•com笑風生的情景,不禁深致讚歎。在外國人看簡直是非人生活,中國人自己却自得其樂。可以說這都與「安份」、「知足」的觀念有關。
幸福有沒有客觀的標準呢?我看很難確定一個人人都能接受的標準。不過列舉若干與幸福有關的客觀因素則並非難事。一般來說,人生的幸與不幸,苦樂悲歡,皆多少和慾望、興趣、理想(或道德)三個因素有關。
有些興趣,雖很正當,但是花費太大,非一般人隨時所能滿足。例如騎馬、射擊、駕駛跑車、直升飛機等。所以,這些興趣不能供給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
興趣必須是大多數人隨時可以滿足的,而且又不必花費很多金錢。這類興趣非常之多。例如讀書、觀劇、彈琴、下棋、釣魚、種花、旅行、歌唱、舞蹈、看球賽、集郵、攝影、聰唱片、繪畫、工藝、划船、打拳等等,不勝枚舉。一個人這類的興趣越多,那麽他滿足興趣的機會也越多,他的快樂也就越多。
人無不在追求幸福,可是每個人追求的幸福都不一樣。有人以做大官、發大財、聲勢顯赫、使愚夫愚婦妒羨爲幸福;有人則以遠離世網塵烟、息影園林、清閒自在爲幸福;有人以獨身不婚、自由放浪爲幸福;有人則以成家立業、兒孫滿堂爲幸福;有人以獻身學藝、自處於象牙之塔爲幸福;有人則以走向十字街頭,從事社會改革爲幸福……。可知個人的幸福觀千差萬別,不勝枚舉。
興趣的滿足
有錢的人絕不愁沒有愛情,這已是常識;同時也不愁沒有權力。因爲有錢的人,不會把錢放在銀行裏,坐吃老本;總有個生財之道。或開公司或設工廠,大小有個局面。在他的局面之內——老闆,是合法皇帝,威行獨裁,而絕不受民主的威脅。因此,有錢必有權。這是勢所必至,理有固然。
多元的和諧
第三、人的慾望如果沒有其它人生價值的調節,很容易會趨向瘋狂。一個瘋狂爭權奪https://m.hetubook.com.com利的人,對他自己和對社會都是一種可怖和毀滅。汪精衛爲了權位,不惜當漢奸;希特勒爲了伸張權力,不惜挑起世界大戰,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人與宇宙萬物之間的和諧,乍聽來覺得太玄遠飄渺,不易捉摸;不瞭解這究竟對人生的幸福有甚麽關係。對這個問題,可從兩方面去說明。首先要知道人是大自然的產物,同時要歸化到大自然裏去。人從生到死,在大自然看來只是一變化過程。假使人對於宇宙萬物,沒有一體同生,併存共化的了解,那麽死亡對他就太可怕了,同時會感到生存也太殘酷。中國儒家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民胞物與」、「體天下萬物爲一體」,以至有「綠滿窗前草不除」的情懷,都表現了人與萬物的和諧。
生命內在的和諧,須由很多組因素的調和達致。主要是知行的調和,身心的調和,情理的調和,理慾的調和,以及知識、藝術、德行的調和。
近代的西方文化,對自然的態度是對立和征服。其結果,自然被破壞了,人類自己的生存空間發生問題了,才不得不轉回頭來,重新確定對自然的態度。近年所興起的生態學,正是說明和探討人應該如何對待自然的學問。除開具體的知識不談,在人生的態度上,必然歸結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慾望的滿足
如果某人以掌國家的大權爲終生幸福之鵠的,這個人百分之九十九可以肯定,要苦惱一輩子。聲名、地位、金錢和權力一樣,也都是社會競爭的產物。要想在社會競爭中取勝,需有三個條件:一是才能、二是奮鬥、三是機會。才能和奮鬥,自己可以把握,但是機會則無法把握。古云:「盡人事、憑天命」,實有至理。你只能盡你所能去努力,最後成敗則决定於不可逆料的機會。因此從慾望的滿足去追求幸福甚不可靠。
以上我們說明了慾望、興趣與人生的苦樂。所謂幸福,也可以了解爲快樂較多,苦痛較少的人生。因此了解苦與樂的分野,也就望見幸福的邊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