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死的崇拜與日本文化
——三島由紀夫的切腹
三島由紀夫嘗言,如談保衛日本,就是要保衛以天皇爲中心的武士道傳統。武士道傳統的眞精神不在勇戰殺敵,而在找到一個理由(所謂「大義名分」)切腹自裁。毫無疑問,敢死的人其戰對力必強。日本陸軍號稱世界無敵實指此而言。二次大戰時,美軍攻陷塞班島時,日軍全體及僑民(包括婦孺)全部自殺,可以說是武士道傳統最駭人的表現。不過那些由懸崖跳海的婦孺,顯然並無自動的武士道精神,反之是被武士道所殺。
三十年代、二.二六事件前後,一個軍國主義的團體名叫「樱會」。樱花原是武士道的象徵。武士如櫻花,要在開得最絢爛的時候凋亡。切腹雖然殘酷,但是却美如落花。
自殺的方式甚多,切腹最殘忍。將刀刺入腹中横割,决心和膽魄差一點就辦不到。割腹之後,肚破腸流,雖達必死之目的,但是不能卽死,所以必須有「介錯」揮刀斷其首,以結束其死前極慘的痛苦。
對三島的切腹,日本報章、廣播、電視會極力加以冷却,但是在每個人的心裏所激起的震動,則無法掩飾。迄今爲止在個人的評論中,雖有批評此舉不合時宜,但是對他這一漂亮的死,都感到敬佩。就連極左的赤軍派份子,也感到左派失https://www.hetubook.com.com敗了,應該出幾個三島這樣的人。所以說,死的崇拜,切腹的精神,在日本是超黨派的。每個男人的血液都含有這種瘋狂的因子。
一切無常,神秘難測;又加上了美得勾魂、嬌而短命的櫻花。她在開得最絢爛的時候,突然凋謝,花雨飄零。給日本人以暗示,人在最好的時候,就該極美的死去。
這次的三島切腹事件,經過完美的設計,充分表現了尙死的日本傳統。
他在切腹的頭一天,寫完了最後的一部大作、「豐饒之海」的終卷「天人五衰」。卷末整整齊齊寫上十一月二十五日——絕命日。「天人五衰」是佛典術語,表示天人也有五衰,人世間的一切都要壞滅死亡之意。
大出三島意料之外,當他站在露台上(通益田辦公室)奮其平生之力做煽動演說時,若干自衛隊軍官向他發出了噓聲。給予他絕望的打擊。因此他的演說五分鐘即結束,高呼「天皇萬歲」,卽返回益田的辦公室,以傳統方式切腹。
二十四晚上,約NHK的廣播記者伊達宗克於明晨十時相見(屆時「楯之會」一會員則以三島的「檄文」煽動自衛隊政變及將負責行動的五人合影照片相交)。
完美的死底設計
m.hetubook.com•com他原來想要發動駐東京市谷的自衛隊三十二聯隊起來叛變,後來臨時改變刧持自衛隊東區總監益田將軍,因爲該總監部的辦公大樓,原是盟軍遠東軍事法庭的舊址,在那裏曾審問日本戰犯,是日軍屈辱和失敗的象徵。三島顯欲以自己的命和血洗刷這一恥辱。以擴大其死的意義和影響。
三島所欲達成的目標荒謬已如上述,其方法也非常疏漏,對客觀形勢幾毫無判斷,都只給人間留下笑柄;但是對於死的設計和安排則極精密周詳,表現了驚人的才能。
日本的地形是由一串彩型的火山列島構成。經常有地震發生,以我在東京居住的經驗,輕微的地震幾乎每個星期都有幾次。在歷史上受過無數次大地震的毀滅性的打擊。財產、生命、文物,在大地震中頃刻化爲一陣煙塵。此外夏秋兩季,總要挨受十幾場或幾十塲颱風的襲擊。這兩種不可抗的毀滅的自然力,使日本人自古即有一切無常的觀念。一切美好的東西,會在突如其來的災禍中消失。這個觀念從佛教輸入之後更爲深刻化了,而且有了理論根據。
三島由紀夫在文學上繼承了性與死的傳統,在軍人方面又繼承了武士道的傳統,在政治上則hetubook.com•com堅信「天皇無謬論」,主張恢復「祭政一體」的天皇權力。而戰後的日本,實行和平民主的憲法,天皇也規定爲「人」(此點三島最憤慨),軍隊不名軍隊而稱自衛隊,在三島看來都是不能忍受的。他親自入伍自衛隊,又組織「楯之會」建立民兵,定期到自衛隊入伍接受訓練,其目的在煽動自衛隊奮起政變,像二.二六事件一樣,企圖控制政府,修改憲法,成立「國軍」。恢復「菊與刀」的傳統。三島的想法陳腐之極,荒謬絕倫,但是他爲什麽會以死來博取實現呢?其實天皇的問題、修憲的問題,都是他找到的理由,眞正使他如此做的,是輕生尙死的文化傳統、潛在每個日本男子心底、欲以死來表現極度的美、那種渴望和衝動。
文武傳統皆尙死
在武人方面就表現得更爲清楚了。近代兩個最受景仰的軍人西鄉隆盛和乃木希典都以切腹傳名。
二十五日上午負責行動的五個人,都穿「楯之會」的軍服,頭纏「七生報國」的白巾,佩日本刀、長刀露在外面,專爲自殺用的短刀(自古以來武士腰插兩把刀,一長一短,長刀用以殺敵,短刀用以自裁)則藏在衣內。他們的行動計劃,是刧持東區自衛隊總監益田兼利,迫www•hetubook•com•com使他召集所屬自衛隊軍集合在廣塲上,聽三島的絕命講演,激起政變行動。然後三息和森田必勝兩人卽切腹自殺。另三人則監視益田,阻止其自殺。
乃木希典被日本軍人奉爲「軍神」。並非因爲乃木的軍事天才及日俄戰爭時的軍功,而是由於他指揮錯誤,強攻旅順時犧牲太多,因而切腹自殺。
鳥國環海,四顧茫茫。宇宙成了無法解開的神秘。唯有每日東昇西落的太陽,展示了一個定常的方向。日本人成爲拜日的民族,信仰「天照大神」的傳說,可以從這裏得到一個啓示。
正坐地上,赤|裸上體,抽出短刀,在肚臍之左方,刀刃向右狠力刺入,向右猛割。使口成一直線。必須如此才顯出死的從容和决心。森田是他的「介錯」人,舉刀砍落其頭。大槪森田臨死害怕了,手臂無力,砍了三刀才達成目的。等他切腹時,刺入旣淺,横剖傷口僅三吋,如果不是他的夥伴快刀斬下他的頭,他可能不死被救活。可見,切腹自殺,絕非易事。
日本的文學傳統,在於性與死。幾乎所有的偉大文學作品,皆以性與死爲題材。被日本文壇尊爲古典之寶的「源氏物語」,正是描寫性和死的傑作。一九六八年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的恩師),其代表作「雪和-圖-書國」,主題亦在女主角駒子之死,及男主角烏村與駒子的性關係。而三島的作品,對死的美化是最重要的題材。日本文壇還有一可悲的「傳統」,那就是第一流作家多自殺。諸如有烏武郎、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以及現在的三島由紀夫。
在切腹之前不久(十一月十二至十七日),他還舉行一次個人生活攝影展覽。暗示與世界告別。
自殺本是反人性的事情。自殺一定要切腹,把自殺發展成爲這樣殘酷和細緻的藝術,把它看成最高的美,最高的人生意義,這正是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
西鄉隆盛原是明治維新的大功臣,可是後來竟統兵造反,被山縣有朋帶兵敉平。臨危之際,他還在與幕僚下圍棋,等槍聲近了,他才從容的切腹自殺。日本人雖迷信天皇,但是對這個叛抗天皇的人却至今謳歌不衰,而擊敗西鄉、爲天皇立大功的山縣有朋,反倒黯然無光。都因爲西鄉的死及死得漂亮。
對死的衝動與渴望,乃成爲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品質。日本自古以來,最受人敬仰的人,不是有錢的人,有權力的人,有智慧的人,有學問的人,而是敢死的人,死得漂亮的人。瞭解這一點才能辨明這次三島由紀夫切腹的意義。
據被捕的三個「楯之會」會員供稱,他們動議於三月,具體計劃始於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