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我看金庸小說

作者:倪匡
我看金庸小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金庸研究》總序

《金庸研究》總序

另一個金學專家、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研究學會會長馮其庸說:「金庸小說的情節結構,是非常具有創造性的。我敢說:在古往今來的小說結構上,金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北大教授陳平原,早於一九九〇年便開設了以金庸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專題課。北大錢理群教授甚至進一步指出:從雅俗文學發展脈絡的角度,金庸有可能與魯迅呈雙峰並立之勢。北大的重視金庸作品,可見一斑。在北大鬧「金庸熱」的同時,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一川主編《二十一世紀和-圖-書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小說卷》,將金庸列於魯迅、沈從文、巴金之後,老舍、郁達夫、王蒙之前,排名第四,大反中國大陸文壇排資論輩常態,把過去被目為流行文學的武俠小說與嚴肅文學大師並列,這真是破天荒第一遭。
金庸的新派武俠小說無疑是「養心第一妙物」。失意時,一卷在手,渾然忘憂;得意時閱讀,名利得失也可置之度外。
潘耀明 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日
正如台灣和圖書出版人王榮文所說:「這些研究金庸作品的作品,非但是百家爭鳴、各有論調,能夠和讀者共鳴辯難,也同時反映了這壯闊雄渾、瑰麗細膩的金庸世界是多麼豐富,多麼的『別有繫人心處』。」
「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閑適無事之人,鎮日不觀書,則起居出入,身心無所棲泊,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嗔,處逆境不樂,處順境亦不樂。」(清,張英《聰訓齋語》)
以上兩位學者評價是極高的。特別是近十年來,金庸作品已由原來的市井文學,堂和-圖-書堂正正進入了學術殿堂了。
較早期的金庸作品的讀者群主要是小市民。他的幾部暢銷武俠小說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均在以小市民為對象的報紙刊載,《射鵰》在當年香港《商報》登載(該報讀者均以工廠工人、小白領為主),《神鵰》在金庸創辦的《明報》刊載,甫創刊的《明報》也是以小報形式出現,對象也是小市民。
近年海峽的兩岸三邊學術機構紛紛成立金庸研究室,某些高等學府還設立金庸作品的教學課程,不少海外的學術機構對金庸的作品也紛紛https://m.hetubook•com•com表示關注,並出現一批研究金庸作品的專家學者,而且關於「金學」的研究方興未艾。
金庸作品的讀者群發展到後來,讀者層次不斷提升,逐漸為文化教育高的中產階級所接受,包括專業人士、文化人,後者更包括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最早公開表示對金庸作品的重視和讚賞,在台灣有夏濟安教授,香港有林以亮先生及旅美華人文學評論家陳世騮等等。此後,海內外的學者自稱是「金庸迷」的,大不乏人。
基於此,本出版社與台灣遠流出版公司攜手合作策劃出版《金庸研究和*圖*書系列》叢書,以滿足廣大愛好金庸作品的讀者的需要。
金庸作品之為學人所接受,主要是金庸作品為知識份子的苦悶生活打開一條新路,金庸小說與中國傳統的世俗小說有繼承的關係;此外,金庸典雅的古典白話文及中國濃厚的文化因素,也是為知識界所喜愛的。照北大教授陳平原先生的話是「他把儒釋道、琴棋書等中國傳統文化通俗化了,所以金庸小說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入門書來讀。」陳世騮曾寫道:金庸武俠小說「可與元劇之異軍突起相比。既表天才,亦關世運。所不同者今世獨見此一人。」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