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慈禧全傳3:清宮外史

作者:高陽
慈禧全傳3:清宮外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章 一 鋒芒畢露

第九章

福祿諾是在四月下旬離開天津的,臨走之前,表示法軍將派軍隊巡視邊境,驅逐劉永福的黑旗軍,同時聲明將在西曆的六月五日及七月一號,分別進駐諒山及保勝,要求中國軍隊先期撤退。李鴻章對這個要求,率直拒絕,但對法軍巡邊,不置可否,亦未奏報。在他看來,中國軍隊駐守邊界,只求敵人不來侵犯,至於在界外巡邊,自是視若無睹,彼此不生影響,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聽其自然,最為上策。
那知到了閏五月初一,西曆的六月二十三,法國軍隊九百人,由德森上校開到諒山之南的觀音橋,準備來接收諒山了。
觀音橋是個要隘,橋南橋北都是高山,橋南有四千人駐紮,由淮軍將領萬重暄率領,橋北則由廣東陸路提督楊玉科,領兵三營防守。橋南萬重暄的部下,因為德森出語驕橫無禮,首先開火,火器不及法軍精良,為敵壓制,退守橋北。德森揮軍追擊,想乘勝佔領北山高地,居高臨下,脅迫諒山。
其時右營由誘捕黨敏宣的寧裕明管帶,見此光景,雖憂亦喜,急急分軍三隊,兩隊埋伏左右山麓,一隊曳炮上山,抄出萬重暄之後,發炮下擊,法軍攻勢受挫。於是左右翼伏兵齊出,德森大驚,九百人潰退不成隊形。各軍一直追到郎甲。中國方面說「殲其銳卒數百人」,法國方面發佈的戰報說死二十二人,傷六十八人,雙方的數字,大不相同,但法軍大敗,則毫無可疑。
廣西巡撫潘鼎新原已認定粵軍無用,不給軍餉,預備裁撤,有此一戰,刮目相看,准發軍餉,而前方所需要的軍火,則始終不給。
潘鼎新與李鴻章關係極深,對李鴻章性情、作風,知之亦極深,當然要為他「保全和局」作有力的桴鼓之應,因此他在廣西根本就不主張備戰。即令並無「保全和局」的顧慮,他亦不願打仗,因為今昔異勢,打洋人對自己的功名有害無利。
多少年來的積習:諱敗為勝,如為小勝,必成大勝,戰報中誇誇其詞,甚至於渲染得匪夷所思,亦不足為奇。那種仗是可以打的,如今有電報、有新聞紙,往往誇張戰功的奏摺,還在仔細推敲之中,而報上已經源源本本揭露了實況。朝廷就常引報上的消息,有所詰責,這樣子毫無假借,仗就不能打了。
而現在居然打勝了一仗,潘鼎新雖不能不發粵軍的糧餉,亦不能不電奏報捷,但卻不敢誇張,甚至還有意沖淡些,詞氣之間,彷彿表示,這是兵家常事,無足言功。這樣做的作用有二,第一是不得罪李鴻章,「保全」他主持的和局;第二是不致於使朝廷太興奮,不然就是助長了虛驕之氣,降旨如何如何,必都是不易辦到的難題,豈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但是,打了勝仗,尤其是打了洋人的勝仗。敗軍之將貴如巡撫提督,革職的革職,查辦的查辦,正法的正法,既然功過如此分明,那麼獲勝的官兵,當然應該報獎。潘鼎新帶兵多年,知道這一層是無論如何壓不下去的,不然影響士氣,會發生絕大的麻煩,所以不得不報。
這一來要想沖淡其事就不容易了。同時潘鼎新遠在龍州也不知道李鴻章在天津跟福祿諾交涉的經過,將法軍自道依約巡邊,要接收諒山的話,都敘了進去。醇王一看,大為詫異,五款簡約,記載得明明白白,何嘗有這些巡邊跟接收的話?事有蹊蹺,非問李鴻章去不能得其原委。
李鴻章當然不承認有條約以外的承諾,只承認福祿諾曾經提出節略,打算在甚麼時候接收諒山,甚麼時候接收保勝,當經嚴詞拒絕,由福祿諾將節略上的這一項要求,用鉛筆劃去,並有「簽字為憑」。
這個解釋自是片面之詞,退一步而言,既然交涉中間,有此一節,不論怎麼樣都應該奏報朝廷,好了解法國的用心。隱瞞不報,難辭含混之咎。
就在這時候,巴黎方面已提出抗議,認為中國違約,要求賠償巨額兵費,並且指出,五款簡約的中文本與法文本,在內容上不同。依照外交慣例,條約都以法文為準,而況是法國本身與他國訂立的條約,當然更加堅持,一切都以法文本為證據。
事態演變至此,慈禧太后深為惱怒,一面降旨責李鴻章辦理交涉不善,一面對法持強硬的態度,分飭有關各省督撫、將軍、統兵大員,嚴密防範。當然張之洞和張佩綸也接到了這道密旨。
這時的兩張,正由李鴻章伴同,由天津大沽口出海在巡閱北洋水師。
其時劉銘傳亦正奉召進京,路過天津,自然是北洋衙門的上賓,宿將新貴,意氣軒昂。李鴻章不論為了保持他個人重臣的地位,還是實現他創辦海軍的雄心,都須眼前這班「紅人」作他的羽翼,因而刻意籠絡,除去大張盛宴以外,親自陪著兩張一吳——他的會辦大臣吳大澂,出海巡閱北洋水師。
出大沽口自北而東,遍閱旅順、登州、威海衛各要塞,使張佩綸長了許多見識。當然,在天津、在船上,他與李鴻章曾多次閉門促膝,傾訴肺腑,取得了諒解。李鴻章幾乎以衣缽傳人視張佩綸,唯一的要求是無論如何要在暗中協力,保全和局,否則不但創設海軍無望,既有的局面,亦恐不保。
這是李鴻章看出法國其志不小,一定會在閩海一帶挑釁,但是他說不出退讓的話,希望張佩綸不管如何放言高論,在緊要關頭,能對法國讓一步。除此以外,李鴻章還期望張佩綸能對抗曾國荃將南洋大臣的實權收過來,一方面可與北洋呼應支援,一方面作為未來「經畫七省水師」的張本。
對於這個主意,張佩綸自然深感興趣,因而以「抽調閩局輪船聚操」為名,在天津就拜發了一個奏摺:

竊謂海防莫要於水師,而閩省莫要於船政。
查閩省船政局,創自左宗棠,成於沈葆楨,造輪船以為水師之基,設學堂練船以為水師將材之選,用意至為深遠。雖西洋船制愈出愈奇,局船已為舊式,而中國創設輪船水師,他日將帥必出於閩局學黨,一、二管駕局船之人,故待之不可不重,而察之亦不得不嚴。

所謂「局船」,是福建船政局自造的輪船,一共二十二艘,駐於福建的只有八艘,其餘十四艘分防各省。其中最好的一艘是「揚武」號,福建船政大臣特地遣派到津,迎接張佩綸,管帶是一員副將,名叫張誠,接談之下,才知道其中的腐敗情形,至於操練,則向無定章,所以坦率據情直奏:
「分操向無定期,合操亦無定法,舉各船散佈海口,養而不教,勢必士卒游情,船械敝蝕而後已。伏念各省文風,通都大邑每勝於偏僻小縣者,序序之士,敬業樂群,狹鄉之士,獨學無友也。各路陸軍,重鎮練軍每勝於零星防泛者,簡練之兵,三時講武,分泛之兵,終歲荒嬉也。」
以下引敘西洋水師訓練之精,然後論到中國的水師:
「中國急起直追,猶懼不及,若費巨帑以造輪船,而於水師訓練之法,忽焉不講,惟是南北東西,轉運應差為務,使兵輪管駕,漸染綠營賭博嗜好之習,將來設立七省水師,利未開而弊已伏。」
這是為了整飭軍紀,是建軍的根本要圖,理由極其動聽,辦法卻是另有用心。
辦法中首先提到曾與李鴻章「詳細熟商」,所得的結果是:
「擬將局造輪船分防各省者,由臣陸續調回,在閩認真考察,酌定分操合操章程,庶管駕之勤惰,船質之堅窳,機器之巧拙,械炮之利鈍,臣皆瞭然於胸,改局船散漫之弊,亦即為微臣歷練之資。無論海防解嚴,各船抽調回閩,近者三五日,遠者十餘日,即可回防,不至貽誤,即或海上有事,而似此兵輪散碎,分防適以資敵,安能折衝?故欲縱橫策應之功,終以大建七省水師為急。臣擬抽調局船,亦在閩言閩,一隅之計耳。如蒙俞允,除北洋所調『康濟』五艘,臣遵海而南,即可就近驗看;廣東所調『飛雲』兩艘,現在駐瓊轉運,暫緩調回,所有南洋各艦,擬即分別電咨檄飭,陸續調至閩海操練一次,仍令回防。將來分操合操,如何酌立章程,七省實有犄角之勢,三洋斷無畛域之分,容與南北洋大臣,各省督撫及會辦諸臣,次第考求辦理,以副朝廷澄海育材之意。」
奏摺中所陳,各為「考察操練」,其實是想騙南洋大臣轄下的七艘「局船」回到福建,歸諸掌握。同時這道奏摺中還有兩層極深的用意,第一是要騙取朝廷承認,凡是福建船政局所造的輪船,都歸張佩綸指揮管理;第二是想確定他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宜」的身分地位,是凌駕船政大臣而上,與南北洋大臣及督撫並行的欽差大臣。
拜發了奏摺,立即上船,批示自然還看不到,一切消息也都為大海隔絕了。直到煙台,方始與李鴻章作別,與張之洞一起坐「揚武」號取道上海,分赴閩粵。
一到上海,才知大事不妙,越南戰火復起,和約瀕於破裂,「海防」由「解嚴」而又「戒嚴」。最壞的是觀音橋一役打了勝仗!如果是打了敗仗,則朝旨必定求沿海自保為已足,可以無事,一打勝仗,朝廷自然得意,更無委屈求和之意,而法國亦必不肯善罷干休,閩海只怕從此多事了。
張佩綸開始有些失悔了。他到底不是范仲淹,更不是陸遜,「行邊」固可耀武,「臨戎」卻茫無頭緒,不知如何揚天朝之威?事已如此,只得硬著頭皮,趕到福建再說。
一到閩江口,由「北水道」入馬江,未進口子,只聽巨炮連轟,隆隆然彷彿從四處八方圍擊「揚武」號似的。張佩綸大吃一驚,口乾心跳,自己知道臉色已經發白,但要學謝安矯情鎮物的功夫,裝作不經意地問道:「這是幹甚麼?」
「回大人的話,是長門、金牌兩炮台,放禮炮恭迎大人蒞任。」
聽得張誠的回答,張佩綸不自覺地透了口氣,既慚愧,又自幸,虧得能夠鎮靜,不然一到福建就鬧個大笑話了。
「取二百兩銀子。」張佩綸吩咐老僕張福:「請張副將犒賞兩台兵勇。」
於是張誠謝過賞,親自指揮揚武號入口,沿江往西南行駛,江口兩岸又有炮台,即以南岸、北岸為區分,照例鳴炮致敬,張佩綸再次放賞。
繞過青洲,但見港灣深廣,水波不興,這裏就是馬尾。南面一帶名為羅星塔,北面船政局,局前便有碼頭,船政大臣何如璋已經率領文武員弁,站班在恭候欽差了。
何如璋是廣東大埔人,同治七年戊辰的翰林,這一年正是日本明治天皇即位,繼德川幕府的「大政奉還」之後,發生「戊辰戰爭」,結果「倒幕派」取得勝利,由此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結束了多少年幕府專政的局面,開始了有名的「明治維新」。八年以後,中國初次遣使日本,即由何如璋以侍講的身分膺選。

一 鋒芒畢露

張佩綸一開口便是責望的語氣,何璟與張兆棟面面相覷,作聲不得。倒是穆圖善比較灑脫,直呼著他的號說:「幼樵!朝廷的意向,是你清楚,閩海的形勢,我們比較熟悉。局勢搞到今天的地步,其來有自,所謂力挽狂瀾,恐怕亦不能靠一兩個人的力量。都是為朝廷辦事,只要開誠佈公,和衷共濟,就沒有辦不通的事。」
「大帥明白就好。」趙師爺用筷子蘸酒,在桌上寫了一個「李」字,「豐潤此來,就等於他來。和也罷,戰也罷,必有『錦囊』付予豐潤,到時候自見妙用。大帥何妨坐享其成?當年官文恭在湖北的情形,大帥莫非倒記不得了?」
這是暗示何璟,欲保眼前祿位,唯有安撫張佩綸,張佩綸既不能取而代之,就不會有所搏擊。彼此都有退讓的餘地,所以相安無事是做得到。關鍵所在,就是一個「忍」字。
消息一傳,沒有人敢說他跋扈,只覺得欽差大臣的威風,著實可觀。何璟、張兆棟、何如璋更是惴惴不安,心裏都很明白,李鴻藻雖跟著恭王一起倒霉,而清流的勢力,卻如日方中。張佩綸受慈禧太后特達之知,內有醇王的倚重,外有李鴻章的支持,更加惹不起。
「我也有這個意思。」張佩綸點點頭。
凡是欽差蒞臨,地方文武官員照例要「請聖安」,此時張佩綸的身分「如朕親臨」,所以下了綠呢大轎,昂然直入接官亭,亭中早已朝北供奉萬歲牌,下設香案,張佩綸一進去便往香案上方,偏左一站。穆圖善跟何璟帶頭,鼓樂聲中,領班行禮,口中自報職名:「恭請皇太后、皇上聖安。」
「自然是進省。上頭當面交代,福建的應興應革事宜,讓我不妨先問一問穆春巖、何小宋。我打算明天就進省。」
因此,張兆棟心裏就不好過了。
這是指福州將軍穆圖善跟閩浙總督何璟,言下之意連福建巡撫張兆棟都不在他眼裏。何如璋不知他銜著甚麼密命,要到福建大刀闊斧地m•hetubook.com.com來整頓?益發不敢怠慢,當天陪著他勘察船政局的船槽、船塢,所屬的九個廠,以及教習製造和管駕的「前後兩學堂」。夜來設宴相邀,張佩綸辭謝不赴,何如璋將一桌儘是海味的燕菜席,連廚子一起送到行館,張佩綸總算未曾峻拒。
「說實話,朝廷的意向,我們遠在邊疆,實在不大明白,似乎和戰之間,莫衷一是。」穆圖善又說,「幼樵,這一層上頭,要聽你的主意。」
何璟當過湖北藩司,是在同治年間,胡林翼早已下世,而官文仍舊是湖廣總督。當年胡林翼刻意交歡於官文,但求能暢行其志而功成不居,推讓於官文的苦心孤詣,鄂中老吏,都能娓娓而言,何璟自然記得。張佩綸雖決沒有胡林翼那樣的雅量,自己卻不妨學官文的度量,讓他暢行其志,反正不論軍務、洋務、緊要大事,必得會銜出奏,將來如有功勞,少不了自己的一份。
「啊,啊!」何璟大有所悟:「你這話有點意思了。」
因為貪污下過獄的總兵,重臨舊地,儼然一方重寄,台灣的百姓,自然沒有一個人看得起他的。而楊在元居然又幹了好幾年總兵。上年春天到秋天,父母先後病故,亦不報丁憂,戀棧如故,在穆圖善看,真是恬不知恥。
這就更顯得張佩綸的實力了!一到便要練軍,看樣子要長駐福建,那就不會久用「會辦福建海疆事宜」的名義。一下子當上總督,自不可能,調補福建巡撫卻是順理成章的事。
「安!」張佩綸只答了一個字,這一個字比「口銜天憲」還要尊貴,是等於太后和皇帝親自回答。
想到這裏,不覺深深點頭。趙師爺進言有效,越發話無不盡,「再退一步說,倘或局勢緊迫,豐潤束手,大帥——」他突然頓住,然後問道:「有句話,不知道該說不該說?」
張佩綸一聽,怒不可遏。他可以專摺言事,當然可以據實糾參,只是參劾歸參劾,調遣和圖書歸調遣,他亦不管自己是不是有調遣總兵之權。回到省城,就擬好一道咨文,通知何璟,說海疆緊要,似楊在元這種「貪謬不肖之員,難與姑容」,請何璟「遴員接署」。
「我請問大帥,」趙師爺低聲問道:「豐潤此來,是為甚麼?是不是想來立功?」
反倒是何如璋稱他「幼翁」。迎入船局大廳,奉為上座,自己側面相陪,「幼翁」長,「幼翁」短,陳述船局的概況。張佩綸半仰著臉,「嗯,嗯」地應著,簡直是「中堂」的架子。
第二天一大早,何璟特派督標中軍,由首縣陪著,用總督所坐的八抬綠呢大轎,將張佩綸接到福州。將軍督撫以下,都在南門接官亭站班侍候,一則迎欽差,再則「請聖安」。
打定了這個主意,便對穆圖善拱拱手說:「春翁,請你陪幼翁辛苦一趟,我就不必去了,說實話,去亦無益。」
張佩綸悍然不顧,照自己的決定行事。拜發完了參楊在元的摺子,接著又參蔡康業和袁鳴盛,特別聲明:「張得勝戰功夙著,不便臨敵易將,嚴加教誡,而撤該副將離營,諸軍始服。」又說:「臣以書生初學軍旅,來閩旬日,豈敢率爾糾彈?但大敵當前,微臣新將,非有恩信足以孚眾,若不信賞必罰,深慮此軍臨敵必潰。」等這個摺子發出以後,才將張得勝傳了來,聲色俱厲地申斥了一頓。
惹不起是一回事,張佩綸咄咄逼人,教人受不受得了又是一回事。特別是何璟,身為統轄全省文武,手操生殺予奪之權的總督,卻為一個後輩欺侮到如此,自覺臉面無光,十分苦惱。同時,軟既不甘,硬又不可,不知該持何態度?因而長吁短歎,恨不得上奏辭官。
「話不中聽,怕大帥動氣。」
「見教得是!」
「幼翁,」張兆棟立刻獻議:「紙上談兵,恐怕無裨實際,我看不如請幼翁先出海,將全省口岸巡閱一遍,再定籌防之計,比較切實。」
「你沒有聽說嗎?」何璟反問一和_圖_書句:「豐潤欺人太甚!我真正流年不利。」
「不敢!」張佩綸因為和戰大計,有些話不便明說,而穆圖善又有將佈防的責任加上自己頭上的意思,因而發言不得不加幾分小心:「軍務洋務,關係密切,如今各國形勢,大非昔比,和戰之間,自然要度德量力,倘或輕易開釁,深怕各國合力謀我。朝廷的意向,我比諸公要清楚些,大致和局能保全,一定要保全。不過保全和局是一回事,整頓防務又是一回事,決不可因為和局能夠保全,防務就可鬆弛不問。」
等二個是福寧鎮總兵張得勝,他受制於手下的兩名副將,一個叫蔡康業,一個叫袁鳴盛,紀律廢弛,根本不能打仗。不過新募了十營兵,防守長門等地的炮台,如果張得勝一調動,這十營新兵有潰散的可能。
「幼翁!」陳述完了,何如璋又問:「局裏替幼翁備了行館,是先進省,還是駐節在此?」
「說!怎麼不能說。」
「笑話!」何璟很快地接口,「你我二十多年的交遊,莫非你還不知道我的性情。」
何璟號小宋,廣東香山人,亦是翰林出身,與李鴻章同年。張兆棟則比何璟還要早一科,雖非翰林,卻真正是張佩綸十二科以前的「老前輩」。只是「後生可畏」,這鬚眉皤然的一總督、一巡撫,在張佩綸面前,不敢有絲毫前輩的架子,跟何如璋一樣,口口聲聲:「諸事要請幼翁主持。」
這兩句話,頗有些份量,加以穆圖善先為名將多隆阿所識拔,以後隨左宗棠西征,號稱得力,算是八旗中的賢者,所以張佩綸不敢用對何、張的態度對穆圖善,很客氣地答道:
「先不談將來,且說眼前。豐潤即令眷風得意,一時亦巴結不到大帥的位子,如今事事依著他,教他沒話可說,大帥豈不省心?」
「國家多難,皇上年輕,諸公三朝老臣,不知何以上抒廑注?」
於是趙師爺按照隨園食譜,親手做了幾樣好菜,又開了一罈家鄉寄來的陳酒,以詩https://m.hetubook.com•com代柬,邀東翁宵夜。到了晚上,何璟應約而至,見面是強為歡笑的光景,趙師爺故作不解地問起:何事不樂?
他的幕友勸他,這樣做法,似乎使何璟的面子不太好看。照一般的規矩,奏參楊在元最好跟總督會銜,更不宜這樣逕自作了開缺的決定,而況台灣的軍務,已奉旨由劉銘傳以巡撫銜負責督辦,似乎亦不便侵他的權。
「那就歸我預備。」張兆棟自告奮勇,要替張佩綸辦差。
「照規矩說,閩防應該南洋協力。不過合肥是肯顧大局的人,這次已經當面許了我,撥克虜伯過山炮二十四門,哈乞開斯洋槍一千二百桿。」張佩綸緊接著又說:「我想練一支新軍,要炮兵四隊,洋槍兵十幾營。洋槍當然不夠,要請北洋代辦,合肥亦許了我,一定盡力。」
張佩綸的作為,東翁的煩惱,自然都在趙師爺的冷眼之中。本來以為何璟一定會移樽就教,來談他的苦楚,誰知何璟整日為了應付張佩綸,只跟管章奏、管兵備、管洋務的幕友打交道,竟一連三天,未到趙師爺那裏。
在日本駐留了四年,任滿回國,何如璋到了京裏,與舊日僚友相晤,大談日本風景之美,詩料之豐。張佩綸問他,日本的「明治維新」是怎麼回事為何如璋瞠目不知所對。因此,張佩綸就很看不起他,雖然科名晚一科,卻不願自居於後輩,見面直稱他的號:「子義!」
最後那句話,自承無用,張佩綸沒有強迫他同行的道理。而張兆棟看總督如此,亦不便過分表示親熱,因而最後只有穆圖善陪著張佩綸到海口巡視了一遍。
行完這套儀注,張佩綸才恢復了他自己的身分,依次與地方大吏見禮——這時就不能不敘翰林的禮節了。
「那還用說!不是立功,何以大用?」
張兆棟雖很起勁,而何璟對出巡一事,卻不大感興趣,因為一則以總督之尊,伴著張佩綸同行,到底孰主孰從,不甚分明,未免尷尬,再則戰守之責,實在有些不敢承擔,和_圖_書不如趁此機會推卸給張佩綸。
看倒沒有看出甚麼,聽卻聽了不少。穆圖善對於福建的防務,相當瞭解,頗不滿何璟的縱容部將。談到福建的武官中,聲名最壞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署理台灣鎮總兵楊在元,此人籍隸湖南寧鄉,早在同治年間,以督標中軍副將,調署台灣總兵,因為吃空、賣缺,為人參奏,解職聽勘,且以供詞狡詐,下獄刑訊,面子搞得非常難看。那知到了光緒三年,不知怎麼走通了何璟的路子,竟以「侵冒營餉,已照數賠繳」奏結,開復原官。
「既然如此,我就說:倘或戎機不利,豐潤束手,想來大帥亦決沒有挽回的妙策。到那時候,總歸逃不了一敗,何妨讓豐潤擋在前面,大帥肩上的負荷可以輕得多!」
這一來,何璟不止於點頭,而且舉杯。趙師爺算無遺策,進退兩得其所。何璟心安理得地向張佩綸拱手聽命,說如何便如何,絕少異議。唯一自作主張的一項措施是:調集了張得勝的一個炮隊,守護總督衙門。
他有個幕友姓趙,紹興人。這個趙師爺從咸豐十年,何璟當安徽廬鳳道時,延致入幕,追隨他已有二十多年。趙師爺本來專習刑名,但也做得一手好詩,談吐亦很風雅,所以東翁扶搖直上,由監司而巡撫,由巡撫而總督,對於刑名方面,雖不必再如何借重,卻自然而然成了一名清客。談詩論藝之暇,藻鑒人物,評論時局,頗有談言微中之處,竟成了何璟的「不可一日無此君」的密友。
「你要我喝一杯,倒可以。如有稱賀之意,那就竊所不喻了。」
「大帥說那裏話?」趙師爺斟酒相敬,「這是天助大帥成功,怎麼倒自尋煩惱?」
「那就是了。」趙師爺問道:「他的銜頭,是會辦福建海疆事務,若有功勞,難道就是他會辦一個人獨得?」
趙師爺不響,咳嗽一聲,向左右看了一眼,侍候的聽差會意,都退了出去。
「那當然。」穆圖善說,「只是閩防力薄,不知道北洋方面,是不是肯出力幫助?」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