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遊記》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煉生作。它寫一個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在遊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所為,反映了晚清的某些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見解和他的一些政治主張。全書以玉賢、剛弼兩個酷吏的暴政為主要內容,寫出了現 實的黑暗,這是作品有意義的部分。在晚清動蕩的 局面下,封建王朝已臨末日,人民的反抗怒潮如火如荼,此起彼伏,當時統治階級非常倚重那些鎮壓群眾反抗的「清官」來維持殘局,而劉鶚卻比較深刻地揭露了他們的罪惡。
作品中玉賢和剛弼兩個「清官」,實際是殘忍與剛愎的典型。曹州知府玉賢的「路不拾遺」的政聲是建立在對無辜人民的殘酷屠殺上,一年來用站籠站死的有二千多人,站不死的還用板子活活打死。而被稱為「瘟剛」的剛弼,自命不要錢,實際則濫用嚴刑,屈殺好人,只求自己邀功,不顧百姓死活。
劉鶚的文章,不用陳腔套語,不作浮泛的描寫;對大自然的景物能作深刻真切的觀察,以清新樸實的文表達出來,使景物顯得特別有情味。不僅給讀者提供了美妙的畫面,更能引導讀者感受親臨其境的意趣。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受到人們的推崇,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
胡適評之:「《老殘遊記》最擅長的是描寫的技術,無論寫人寫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語爛調,總想鎔鑄新詞,作實地的描畫。望這點上,這部書可算是前無古人了。」
擊官僚貪汙腐敗現場
黑暗卑鄙的醜態在此無所遁形
晚清吏治黑暗,官場腐敗,遠超過宋、明等朝代,官僚的貪狠、無恥,實在已到令人不能置信的地步,遑論官德!弄到末了,官成了百姓的大患、天下的大毒,猶如空中的病菌,防不勝防。官僚對於百姓的騷擾與威脅,甚至比盜賊仇敵還要嚴重。所有維繫世道人心的倫常道德,不但不能由官僚提倡勸行,而且全毀於其手。國家衰貧,官吏卻是富貴,這是亡國病徵!而作者內心的深刻隱憂,及其要揭露官僚政治的黑幕,用意也就很耐人深思了。
讀者由《官場現形記》的描摹,可以清楚瞭然晚清的時代風氣與社會病態。從書中人物於軍務、洋務上表現的怯懦、顢頇、敷衍,以及在現實層面表露的逐利狠貪手段,皆可略窺晚清吏治腐敗之一斑。作者李伯元用諧謔滑稽的筆墨,為大眾喉舌,大快人心,對於人物刻劃唯妙唯肖,恰如其分,是值得一讀的佳作。
《麻瑞亭治驗集》是清代名醫黃元御的五代傳人、著名老中醫麻瑞亭(1903~1997年)業醫60餘年的臨床經驗精華之集成,根據麻氏的口述整理而成。
全書包括治病總論和專病論治兩部分。治病總論,是麻氏醫術的理論部分,記述了麻氏在陰陽五行、天人相應、臟腑脈象、治療法則等中醫基礎理論方面的建樹。專病論治,是麻氏的臨床精華部分,其內容為麻氏擅治的70多個病證的理法方葯、原始要終。每個病證,均從脈?機理、辨證治則、處方用藥、方葯解析、加減變化、飲食忌宜諸方面詳細論述。每個病證之末,附以相應的醫案及類案,以印證羽翼正文。
麻氏全面繼承並發展了黃元御醫術,其醫學理論、辨證診斷、處方用藥諸端,均具有鮮明的黃氏醫術特色,尤其是將《四聖心源》之「下氣湯」,發揮運用到了極致,此書可謂是黃元御醫學的臨床實踐記錄。
《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中醫臨床經典著作,東漢張仲景撰,為《傷寒雜病論》的一部份,主要內容為雜病部份,參雜幾條《傷寒論》部分條文。
《金匱要略》是我國現存最早論述雜病診治的專著。該書言語簡煉、處方精當,包括針灸治療理論基礎及治療原則、針灸應用規律、治療作用、針藥並用、雜病治療、治未病思想及針灸禁忌證等內容,是中醫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本書開創了「痰飲致眩」的理論先河,並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等治療方法,為後世醫家從痰飲論治本病奠定了理論基礎
《金匱要略》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中醫經典著作,為歷代學習、研究中醫學的必讀書之一。全書共25篇,介紹了40餘種疾病,計260多首方劑。第1篇是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為本書總論;第2~17篇論述內科雜病的辨證論治;第18篇論外科疾病的防治;第19篇是疝氣、蛔蟲等病的論治;第20~22篇論婦人妊娠、產後和雜病;還有雜療和食物禁忌等3篇。
《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中醫經典著作,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2卷。現今遺存10卷22篇。
《傷寒論》被歷代奉為中醫的經典著作。該書所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範;所記述的理法方葯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所記載的大量復方,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後世稱作「眾方之祖」。
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為東漢末年長沙太守張仲景(張機)所著。至今流傳有多種版本,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是其中之一種。本書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書、桂林已故老中醫羅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為其子、中醫羅繼壽獻出。
本書包括六經辨證、雜病辨證、平脈法,特別是載有六氣主客、傷暑病脈證並治、熱病脈證並治、濕病脈證並治、傷燥病脈證並治、傷風脈證並治、寒病脈證並治、等篇,對六淫病邪風、寒、暑、濕、燥、熱等論述較為詳盡,這是本書與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點。同時,書中還列舉了許多病例,並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劑。內容豐富,理、法、方、葯連貫緊湊,理論聯繫實際,至今還是學習中醫必循的一本重要醫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書左盛德序中說:其師張紹祖是張仲景的四十六世孫,家藏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傳給了他,今左氏又傳給了羅哲初,即為這本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組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大約成書于戰國至西漢時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祖國醫學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始終指導著祖國醫學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素問》共24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陰陽五行、臟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有關內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藪。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約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可謂集秦漢以前醫學之大成。
《黃帝內經.靈樞》採用黃帝與岐伯、雷公等問答的形式,全面論述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攝生等問題,全書八十一篇中有六十余篇論及針灸經絡理論及腧穴治療、刺禁等內容,是總結漢代以前我國經絡學說和針刺技術的最重要著作。
《湯頭歌訣》是清代著名醫家汪昂編撰的方劑專著,全書選方三百余首,以韻文編纂,朗朗上口,便於誦記,對後世影響頗大,被尊為「四小經典」之一。
簡稱《千金要方》,為集唐代以前醫藥學大成之巨著。孫真人嘗謂「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名之。全書分諸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風毒腳氣、諸風、傷寒、肝臟、膽 臟、心臟、小腸腑、脾臟、胃腑、肺臟、大腸腑、腎臟、膀胱腑、消渴淋閉、疔腫、痔漏、解毒雜治、備急、食治、養性、平脈、針灸等26類,分列232門,載方5300首。上極文字之初,下迄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採摭,集諸家之所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至。凡臟腑之論、脈證之辨、診治之訣、針灸之法、備急接命之方,以至導引養生之術,無不周悉。
南懷瑾先生嘗稱此書與《千金翼方》為國人必讀書,良有以也。其論病未嘗不依《內經》,其所用方,亦采古方,不無兼取後世;其所用藥,本于神農,兼取單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數方,亦有一方而治數病,自成一家。全書分門別類,有綱有目,包羅宏富,理法方藥俱全,堪稱我國傳統醫學之百科全書,影響後世醫學發展極為深遠,孫氏濟世之功,千秋不可磨滅。
《時方妙用》為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著,刊于清嘉慶八年(1803)。全書共4卷,卷帙不繁,眉目清晰。該書先敘臨床望、聞、問、切四診要點,后在充分總結歷代醫家和作者本人臨證經驗的基礎上,就中風、噎膈、消渴、腳氣等42種臨床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葯等進行了闡發。
全書內容理論聯繫實際,特別是書中所述的一些成方治法,為作者多年臨證經驗的總結,切實可用,療效較高。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體現道家學說的一部極其重要的作品,是中國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第一名著,在中國古典文學、哲學、藝術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動搖的「絕對經典」地位。現今通行的《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內容和奇詭的創作手法,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是一部洋溢著浪漫主義氣息的古代詩意散文集。
《閱微草堂筆記》一書為紀昀晚年所作,寫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之間。全書共二十四卷,1196則,包括《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和《灤陽續錄》5種。《閱微草堂筆記》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質樸簡潔,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皆著墨不多,不過粗陳梗概,點到為止,但極有章法,頗見情致,其弟子盛時彥對此也有概括:「敘述剪裁,貫穿映帶,如雲容水態,迥出天機。」恰如魯迅所言,「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追蹤晉宋」。
◎講述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其救人濟世精神是世人應該深入體會與效法。
◎南師深入極微細處,並以自他人生經歷,舉例融會經義,諄諄告誡,處處提示,親切幽默,使人必能有所領悟。
《藥師經》是一部不易懂的經典,一九八一年為了十方書院的出家同學們,南懷瑾大師特別安排了《藥師經》講解。
藥師如來,顧名思義,大約是一位醫生如來,是專門治療我們身心疾病的佛。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多多少少都會害病,人人也都需要結識這位藥師佛。許多慢性病纏身的人,更要禮拜藥師佛,祈求藥方,希望早日痊癒。
藥師佛如何治我們的病?給我們什麼藥?能夠教給我們祛病強身長壽的方法嗎?這些都是人人有興趣,想知道的。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於1983年在台北十方叢林書院講述《圓覺經》的紀錄,當時採用明憨山大師註解之《圓覺經直解》版本,南師講解深入淺出,為初學者學佛之入門。
書中有多處如何明心見性的明白指示,裨益於有心習禪或參研佛法的讀者。
《圓覺經》是了義經,是可以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經典,這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經典,而且經文文字優美。這部經透過南懷瑾先生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初學者而言,淺顯易懂,沒有文字上的障礙,可作為學佛之入門;對於有心習禪或參研佛法者而言,書中有多處如何明心見性的明白指示;至於修行上的諸多問題,如修止、修觀、修禪那,亦作了原則性重點的提示。所以,無論是頓悟或漸修,在見地、修證及行願上,均詳細舉例説明。
《圓覺經》是由十二位菩薩一一上來提問題,這十二位菩薩排列的順序,隱藏很大的祕密,南師已在書中告訴各位了。這十二位菩薩中,四位菩薩為一組,第一組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第二組是大乘漸修法門,第三組是漸修法門的入手,而後到大澈大悟的境界……
千餘年來,無數人研究《金剛經》,唸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悟道,因《金剛經》得到不可思議的感應,為什麼?
《金剛經》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它的意旨,在超越哲學宗教,澈底破除一切宗教的界限,這需要大智慧--般若,超越世間聰明與普通的智慧,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
般若不是用思考得到的,而是用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金剛經》公認是般若經典裡,最為簡練而精粹者,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梁昭明太子將其分作三十二品,今由南師逐品親講,可發饋啟聾,醍醐灌頂之效,尤其每品之後南師的偈頌,更令人有茅塞頓開之感,因而對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有更一進清明的感悟。
本書,是一九八○年南師的講記。當時十方書院甫自成立,《金剛經》這一門課程,是為書院的學員及研究生而開,其他院校哲學系的學生,以及許多老修行們,常隨眾等,亦聞風而來,聽講者共約一百餘人。由於這次的聽眾,對佛學都有相當基礎,對《金剛經》尤不陌生,南懷瑾先生的講法也因此深入骨髓,可說是歎未曾有!真正是:為上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