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吃論食,滋補養生。
食物都有治療的特性,對不同的人體有不同的療效。熟知食性,有益養生。
本書所談均為日常食物,計有動物內臟、禽類、海產、蔬菜、水果以及茶、酒等等。
不同於其它有如食藥材的「食補」,本書強調以純粹食物「正宗食補」,如產後進補、癌症調理、肝炎、腎病防治等;透析食性之外,還有整治餚饌的食制。
南師親講!闡述中醫學理與易經卦象之交互關係,並提供豐富的中醫藥應用實證與養生之道。
◎古代名醫多從道家的學問中求證解道,再經一段時間的實證才得以豐富醫道。
◎本書深入探討中醫學理,並以實例解說中醫藥的應用與人們的養生修養。
◎兼從易經卦象與曆法,延伸探討氣候的變遷與人類身體的應對之道。
中國道家、易學與醫理的研究,是中國文化之寶藏,南懷瑾老師集合中醫、西醫及科學等合併研究,一方面將中國固有的、偉大的應用哲學加以闡揚,另一方面也是對人類的一種貢獻。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應台灣光華針灸醫院朱院長之請,所作的講課記錄。第一講發表於一九七二年一月的《人文世界月刊》,連續每月發表一講。
南師所講內容,主要是與中醫藥方面的人士,探討諸多值得思考與發展的問題。在一共十四講的內容中,除了學理探討分析外,對於中醫藥的實際應用,以及養生修養方面,亦多有發揮和實例解說,內容極為豐富。
「宇宙在手,萬化由心」,南師又積極提出,如能「把握人人自有的活子時,及奇經八脈的道理,研究出一套新的針灸法則,可能是對人類真正重要及有意義的貢獻。」更進一步,如能再與唯識學中的「意識」研究配合,對判斷病情和治療則能更上一層樓的突破了。
本書內容,除了學理探討分析外,對於中醫藥的實際應用,以及養生修養方面,亦多有發揮和實例解說,內容極為豐富。本書也是對易學、道家及醫理方面的報告,能以有限的資料掀起各界研究的興趣,共同作有系統的研究與實驗。
全球患者急遽激增
美國《時代雜誌》、《新聞周刊》NBC熱烈報導
科學家競相研究
究竟什麼是亞斯伯格症?如何診斷?如何面對?享譽國際、專攻亞斯伯格症的臨床心理學家東尼.艾伍德博士,將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所獲得的知識彙整成書,用淺顯易懂的文字為患童與一般大眾解說亞斯伯格症。
本書從亞斯伯格症的診斷與評估測驗介紹起,進而討論語言發展遲緩、社交行為不合宜、動作笨拙等問題,書末還有常見疑問解答篇,是認識亞斯伯格症的經典之作。書中涵蓋作者擔任臨床心理分析師所經歷的診療案例,並加入大量亞斯伯格患者的自白,對於患者師長和醫護專業人員鑑定治療,均有很大的裨益。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不限於「茶風俗」、「茶儀式」的範疇。
兩世紀以來,法布爾的《昆蟲記》以其瑰麗豐富的內涵,影響了無以數計的科學家、文學家與普羅大眾。
其在文學與科學非凡的成就受到舉世推崇:
大文學家雨果盛讚其為「昆蟲學的荷馬」;
演化論之父達爾文讚美他是「無與倫比的觀察家」;
影響了許多熱愛自然的讀者走出象牙塔與自然蠻荒對話,喚起人們對萬物、對人類、對科普、對文學,甚或對鄉土的深刻省思;
並在世界各地擔負起對昆蟲行為學的啟蒙角色;
因此,早已被公認為跨越領域、超越年齡的不朽傳家經典!
現代醫學面對眾多無法解決的慢性病,一味的寄望未來某一天能發明新的藥物,一舉克服某一種疾病,這種研究方向很可能是不切實際的。
西醫理論建立在「人體所以會造成這些症狀,必定是一種控制上的失誤」的假設。這是一種完全忽視人體系統智慧能力的邏輯。
長期以來。我們用一知半解的醫術來對抗疾病,許多治療的手段對身體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使得人體的吸收能力受到很大的阻礙。這些問題都會 。造成人體能量的下降,而使人體逐漸失去各種功能,造成各種各樣的疾病。
當嬰兒在接生時受了寒,會使瞻的功能降低,嬰兒的吸收能力大幅下降。由於營養的吸收不良,對嬰兒的傷害很難估計。在台北只要看到臉上寒氣很重的孩子,我幾乎就能猜到孩子在哪一個醫院出生,反正往臺北幾家較著名而且產房溫度特別冷的醫院猜準沒錯。
睡眠時間不對是現代人生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對於這個原因所造成的疾病,解決之道也只有在正確的時間裡將不足的睡眠補回來一途,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替代。
肥胖並不是能量過剩,身體將過多的能量儲存下來;反而是能量不夠,使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將垃圾排出體外。並非肥胖的人容易得心臟病,心臟病才是肥胖真正的原因。
回復正確的生活習慣,並且用正確的方法處理疾病,使人體的血氣逐漸上升,修復及再生系統發揮作用,應該是人類更有機會克服慢性病的途徑。
我們相信人體必定比他自己設計出來的個人電腦更完美,保持健康應該就像使用個人電腦一樣簡單,只要依照操作說明書,不要隨便施以干擾,正確的使用就行了。這本 《人體使用手冊》,希望能幫助大家更早的學會如何正確的使用身體。
《黃帝內經.靈樞》的精髓是「十二經脈」,經絡學中最本原最重要的基理亦是「十二經脈」,故「十二經脈」既是中醫學說的基礎知識,又是學習和研究中醫最高深的核心理論,但是,各類版本為避免以偏概全,歷代少有完整論述。又由於這一理論的創立和認識都存在著「體悟」的特殊性,故幾千年以來,「十二經脈」幾為「秘密」,鮮有依書而得者。貧道有緣,在練功達到「胎息」境界時,竟發現並體證了「十二經脈」玄妙的運動規律。以後,漸次深入和明晰把握其奧竅,並運用「十二經脈」的機理確診並治好了許多疑難病症。
本書對「十二經脈」的理論給予了詳盡述論,在脈診方面多從《靈樞經》中的診脈法而形容脈象;並結合本人的脈診心得,特別注重脈口、人迎之陰、陽脈象的盛衰差別,並注重陰、陽動脈的寸部與尺部之強弱,以確診陰陽經脈之正、負運動的太過和不及。所以不可與其他脈學中的脈象相並論。
本書中有關「十二經脈」理論的醫學名詞、如「機理」、「脈波」、「經氣」、「機能」、「左右陰陽正負運動」、「出入升降」等,都是筆者根據人體之內無形無象而又實際存在的人體活動能量而特定的。
本書將貧道數十年對「十二經脈」研究的所得公諸於世,並將其脈診、針灸、按摩、遣方用藥等治療經驗和臨床總結貢獻出來,僅供中醫中藥界人士和人體科學界人士與養生及自然療法愛好者閱讀和參考。
在一般人的概念裡,中醫是治療慢性病的,或者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總在西醫幫助渡過了急、危、重等諸道難關後,才讓中醫來收尾,讓中醫來調養。
本書《思考中醫》旨在將社會大眾對中醫之誤解作一澄清,並以實際案例,印證中醫對各種疾病的療效。另外,本書作者劉力紅博士有鑑於近來研習中醫者漸有捨棄經典之勢,乃大聲疾呼學習中醫不可不從經典切入,欲學好中醫,欲在中醫這門學問裡達到較高的境界,就必須重視經典。
《思考中醫》即以中醫經典《傷寒論》出發,以淺顯易讀的筆調,將此書之精奧娓娓道來,並結合行醫歲月中之實際案例相互為用,將經驗與理論結合,一般與特殊合證,分析與整合互補。
《思考中醫》可說是作者對中醫經典《傷寒論》的解讀之作。雖有關《傷寒論》的著述浩如煙海,而能如作者這般,將深奧的經義深入淺出解析者並不多見,本書實為一部知識性與實用性兼具、理論與臨床結合的中醫研習經典之作。
陳超群主編的《成語典故探源》收集成語典故108條,在查詢大量古代文獻和現代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條進行了解釋,對其來龍去脈及典故作了詳細介紹,對其中一些難懂的字詞作了注音、解釋或白話翻譯。《成語典故探源》文字通俗易懂,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較強,既可閑暇閱讀,又可收藏備查。
陳超群主編的《三十六計典故探源》收集了關於三十六計的典故,在查詢大量古代文獻和現代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條進行了解釋,對其來龍去脈及典故作了詳細介紹,對其中一些難懂的字詞作了注音、解釋或白話翻譯。《三十六計典故探源》文字通俗易懂,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較強,既可閑暇閱讀,又可收藏備查。
王鼎鈞完成《作文七巧》後,再上層樓,以問答方式呈現《作文十九問》。
勤而好問:學而後問,問而後學,本書足以是勤學好問的朋友得到滿足,並提升作文的境界。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是巧婦能以最少的米做出最好喝的稀飯,能以最尋常的材料做出最好吃的菜,因此,包含直敘、倒敘、描寫、抒情、演繹、歸納,綜合七大技巧的《作文七巧》值得細讀。
你了解「散文是談天的延長,小說是說故事的延長」嗎?你知道「字義、字形、字音對文學的表達均有密切的關係」嗎?
王鼎鈞先生整理出自己的一些文學觀念、反芻寫作的經驗,把艱難的理論通俗化,替愛好文學的青年朋友們引出一條寫作的路。
寫作需要技巧,寫作也是一門藝術,難得本書作者為寫作現身說話,傾囊相授,想從事寫作的人,請先讀一讀這本「文學種籽」。
本書從語言、字句、意象、題材、散文、小說、詩……等十七個角度,再加上八篇附錄短文,來探訪文學的觀念,反芻寫作上一些寶貴的經驗,把艱難的理論通俗化,實用且耐人尋味,是一本讓你從教室到文壇的橋樑。
《作文七巧》是《作文三書》的第一本, 《作文十九問》是《作文七巧》的續篇, 《文學種籽》是《作文三書》的最後一本。
無痛感覺的人、不用睡覺的人、舍利子現象……人類果然神秘無限。
人能忽高忽低的神秘地帶、會自轉的小島、不得移動的床位、投影的石頭……自然界果然謎雲佈佈。
為什麼學生最怕寫論說文呢?王鼎鈞認為,也許因為家庭和學校都不喜歡孩子們提出意見,只鼓勵他們接受大人的意見,也許論斷的能力要隨著年齡增長,而他們還小。生活中有感動,所以可以寫抒情文,生活中有經歷,所以可以寫記敘文,生活也產生意見,一定可以寫論說文。
本書透過國文老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與生活裡的實際互動,講述論說文作法,具體生動,由淺入深。王鼎鈞說:「教人寫作一向主張自然流露,有些故事說作家是在半自動狀態下手不停揮,我想那是指感性的文章。至於理性的文章,如論說文,並沒有那樣神祕,它像蓋房子一樣,可以事先設計,它像數學一樣,可以步步推演。你可以先有一個核,讓它變成水果。」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