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為東漢末年長沙太守張仲景(張機)所著。至今流傳有多種版本,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是其中之一種。本書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書、桂林已故老中醫羅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為其子、中醫羅繼壽獻出。
本書包括六經辨證、雜病辨證、平脈法,特別是載有六氣主客、傷暑病脈證並治、熱病脈證並治、濕病脈證並治、傷燥病脈證並治、傷風脈證並治、寒病脈證並治、等篇,對六淫病邪風、寒、暑、濕、燥、熱等論述較為詳盡,這是本書與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點。同時,書中還列舉了許多病例,並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劑。內容豐富,理、法、方、葯連貫緊湊,理論聯繫實際,至今還是學習中醫必循的一本重要醫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書左盛德序中說:其師張紹祖是張仲景的四十六世孫,家藏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傳給了他,今左氏又傳給了羅哲初,即為這本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組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大約成書于戰國至西漢時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祖國醫學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始終指導著祖國醫學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素問》共24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陰陽五行、臟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有關內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藪。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約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可謂集秦漢以前醫學之大成。
《黃帝內經.靈樞》採用黃帝與岐伯、雷公等問答的形式,全面論述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攝生等問題,全書八十一篇中有六十余篇論及針灸經絡理論及腧穴治療、刺禁等內容,是總結漢代以前我國經絡學說和針刺技術的最重要著作。
《湯頭歌訣》是清代著名醫家汪昂編撰的方劑專著,全書選方三百余首,以韻文編纂,朗朗上口,便於誦記,對後世影響頗大,被尊為「四小經典」之一。
簡稱《千金要方》,為集唐代以前醫藥學大成之巨著。孫真人嘗謂「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名之。全書分諸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風毒腳氣、諸風、傷寒、肝臟、膽 臟、心臟、小腸腑、脾臟、胃腑、肺臟、大腸腑、腎臟、膀胱腑、消渴淋閉、疔腫、痔漏、解毒雜治、備急、食治、養性、平脈、針灸等26類,分列232門,載方5300首。上極文字之初,下迄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採摭,集諸家之所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至。凡臟腑之論、脈證之辨、診治之訣、針灸之法、備急接命之方,以至導引養生之術,無不周悉。
南懷瑾先生嘗稱此書與《千金翼方》為國人必讀書,良有以也。其論病未嘗不依《內經》,其所用方,亦采古方,不無兼取後世;其所用藥,本于神農,兼取單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數方,亦有一方而治數病,自成一家。全書分門別類,有綱有目,包羅宏富,理法方藥俱全,堪稱我國傳統醫學之百科全書,影響後世醫學發展極為深遠,孫氏濟世之功,千秋不可磨滅。
《時方妙用》為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著,刊于清嘉慶八年(1803)。全書共4卷,卷帙不繁,眉目清晰。該書先敘臨床望、聞、問、切四診要點,后在充分總結歷代醫家和作者本人臨證經驗的基礎上,就中風、噎膈、消渴、腳氣等42種臨床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葯等進行了闡發。
全書內容理論聯繫實際,特別是書中所述的一些成方治法,為作者多年臨證經驗的總結,切實可用,療效較高。
《圓覺經》,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名《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了義經》、《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修多羅了義》、《祕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一卷。唐代佛陀多羅(覺救)譯。
本書是明朝憨山大師對《圓覺經》的釋讀。
經名中的「圓覺」,是「圓滿覺性」的意思,此經是講述如來境界,闡揚萬法實相是本來圓滿覺性的經典。大乘佛法說,覺悟有圓滿與不圓滿的差別,佛的覺悟是最圓滿的。《圓覺經》所闡明的重要教法是:一切法都是圓覺妙心的顯現,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而覺性也周遍法界。覺性不只是一般的見聞覺知,甚至沒有思想的物質——能量的聚合,都是覺性的顯現,都是圓覺妙心的流露。所以,眾生與佛都在大覺中。然而,眾生迷惑于根塵識的識境,不知自己與佛同具覺性的平等法性。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體現道家學說的一部極其重要的作品,是中國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第一名著,在中國古典文學、哲學、藝術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動搖的「絕對經典」地位。現今通行的《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內容和奇詭的創作手法,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是一部洋溢著浪漫主義氣息的古代詩意散文集。
《閱微草堂筆記》一書為紀昀晚年所作,寫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之間。全書共二十四卷,1196則,包括《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和《灤陽續錄》5種。《閱微草堂筆記》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質樸簡潔,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皆著墨不多,不過粗陳梗概,點到為止,但極有章法,頗見情致,其弟子盛時彥對此也有概括:「敘述剪裁,貫穿映帶,如雲容水態,迥出天機。」恰如魯迅所言,「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追蹤晉宋」。
《近思錄》一書,是由朱熹(1130-1200)和呂祖謙(1137-1181)共同整理而成。其內容為摘錄北宋理學四家 - 周敦頤(1017-1073)、張載(1020-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的語錄。其目的一來具有保存、發揚北宋理學的思想,同時又可做為學子自修的入門書籍。而本書分為十四卷,共六百二十二條。《近思錄》之「近思」二字,取自於《論語‧子張》篇子夏之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書名的用意在於,把《近思錄》當作學習四子著作的階梯,四子著作又為學習《六經》的階梯,以正「厭卑近而騖高遠」之失。
經由朱熹門人的推廣,《近思錄》自南宋以降,已成為後世學子進入理學殿堂之必備書籍,同時《近思錄》一書又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影響了當地的儒學發展。錢穆先生說:「後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
《四書章句集注》是儒家理學影響最大的著作,也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大學》、《中庸》中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中的註釋集合了眾人說法,稱為「集注」。後人合稱其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
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用了畢生的精力,字字咀嚼,逐字稱等,又屢次修改內容,一直到過世前,仍在修訂《大學》,可見朱熹對與此書的用力及重視。《四書章句集注》在中國經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一、義理與訓詁並重。二、蘊涵儒家道統思想。三、新經學的形成,在教育上四書取代了六經。其後,《四書章句集注》先被頒布於大學,宗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將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列入科舉考試範圍,明朝統治者重視理學,《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定的必讀注本和科舉考試的依據,一直延續至清末廢除科舉考試為止。可見朱熹此書對於後代經學發展以及科舉考試的影響十分深遠。
《長短經》,所謂「長短」,泛指「是非、得失、長短、優劣」。《長短經》一書與《資治通鑒》背道而馳,從反面講謀略,其靈魂精華全在一個「反」字上。《資治通鑒》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為歷代統治者不但學習、運用,而且不斷地宣傳出版;而對於《長短經》則是用而不宣、避而不談。《資治通鑒》多是對歷代君王聖賢、英雄豪傑等成事者豐功偉績的讚頌,而對他們的錯誤失敗之處著墨很少甚至一筆帶過,統治者運用並宣揚它,就像人們都喜歡揚己之長避己不足一樣正常。《長短經》則不然,它以十分睿智的逆向思維方法,肯定的同時注重批判地記錄評價歷史,放大舛誤,針砭見血,刺骨入髓,深深刺到了統治者的痛處。或者正因如此,才令統治者不願談及,但因《長短經》有警策鏡鑒之效,又不得不學習並加以運用。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長短經》其實比《資治通鑒》更具實用價值。
《長短經》的整體框架以謀略為經,歷史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加上譯注者深厚的古今漢語功底,使《長短經》行文有如流水、通俗易懂。書中所引的前代著述經史子集幾乎無所不包,所引書目中更有今已散佚的著述,如《玉鈐經》、吳人張微的《墨記》等。《長短經》集政治學、謀略學、人才學、社會學為一體,以振聾發聵的商論和令人警策的歷史教訓,為現實生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謀略武器並展現了無限生機。書中充滿了富於洞察力且實用的建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發人深省。《長短經》這本書兼具了文學、史料、鏡鑒三重價值。
讀《長短經》,以古為鏡,慎察既往,以戒今失。春風得意時不會得意忘形,樂極生悲。窮途末路處也許正是柳暗花明時,得失之間,坦然淡定。
《孫子兵法》為我國春秋末期的大軍事學家孫武所著。此書約成於二千五百年前,是中外現存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為了方便大家閱讀,除了原文之外,好讀版還收錄了白話文對照,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商場、職場如戰場,若能活學活用孫子兵法,求勝有望。
孫武,春秋末期著名軍事家,約與孔子同時。字長卿,齊國人,出生於名門望族的軍事世家。後去齊歸吳,淡泊功名,專事兵法研究。後被舉薦,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任以為將,曾與伍子胥一道助吳攻楚,創造了不少以少勝多的戰例,使吳國名顯諸侯。
孫武所著《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的最古兵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專著;對中國,而且對世界的軍事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早在漢代,《孫子兵法》即已成為兵學之冠,司馬遷曾說:「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
第一個注釋和闡發《孫子兵法》的大軍事家曹操,稱讚《孫子兵法》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言深矣。」他要求軍事家們領會書中「審計重舉,明畫深圖」的真諦。明代中期名將戚繼光則以為《孫子兵法》是「綱領精微」的「上乘之教」。偉大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認為,自從有了《孫子兵法》「便成立了中國的軍事哲學」。《孫子兵法》早已漂洋過海,被傳到許多國家,受到了相當廣泛的讚譽,認為它的內容「閎廓深遠」,「詭譎奧深」,是「最早最優秀的著作」,稱道孫武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武及其軍事科學著作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笑林廣記》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形成於清代文字獄最嚴酷的乾隆年間,全書具有較強的批判精神和社會認識價值。作者為清朝的游戲人生,真實姓名已無從考證,但僅從筆名的字譯,就可以深感其冒生死之危,編撰《笑林廣記》,已是透徹人生,超出尋常,以出世態度談入世生活,以無為之心述有為之事。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社會諷刺家究竟是危險的,尤其是在有些文學家明明暗暗的成了五的爪牙的時代,人們誰高興做文字獄中的主角呢,但倘不死絕,肚子里總還有半口悶氣,總要借著笑之幌子,哈哈吐他出來。
《幽夢影》是一本筆記式、格言式的小書,內容豐富多元,係張潮將平時生活的感懷隨手錄下,最後集腋成裘的書。共219條格言短句,內容包羅萬象,讀書心得、治學方法、品德修養、友朋交往、遊歷見聞、人生經驗等,均有透徹的體悟。大體而言,可分為生活品味、人生體驗、讀書雜感等三大類。該書思想開闊,眼光獨到,能從平淡無奇中發掘細微之美。
清代筆記,浩如煙海,其中李光庭的《鄉言解頤》,可以說是另闢蹊徑。
《鄉言解頤》流傳不廣。解放前,《鄉言解頤》在坊間偶然可見,但卷三均有缺頁,致被周作人嘆為原來的版缺,而引為憾事。
《鄉方解頤》五卷,為道光三十年庚戌原刊無缺葉本。此書為點校者解放前在北平隆福寺街寶會齋書鋪所得。十年浩劫,點校者所藏蘭歸歸烏有,此書袖珍易藏,得以倖存。現即據以標點印行。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