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是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
一隻奇貌不揚的毛蟲,將蛻變為五色斑斕的彩蝶。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可以歌詠出生命奇蹟的奧祕。
——杏林子
《生之歌》出版至今近五十年,是杏林子影響最深遠的作品,也是海內外各級學校指定課外教材,指引人生的真善美,歷久不衰。更陪伴許多人成長,一代接一代,見證生命的堅韌與無限可能。
一生飽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不曾自怨自哀,她將對生命的熱愛,不因生病身體活動僅限於輪椅和床榻之間,而有所削減。她反而勤奮與她扭曲變形的手指在一塊三夾板中,「畫」出一篇篇的散文作品。
透過《生之歌》百篇精緻散文,闡述生命的美好,看一顆抵禦病痛纏身的心,如何來歌頌對人間的至愛。她透過細膩的觀察如〈小蜘蛛〉、〈老師傅〉,動人的小故事如〈繼續前進〉、〈一路逆風〉,還有長年生病的經驗談如〈希望〉、〈勇敢地站起來〉,以輕巧的文字,溫暖的筆調,訴說深刻的體悟,如荒漠甘泉般,讓一切有苦難的人皆有所醒悟;讓所有迷路的人可得到心靈的慰藉和安息。
走遍中國各處名勝,橫跨數千年歷史,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山居筆記》,與古往今來的偉大心靈對話;從地中海出發、穿越中東直奔南亞,《千年一嘆》徹底考察人類的古老文明。走得那麼遠、看得如此多,余秋雨思考:哪個文明的量體,能與博大的中國文化相抗衡?
那是動人的「歐洲」。
於是,余秋雨的雙腳與銳筆再度行動,從義大利出發,穿越歐洲的心臟:奧地利、捷克、德國……再繞道西班牙,馬不停蹄,往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而去,最後,將一路上的所思所聞,凝煉於北歐的冷天雪地。他將眾人熟悉不過的歐洲,從平板的地圖與風景照,化作一連串的感動與驚嘆,讓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在同一個思維空間碰撞。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余秋雨悠悠然遍訪名山大境、城鄉僻境。時而抒發,時而喟嘆,將滿腹經綸細嚼消化,以通俗易曉的口吻,精鍊出一篇篇文情並茂、清麗高雅的散文。無論是寫文學、寫歷史、寫讀書、寫戲劇、寫藝術,亦或西方的美學與思潮,都能信手拈來、共冶一爐。讀完此書,可補自身識見之貧乏,學養之寡陋,審思身為中國人的定位與使命。
他來了,一個氣勢磅礡的中國立刻展現在我們眼前!
文學和史學攜手,散文藝術的登臨絕頂之作。繼《文化苦旅》之後,余秋雨再展風華,一本有關歷史、地理、文化、美術的曠世鉅作——《山居筆記》,千呼萬喚,終於出版。
在作者的總體計劃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迹和文化現場,然後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迹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於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於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於劃分。
余秋雨獨自踏查、行走在荒野大漠十年所寫的《文化苦旅》和 《山居筆記》,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他爬梳了中華文化的經絡,卻也不斷地思忖,這樣悠久的文化,與人類的其他文明相比是處於什麼地位?
他不只閱讀參考古今文獻,更相信唯有親臨現場才能擁有真實感動。就在世紀交替之際,隨著香港鳳凰衛視考察人類最重要的幾個古文明發祥地,跋涉四萬公里,途經希臘、埃及、以色列、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國,涵括了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佛教等各宗教文化,滿眼盡是衰落荒涼的廢墟,這些大河文明的神祕國度,人民常年飽受戰火摧殘;當他面對這些人類文明的遺址,種種讚嘆、驚嘆、感嘆和悲嘆,都以日記方式記錄了見聞感受。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壯舉,也是他從未經歷過的文化反思和心靈悸動。
又一個十年,余秋雨將本書重新整理刪節,尤其是在最後部分,那是他走完全程之後,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一個叫「魚尾山屋」的旅館中,對一路感受的整理。他說:「當時在火爐旁、燭光下寫了不少,這次找出存稿,經過對比,對於已經發表的文字有所補充和替代。我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思考,稍稍彌補了每天一邊趕路一邊寫作的匆促。讀者既然陪我走了驚心動魄的這一路,那麼,最後也不妨在那個安靜的地方一起坐下來,聽我聊一會兒。世界屋脊下的爐火、燭光,實在太迷人了。」
「落葉」是徐志摩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大都是他的演講稿,由北新書局一九二六年六月初版。徐志摩不但是新詩的領袖,還是寫散文的能手。著名學者蘇雪林就曾說:「寫新詩態度謹嚴自聞一多始,寫散文態度的謹嚴自徐志摩始。」他的散文以深厚的中西學養為基礎,以自身的天分為助力,千錘百煉,熔為一爐,志摩自己坦誠地說做文章好比跑野馬,一跑就是十萬八千里,而且差不多沒有一篇文章不跑。
收入這本散文集中的「落葉」一篇描寫日本地震,忽然拉扯到中國人的幸災樂禍,又拉扯到人類患難時的同情及「聖經」的天地末日。 「死城」是寫在外國姑娘墳上,忽發一大篇飛蛾殉光的道理,又說到自己從前愛人的死等等,總之是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其獨到之處「令學之者無從措手」。
徐志摩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但自己感情及其豐富,而且深信感情的力量可以改造人生,改造世界。所以他的文字熱烈、真誠、富於感人的魔力,被論者認為是「感情的散文」。他自己在「落葉」中坦誠地招供:「我是一個信仰感情的人,也許我自己天生就是一個感情性的人。」所以他為情所困,為情所累,更為情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九二二年三月,徐志摩與原配夫人張幼儀在德國柏林離婚。 一九二六年和意中人陸小曼在北京結婚,並於十一月偕陸小曼返回故鄉。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乘飛機從南京飛往北平。在濟南遇彌天大霧,飛機撞於白馬山,機毀人亡。當時徐志摩年僅三十四歲。現在看起來,冥冥之中,「落葉」這部徐志摩的散文集處女作好像早就預示了作者自身的命運!
許地山是個學者,精研佛學及印度哲學,也寫小說。「空山靈雨」是他唯一的散文集。
「空山靈雨」中的散文取材可分為三類:一是寫物,如「山響」、「蟬」、「海」等,作者藉這些自然的實體,邊描寫邊議論,或從其神志,或從其處境來寄寓他對人生的理解。二是寫現實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如「三遷」、「愚婦人」、「小俄羅斯的兵」等。他或寫一種世相,或記一縷情絲,或洩一種愛憎,作者常以記事始,而以自我的哲理昇華終。三是寫夫妻生活小景,這類題材在集中所佔比例最大,有十餘篇,如「別話」、「蛇」、「香」等,這些篇章或寫夫妻情深,或寫夫唱婦隨,或寫相互理解或體貼,充滿人間濃郁的真情深意。
讀他的散文,你會進入一個很獨特的「空靈」世界。全都是身邊小事,卻像走進了一個無盡空間,以自在的角度,不凡的態度,去感受,去問訊。一切時隱時現,柳暗花明,令你擺脫紅塵,反樸歸真,在不知不覺之間,很自然地進入清淨境界。
此外,許地山生逢亂世,人民不能安居,「屢遭變難,四方流離。」所以深深體會到「生本不樂」,這原是佛教的「生老病死」根本世界觀。因此,各篇文章屢屢描寫人與諸生物各種不愉快遭遇,道出生之無奈,生之悲苦。
但那決不是令天下同聲一哭的悲慟,而是一種淡淡哀愁,一種透切的領悟。而在無奈悲苦中,我們卻要好好面對此生。我們還得以平常心面對世界。生應該是這樣的,就在平常生活中找出生之喜悅,生之樂趣。
此書收詩人近年所撰散文作品二十篇,品類豐富,兼擅感性與理趣,風格華美,晶瑩,明快,幽默,冶各種現代散文的特性於一爐,包括膾炙人口的〈我的四個假想敵〉、〈春來半島〉、〈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思索深入時代的感慨,技巧結合了詩、畫、和音樂的優點。
楊乃藩,民四年生,上海市人。上海大夏大學畢業。曾任臺糖公司主任秘書等要職。先後奉派主持我國參加米蘭、芝加哥、多倫多、馬尼拉、薩隆尼加、的黎波里、科威特、阿克拉等地商展工作;並任一九七○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國館館長,曾任《中國時報》社長兼總主筆。著有「遊屐天涯」、「遊蹤三十年」、「美國雜碎」等書三十多種。 曾獲嘉新文學獎、曾虛白新聞獎、第一屆吳舜文新聞評論獎、新聞評論金鼎獎等獎項。
本書作者是一位酷愛文學與大自然及謳歌創造主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一位編輯人、出版人及傳播工作者。他的散文為多處華文地區採用作教科書。計有臺北國立編譯館、香港教育署及新加坡牛津大學出版社等地分別選作中國語文教材。
文藝評論家季薇評殷穎的散文「一清如水」,並謂陶淵明在《歸去來辭序》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之句堪為其文章之注腳。殷穎為文,筆觸簡潔空靈,多為謳歌自然之作,他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在作品中更隨處可見。
當代散文及翻譯家思果,評介殷穎的散文說:「他的文章好的地方太多,一下說不完。他深於思,敏於感,愛自然,有學問,有閱歷,文章講究,散文家的條件都齊了。我也算是寫散文的人,常常羡慕別人寫的好,尤其羡慕像殷穎先生這種富有詩情的筆調。他即使談信封,都有別人想不到的地方。他寫自然,觀察而兼有情思;寫遊子的感懷,比別人更深一層;寫生活細節,有獨到的地方。這兩本書裏面好文章太多,捧在手上讀,不肯放下。我要揀一段抄,也沒法揀,因為都好。他寫文章,態度認真,由這一點可見。」
本書作者從事寫作多年,他的文筆簡約清徹,靈修作品有《石頭的誘惑》、《十字架下的沉思》、《心靈的苦杯與饗宴》與《耶穌的腳印》,散文有《歸回田園》與《秋之悸》,另編有《編輯鉤沉─談編、寫、譯的素養與實務》。
本書輯錄郁達夫的遊記散文作品。
郁達夫自小在富春江畔長大,青山碧水般的搖籃使郁達夫自細就沉醉於自然。他的才調在對山水的描寫中獲得了充實的闡揚,不僅與現實中的自然風光吻合,給人以傳神的實感,而且勾勒出山水自然內在的神致和風味,默示了山水的性格特點,在別人不易察覺的事物中挖掘出自然景物的美感,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身。他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所以他筆下的大自然是富有生命、佈滿激情的自然,是飽含詩情畫意的自然,正如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中所說,「是人道、社會性,與大自然的協調。」
因成長的背景和薰陶,使紀行散文堪稱郁達夫散文中的奇葩,除「感傷的旅行」一篇寫於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之外,絕大部分寫於一九三○年代,是加倍成熟時的熟練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郁達夫的紀行結集為「屐痕處處」、「郁達夫遊記」,加上不曾收入集子的「閩游滴瀝」、「馬六甲遊記」等作品,共計寫作紀行三十三篇,約十七萬字,無論是數目或是質量,在現代散文作家中都是很突出的。
「釣台的春晝」描寫的是釣台工具兩台及其四周的情形。先寫整體景不美觀,工具兩座台,中心夾著一條幽谷;接著作者如導遊一般,率領讀者先到東台看羅芷的人家,之後率領讀者到西台看四山的清幽,江水的青藍。釣台一帶山幽江清的靜秀之美便躍然紙上。
所謂「代馬輸卒」是指作者的部隊從丹陽移駐鎮江,接收日軍裝備。因沒有馬匹,但仍要搬運十二門大砲,因此部隊改編,以適應當前需要。全連挑選二十來歲身強體壯的六十名小夥子,編成一個特別小組,歸連長直接指揮,代替馬匹,做搬運的工作,故稱之為「代馬輸卒」。這個職銜一直到攻下鹽城,擔任鹽城城房任務為止。作者自言:「事隔三十年,我還能清晰地記下那段卒子生涯:歷久彌新,津津樂道。」
「代馬」系列的散文,文字質樸無華,以最真實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出那段大時代下最不起眼,卻也最動人的故事。作品中重現了當年的生活情境,也顯示出時代的真實面貌,文字毫無矯飾,銳筆縱橫,盡情奔放,不但細緻描摹了生活的表態,更深深刻示出生命的神髓。
作者在此書「後記」中對「代馬輸卒」加以補充:「這個代表戰火、離亂、死亡、荒謬、無奈的軍中基層職稱,早被歲月淘刷得屍骨不存了,只我這個不相識的倖存者把他們音容實貌記錄了一些,讓以後的人多少窺看一些民國三十年代的種種,那個荒誕不經,混蛋透頂的年代竟是這般的令人難以置信,但都是血淋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的一小頁歷史。」由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創作目的,無非是要為歷史作一些見證。而「性情直托,具見肺肝」應是張拓蕪散文的最大特色。
本書由四十篇散文集合而成,主要是作者來臺後所作,有數篇(如「愛晚亭」、「蘆溝橋的獅子」、「臺灣素描」、「雨港基隆」等)曾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
感懷 感傷 感恩 感動
回憶不一定全是美好的,然而,每一個回憶卻都是彌足珍貴的。
這本書將喚起你心底塵封 已久的深刻記憶。
她是個擁有鋼鐵般個性的女兵,同時也是個喜歡收藏回憶的作家。看她娓娓訴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悲、有喜、有眼淚、有笑容,蘊含著對家 國、親人、甚至於自然萬物的熱切情感。她的筆觸活躍而跳動,樸實卻不單調,令人感同身受。無論時空如何變遷,至情至性的《愛晚亭》,仍然值得我們一再玩味。
東野圭吾首本青春解密——
30年作家生涯首本、經典長銷39刷的個人散文集
誰能想像百萬大作家的青春歲月居然這麼蠢!!
讀過《假面飯店》、《分身》、《白夜行》再讀這本,這‧‧‧‧‧‧反差,簡直神等級!
率性文筆寫出赤裸回憶,爽度爆表!
ㄘㄟˊ~~~別鬧了!什麼《大概是最後的招呼》,明明就還有一本嘛。
珍藏中的珍藏,東野大神最私密生活震撼公開!
小頭控制大頭、痛恨看書到連爸媽都放棄,
不折不扣的怪獸宅、武器控,
熱愛滑雪、披頭四、李小龍‧‧‧‧‧‧
這就是我的朋友K君,雖然公開他的蠢事很不道德,
但,再度聲明,這真的是我K君的故事!
創作《嫌疑犯X的獻身》、《麒麟之翼》、《解憂雜貨店》、《夢幻花》‧‧‧‧‧‧這些無數經典暢銷書的東野圭吾,
這個讓所有書迷無限憧憬、不斷腦補的大作家,
品學兼優‧‧‧‧‧‧?錯!
校園風雲人物‧‧‧‧‧‧?錯!
異性緣好‧‧‧‧‧‧?錯!
顛覆你對神祕大作家的所有想像,
荒唐有理、惡搞無罪!這才是東野圭吾的「少男時代」。
「感謝老天保佑東野圭吾毫髮無傷從H中畢業!不然我現在絕對讀不到那麼多精彩的小說!」——出版人陳夏民
東野大神的中學時代,
「就這樣被送進縣內的公立國中(其實是不良少年大本營)就讀,但「瘋狂的二十四期生」卻讓黑暗時代再度降臨H中‧‧‧‧‧‧他們也太威了唄,為了幹架籃 球場上大膽揮舞塑膠鎚,隨身攜帶螺絲起子、小刀!!!‧‧‧‧‧‧原本青春的籃球比賽就在警車、救護車的鳴笛聲和老師的叫罵聲中戲劇性落幕。」
東野大神的高中時代,
「(明明就不可能考上,真不知道哪根神經不對‧‧‧‧‧‧)雖然重考一年卻妄想自己能成為『慶應BOY』,考試當天打開英文考卷,媽啊!!!!連題目都是全英文。算了,還是看著監考官那性感的屁股打發時間好了。啊!我X起了!」
東野大神的大學時代,
「大學就是要談戀愛!所以我變身『聯誼魔』,卻鳥事一堆‧‧‧‧‧‧好不容易看上一個女生,卻感冒發燒,臥病在床;讓人想像力無限膨脹的京都女大生,卻 變成「關西歐巴桑四人組」;原本想破壞朋友的戀情,卻意外讓他們交往!拉不下臉的我只好自圓其說地說,『感謝我吧,這可是我想的妙計啊‧‧‧‧‧‧』」
這麼蠢卻很好笑的東野圭吾,讓人超有親近感~
風物依舊,新世界不新,好像舊世界的延伸,只是沒有了家。——高爾泰
一個理想主義者對尊嚴、美學與自由的追求
美學名家高爾泰生死歌哭之作
2007年獲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當代漢語貢獻獎」
被譽為當代散文最美的收穫之一
你很久沒有看見這樣一部作品了。文字可以如此簡單又無比優雅,情感可以如此清簡又無比飽滿。原來故事可以這樣講,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看,不用吶喊,不用悲泣,卻讓你懂得!從內心裡真正懂得。
本書共三卷。
第一卷【夢裡家山】,從一個孩子的眼睛,看一個角落裡的一段歷史。江南小城,抗戰逃難,深山小村,戰後還鄉,政權易手,「土地改革」、「鎮反運動」……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安排他外出上學。孩子在外想家,故園家破人亡。
第二卷【流沙墜簡】,寫一個大學生在「肅反運動」中,因「思想問題」被審查,畢業後分配西北,被打成右派,送往戈壁灘上一個關押著三千多人的右派集中營「勞動教養」。不到三年,已有兩千多人死亡。他偶然倖存,得以回到社會,成家立業。文革中又被揪舉,再次家破人亡。
第三卷【天蒼地茫】,寫「新時期」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命運。「平反」、「歸隊」以後,因違反「四項基本原則」,被「清除清神污染」,禁止教書和出書。後來又被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再後來又以「反革命宣傳」被捕入獄,出獄後逃出中國。
高爾泰說:「除了活著,還有更多。更多之一,是意義的追尋。」又說「在這資訊滔滔,文字滾滾,每天的印刷品像潮水一樣漫過市場貨架爆滿的日子裡,我一再囑咐自己,要寫得慢些,再慢些。少些,再少些。」他的文字清麗,飽滿而沉重,書中有控訴、有寬容,也有對現實的詰問與超越歷史的思考,使人看見潔白底下的黑暗,以及黑暗底下真正的潔白。面對歷史與過往,高爾泰選擇了寬恕,但對於現世,他卻以剛直的秉性,發出了「絕不妥協」的強音!
這是一本曾經暢銷二十萬冊,十六歲少女在城市尚未出現邊界,時光猶如液泡膜膠中,對一切世情皆鮮烈愛憎的憂國潮騷之一歌,這個五歲想當農夫,八歲想當炮兵,之後想到威廉波特打少棒,想當記者想當上帝想當拿破崙的情婦想當伊莉莎白一世的少女,闔上書頁時所有時間猶如雕像靜止,尚未啟動,這是一切漫遊的起點,這是老靈魂,後來頻頻回眺,為之傷逝,為之悼亡的黃金時光。
《擊壤歌》如實記錄了少女時代的作家與其三五好友明朗有情的高中歲月。他們不事生產,只知歡愁,卻又大志隨風起,未遠行路定。這一段「擊壤歌」始於十六七歲的小蝦與卡洛走在台大旁的新生南路,曲終奏雅於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小蝦奔赴大學聯考的介壽路。今日再看,迤邐兩時間軸點之間曾經那麼飛揚跋扈的青春狂言與大夢,甚至少女的嬌憨稚語,尚復能來?高中生活是永遠值得懷念的,青春年少唯有誠摯寫下。
高中生活是永遠值得懷念的,翻開它,真是一逕的陽光和藍天,雷雨的夏日午後,該有個長長涼涼綠綠的紅磚路,讓我走個沒完,風再起,叫我一路立大志下去,也不愁。
——朱天心
作為《擊壤歌》第一代粉絲,再一次回頭一望,不必感慨「日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遲暮」,更不用喪氣「去聖邈遠,寶變為石」,我更看見在那朱天心的源頭,更有巨大的光源,隨著資料檔案陸續解密出土,其身形日益清晰。
——林俊穎
再過幾年,朱天心在北一女的那些同學都就職的就職,結婚的結婚了,又若干年後開起同學會來,見了面個個變得俗氣與漠然,像《紅樓夢》八十回後有一章是《病神瑛淚灑相思地》,昔日的姑娘都嫁的嫁了,死的死了。這時你對變得這樣庸庸碌碌的昔年同學,你又將如何寫法?這不是一句往事如夢可以了得。
《方舟上的日子》與《擊壤歌》是永生的,但今你已不能再像從前的與她們玩了,昔年的男孩子也是一樣,他們也不能再與你玩了。以前是大家都年紀小,大家都與天同在,與神同在,所以你與那些女孩子男孩子如同一人,而今是離開了神,只有你與這些人們,以前你是不知不覺都是寫的神的示現,神的言語,而現在你是用的什麼語言,寫的什麼現象呢?
連后四十回的《紅樓夢》也是在這一點上煩惱了,不說失敗,也是失意,然則今後朱天心將怎樣來打開這一關呢?」
——胡蘭成
與姐姐朱天文不同,朱天心是陽氣的。陽氣之難,難在純陽。中國民間說的呂洞賓,即苦煉純陽一功。可是見到朱天心,讀到她的小說,乖乖,竟生來就是純陽的,呂洞賓苦煉,不免有點可憐。
——阿城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