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情報員》書中十六個故事,有些是獨立、有些卻彼此相連、甚至有三個故事有關聯,而作者毛姆在新版本的序中提到,「人生舞台瞬息萬變,是用許多片段所組成」,也代表很多事情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結構不代表是有頭有尾,不需要計畫就如同人生,小說更是如同人生。
書中原本有三十個故事,被刪除了十四個,僅剩十六個故事,而故事發生在兩個年份,十二個在一九一五年,四個在一九一七年,書中的阿興登是瑞士情報網的聯絡人,包括交辦其他國的人員,甚至發薪水,但因為寫作出版而走紅,之後被吸收為間諜,開始這串故事。
《秘密情報員》在一九二八年出版,與書中的年代相對比,剛好是一次世界大戰與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當初出版時,這代表間諜小說,也變成一個歷史軌跡重要的作品。
幽默嘲諷,腦筋急速轉彎。
短篇毛姆,筆鋒精悍淋漓。
篇篇精彩,挑戰世俗尺度。
「我同情蚱蜢,並且有一段時間,我看到螞蟻時,總是用腳去踩,以這種簡略的方式,試圖表達我不贊同『拘謹與常規』。」——毛姆
毛姆的短篇小說,批判像一把冷洌利刃,故事不合善惡有報的因果邏輯,展現冷眼人生萬象。
本書於一九三九年出版。描繪一位英國青年隻身來到巴黎,在短短四天內驚人的體驗和轉變。它包含了不凡的愛情、社會理論、人性的透視、犯罪心理學、政治的動盪與生命苦難的探討。
本書收錄了《螞蟻與蚱蜢》、《陌生的國度》、《有疤的男人》、《叫化子》等十五篇毛姆的短篇小說。篇篇精采,不容錯過。
《劇院風情》是毛姆自稱在十分歡暢的心情下寫下的一部自己特別心愛的作品,動用的是他在戲劇界混跡多年的生活素材——別忘了他曾是英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劇作家之一。
朱莉婭.蘭伯特是英國戲劇界的一代名伶,她是個天生的演員,臺上的她光彩奪目、顛倒眾生,臺下的她卻陷入跟一個少年仰慕者的危險激情;受盡情慾的折磨與屈辱之後,拯救她的仍舊是她對於舞台藝術的痴心不改,痛苦的人生經驗使她對戲中人物的個性更能把握,表演更加爐火純青……
《尋歡作樂》又名《家醜》寫於一九三○年,是毛姆個人最為喜愛的作品。《尋歡作樂》(Cakes and Ale)一語,出自莎士比亞所作《第十二夜》第二幕第三場托比的一句臺詞:「你以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尋歡作樂了嗎?」
《尋歡作樂》也是毛姆藝術上最圓熟完美的作品,整個小說的布局錯落有致,現實的介紹和過去的回憶相互穿插,敘述線索不時前後往復而不失清晰,在貌似散漫的結構中自有巧妙的安排,口語化的敘述簡潔流暢,文字乾淨利落。
《月亮和六便士》 是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一本小說,以第一人稱通過對中心人物查爾斯.思特里克蘭德心靈的描述,展現一個中年英國股票經紀人如何突然扔下妻子和孩子去追尋成為藝術家的夢想。故事一說是取材與畫家保羅.高更的生活。高更與思特里克蘭德的主要的區別在於高更是法國人而不是英國人。
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飢餓煎熬,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這本書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而關於南太平洋小島的自然民風的描寫也引人嚮往。
《月亮和六便士》說問世后,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在小說中,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借「我」之口,敘述整個故事,有人認為這篇小說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這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
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
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
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
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面紗》是毛姆剖析人性三大力作之一。在毛姆的作品中,本書是最受讀者歡迎卻也最為評論家所詬病的作品。
容貌嬌美又愛慕虛榮的英國女子凱蒂,為了避免自己變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醫生瓦爾特‧費恩的求婚,隨瓦爾特遠赴香港。對婚姻感到不滿和無趣,凱蒂開始悄悄與令她芳心旌搖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瓦爾特發現妻子的不忠後,孤注一擲,開始了他奇特而可怕的報復計畫……
毛姆是二十世紀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之一,被譽為「英國的莫泊桑」。他的短篇小說文筆質樸,脈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情節跌宕起伏。《毛姆短篇小說選》精選毛姆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呈現一個世紀前英國海外殖民地的風土人情,描繪英國和歐陸的人生百態,展露愛情、婚姻、家庭中的層層羈絆,冷峻剖析人性的虛偽、自私與脆弱。
《刀鋒》(The razor's edge),又譯《剃刀邊緣》,英國作家毛姆所作,出版於1944年,是他自1940年至美國後的第一部小說。此書可以視作毛姆藝術、思想圓熟期的代表作,曾多次搬上銀幕,無論原著或電影都受到毛姆迷的喜愛。
小說寫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軍隊裡,拉里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這人平時是那樣一個生龍活虎般的置生死於度外的飛行員,但在一次遭遇戰中,因趨救拉里而中彈犧牲。拉里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麼有惡和不幸,拉里開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轉變……
《人生的枷鎖》是英國19世紀知名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長篇半自傳體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於1915年出版,作品盡管在批評界有所爭議,但出版後便長印不衰,受到了極大的歡迎,也被翻拍成影視作品。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前半生的迷惘、探索、失望、挫折、和痛苦。作品的主題是命運羈絆之下的人性的自由。
小說主人公菲利普.凱里自幼父母雙亡,不幸又先天殘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學校度過的歲月讓他飽受了不合理的學校制度的摧殘,而當他走入社會後,又在愛情上經歷了傷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的掙扎,但思想和個性都獨立不羈的凱里,一直努力掙脫宗教和小市民意識這兩條禁錮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漩流中,尋求人生的真諦。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