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球傳》是香港作家黃谷柳於一九四七年十月至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在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發表的連載小說,由三個既有關聯又能獨立成篇的小說組成,分別為《蝦球傳》第一部的《春風秋雨》、第二部《白雲珠海》和第三部《山長水遠》。一九四八年,由新民主出版社在香港出版《蝦球傳》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單行本;一九四九年出版第三部的單行本。唯作者沒有把第四部完成,故《蝦球傳》是一部似有結局卻沒有真正結局的書。此外,本書還譯成日文、英文出版。
《蝦球傳》以抗戰後的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為故事背景,描寫小說主人公——蝦球在香港到廣州的種種遭遇:蝦球離家出走,四處游盪,被迫當人家「馬仔」,從事非法勾當,又當過扒手,甚至誤入黑社會,後來蝦球得到啟發,回到廣州參加游擊隊,最後走向光明人生。作者在《春風秋雨》裡以蝦球的遭遇描寫香港千奇百怪的社會現象,反映社會低下階層的生活實況,而《白雲珠海》和《山長水遠》的故事場景則集中在廣州一帶。黃谷柳的《蝦球傳》被譽為香港文學的經典著作。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很多年。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
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
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她並非天性不忠,我也並非天性忠誠。
相反地,
我的人生是由不忠走向忠誠,
她的人生是由忠誠走向不忠,
這些都是我們各自的生命資料所展現出來的歷程,
只是,在這歷程交錯互動的瞬間,
我脆弱的人性爆炸了,
我這個個體無聲無息地在天地間被犧牲。
一切都僅是大自然。
邱妙津的最後一部小說作品。本書不僅充滿豐富哲學思辯機鋒,更是作者以生命餘燼與濃烈情傷鍛鑄、並向世界告別的懺情書信和自畫像。
從此她保持緘默。
她曾誓言用一生來證明自己的美與愛,也用人生終程在異鄉展開瀕死跋涉,綻出愛與美的憂傷繁花,永恆回歸了藝術家與愛人者身分。
此版本《蒙馬特遺書》收錄未曾披露之「第十五書」、「第十九書」等部分內容近萬字。
本書收錄《樹》、《黑色山脈》、《花果山會議》、《魚》、《夜梟》、《永恆之湖》、《蜘蛛之夜》七篇短中篇小說。王宣一以其「村上春樹」式清淡疏離的書寫形式,編織出都市中產階級的拘謹魅力。行經情感的背叛與追尋,婚姻工作的疲乏與出走,在失序無望的中年感傷中,譜出一段段即興的變調爵士,優雅地飄過都會喧囂的上空。
司馬中原運用他靈動的筆墨,以中國抗日戰爭為背景,在烈火熊熊的時代裡,寫出一段中日兒女真純的戀情,它是那樣的熾熱、浪漫而又悲愁,彷彿榴火輝映著滴血般的霞雲。書中對於中日戰爭的遠因,有深入的、文化性的探討;但對於愛情的歌頌、讚揚和肯定,都是堅定不移的。榮獲七十五年國家文藝獎。
《不歸路》描寫24歲的女主角李芸兒先是一反傳統對女子「守身如玉」的要求,卻又傳統地守著一段無真情可言的感情,最後在身心俱疲下揮別牽扯十年的悲悽歲月。女主角處於一個傳統觀日益薄弱的工商社會,作者試圖以女性生活為主要內容,藉此探討處於傳統思想與新觀念交錯環境下的兩性婚姻與愛情。
本書獲《聯合報》七十二年度中篇小說獎。
《本事》是張大春對小說書寫形式的另一獨特發明,無論東西方,皆可謂前不見古人。張大春的小說一向對世界、人文、社會,都有鞭辟入裡的獨到見解,感時憂國是他的一貫風格,同時我們閱讀他的小說時,都能從中閱讀到一名作家,對這個時代的深刻感觸,深深觸動我們的心靈與內心潛伏的靈動與意念,我們悟懂了之後,並能更加撫觸這個世界的介面。
別被《因為孤獨的緣故》這個看似有點溫柔浪漫的書名所蒙蔽,這裡收錄的八篇短篇小說,篇篇都會讓你坐立難安,因為它們有著生鮮兇猛的世俗性,用懸疑如推理小說般的敘事結構,夾雜政治嘲諷與黑色幽默,用最正經八百的語言,說最荒誕不羈的故事。不論是解嚴前後台灣社會的光怪陸離,也不論是對人性偽善或身體慾望的鞭辟入裡,蔣勳收放自如、點到為止處,卻總已針針見血。
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佔領下的中國東北一個城市裡,一位16歲的少女時常到廣場上去下圍棋。在棋盤上,她足智多謀,能夠很快將對手打得一敗塗地。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她遇見了一位喬裝中國人的日本年輕軍官,他崇尚武力,滿腦子的武士道精神,將侵略中國看成是自己的神聖任務。在棋盤上,他縱橫馳騁,勝過以往任何對手。
一個是侵略者,一個是被侵略者,兩人斷斷續續地一天一天相約在廣場下棋……
圍棋是貫穿整本書的重要線索。然而,少女和軍官所下的一盤棋……
目前,中法影界正籌劃將該書搬上銀幕。由於書中有一定的暴力和情慾描寫,不一定適合年輕的讀者看。
《單車失竊記》敘述一位思緒細密、感覺敏銳的失業青年,好不容易謀得為幼稚園開車的職業,卻因為單車失竊而顯露出倉皇、驚愕、躁切、焦慮,頓失原有從容不迫的態度,陷於瘋狂混亂的狀態。作者通過他的經歷,展示現代人生的赤裸本貌。本書獲聯合報第十一屆小說獎中篇小說第二名。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