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多篇訪問稿及批評引介之作,雖初以為它未算作者的名山事業,但仔細讀畢全書,讀者將發現它在同等性質的書中,實有病鷄之判,屬出色之作。例如第一輯五篇精彩的訪問稿,作者不但智探被訪者的底蘊,同時精準有力地記錄了被訪者的神采和個性,例如李敖之越扣越鳴、越激越勇,真相悉現;顏元叔之越挫越剛,越見其自信心——這樣不止讓本書的受訪者綻放精彩,更令作者的訪問非凡功力閃耀,加上其急才與深厚的學問思考,足教讀者快心娛意。
小說家向音樂大師討教,「這麼說來,我從來沒有好好談過這些事。」
對於貝多芬和馬勒的新詮釋、卡內基廳的戲劇性復活音樂會、分別與卡拉揚和伯恩斯坦共度的歲月,以及,為年輕世代所做的薪火傳承。
面對一心追求「心聲」的小說家,指揮家坦率地就音樂侃侃而談。在東京、在世界各地、不同場所,一起聽音樂,愉快地共度一段時光。和舉世無雙的指揮家、輝煌的心靈深刻接觸,小說家謹記整理,留住珍貴的談話。
好的音樂究竟是什麼?《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一書,為村上春樹與小澤征爾圍繞著音樂這個主題之間的對談。他們談到了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歌劇、馬勒的音樂、小澤征爾的恩師齋藤秀雄,與卡拉揚、伯恩斯坦的過往回憶等。
本書是作為小澤征爾頭號粉絲的作家村上春樹,從二零一零年十一月開始到隔年七月,對小澤征爾所做的訪談文章;從日本東京、神奈川村上春樹的家中,到夏威夷、瑞士、日內瓦往巴黎的列車中,都有兩位名家對談音樂的軌跡。村上春樹就按著對談時的錄音,以及當時的記憶,動筆將兩人的談話化為文字。
但這既不是報導文學,也不是人物論,而是村上只想以「一個音樂愛好者,和小澤征爾這一位音樂家,盡可能直率、坦白地談出彼此對音樂的內心話。」另外,也寫到如今是頂尖指揮家也曾只能睡在電影院、在歌劇院指揮還被喝倒採的過往、唱片錄音的幕後花絮、法國號換氣的真相,以及,好的音樂和好的文章之間究竟有什麼共通的地方。
讀畢本書,看見一流指揮家那閃耀輝煌的心靈之時,彷彿也經歷了一場洗禮,享受了「美好的音樂」。
書名「新城」係指台北近郊柏楊居家所在的「花園新城」,而「台北」作為柏楊的發聲場域,於他而言則無疑是生命中的「新城」;至於「對」,讓我們想到宋玉的〈對楚王問〉以及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指出一種「對話」的情境。而一般在甲和乙之間的問/對,甲何以會向乙提出這樣的問題?乙又為什麼會這樣回答?其中必有現實的針對性,也可能會有解決問題的對策?
柏楊之所「對」,全是針對媒體編輯、記者,或獨立撰稿人所提問題的回答。提問者會有充分的準備,不同的媒體,不同的訴求重點,相同的是受訪者柏楊這個主體,他這個人,他寫的書、他做的事,一切的聞見思感,都在當下立即回應,當然會比較直接,但由於書寫者是他人,在傳達上可能比較難以掌握。當柏楊把這些篇章結集出版,他必然仔細閱讀,準確性應該沒什麼問題。
總的來看,這三十五篇訪談錄(上輯曾以「對話戰場」為名,一九九○年在林白出版,刪去一篇),所涉的話題極多,從自己的生命史到民族的文化史,從兩性關係到兩岸關係,從歷史糾葛到現實衝突,柏楊時而高亢,時而低沉,隨記者筆尖所流洩出來的是國族大願與人間大愛,把讀者帶回到對話的現場,聆聽著一個有知識和智慧的老人,對於惡政的怒吼,對於人性尊嚴以及人權的呼喚。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