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的精髓是「十二經脈」,經絡學中最本原最重要的基理亦是「十二經脈」,故「十二經脈」既是中醫學說的基礎知識,又是學習和研究中醫最高深的核心理論,但是,各類版本為避免以偏概全,歷代少有完整論述。又由於這一理論的創立和認識都存在著「體悟」的特殊性,故幾千年以來,「十二經脈」幾為「秘密」,鮮有依書而得者。貧道有緣,在練功達到「胎息」境界時,竟發現並體證了「十二經脈」玄妙的運動規律。以後,漸次深入和明晰把握其奧竅,並運用「十二經脈」的機理確診並治好了許多疑難病症。
本書對「十二經脈」的理論給予了詳盡述論,在脈診方面多從《靈樞經》中的診脈法而形容脈象;並結合本人的脈診心得,特別注重脈口、人迎之陰、陽脈象的盛衰差別,並注重陰、陽動脈的寸部與尺部之強弱,以確診陰陽經脈之正、負運動的太過和不及。所以不可與其他脈學中的脈象相並論。
本書中有關「十二經脈」理論的醫學名詞、如「機理」、「脈波」、「經氣」、「機能」、「左右陰陽正負運動」、「出入升降」等,都是筆者根據人體之內無形無象而又實際存在的人體活動能量而特定的。
本書將貧道數十年對「十二經脈」研究的所得公諸於世,並將其脈診、針灸、按摩、遣方用藥等治療經驗和臨床總結貢獻出來,僅供中醫中藥界人士和人體科學界人士與養生及自然療法愛好者閱讀和參考。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組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大約成書于戰國至西漢時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祖國醫學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始終指導著祖國醫學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素問》共24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陰陽五行、臟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有關內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藪。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約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可謂集秦漢以前醫學之大成。
《黃帝內經.靈樞》採用黃帝與岐伯、雷公等問答的形式,全面論述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攝生等問題,全書八十一篇中有六十余篇論及針灸經絡理論及腧穴治療、刺禁等內容,是總結漢代以前我國經絡學說和針刺技術的最重要著作。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