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巨浪

作者:閃爍
巨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四卷 雙管齊下 第六十章 第一要素

第十四卷 雙管齊下

第六十章 第一要素

建造期間。「蒙大拿」級戰列艦又進行了多次小範圍修改。
按照美國海軍的計劃。「衣阿華」級的後繼艦就「蒙大拿」級。甚至早在「衣阿華」級開工建造的時候。美國海軍就已經為「蒙大拿」級命名了(這也正是「蒙大拿」這個名字沒有出現在「羅得島」級戰列艦中的根本原因)。因為「蒙大拿」級的設計工作並不順利。所以美國海軍才不的不建造了十二艘從「衣阿華」級改進而來的,性能上勉強與帝國海軍的「省」級戰列艦持平的「羅得島」級戰列艦。
這不是美國海軍的問題。而是美國工業的問題。
「衣阿華」級還在建造中的時候。其性能就已經落後了。
論性能。「蒙大拿」級確實擁有與「省」級乙型戰列艦一拼的實力。
炮戰從二萬三千米開始。交戰距離很快就縮短到了二萬米之內。
設計的時候。「蒙大拿」級戰列艦就非常重視水平防護。
當時。美國海軍並沒有想到。會如此迅速的輸掉太平洋戰爭。結果原本準備通過巴拿馬運河派往太平洋戰場的「蒙大拿」級戰列艦從誕生的那一刻始。就一直留在了大西洋。從來沒有進入過太平洋。也就沒有經過巴拿馬運河。
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戰爭的第一要素!
實際上。這種為今後考慮的設計在戰爭時期根本沒有多少意義。
主炮口徑確定下來之後。美國海軍還遇到了另外一個難題。
第一批的八艘中。首艦和圖書與五號艦(「堪薩斯」號)都按照艦隊旗艦的標準。對司令艦橋。及其他設施進行了修改。增添了大量通信與指揮設施。從而具備了艦隊指揮能力。按照計劃。第二批的首艘(「猶他」號,BB97)也將按照艦隊旗艦的標準進行建造。因此。這三艘戰艦的排水量比其他九艘妹艦多出了一多噸。且艦橋的更加高大。架設在外面的通信天線也多多。
直到巴拿馬運河的擴建工程確定下來之後。「蒙大拿」級的寬度標準才了新的依據。
十八英寸新式艦無法順利研製成功的情況下。為「蒙大拿」級戰列艦配備第四座三聯十六英寸主炮炮塔,將主炮火力密度提高三分之一。同樣的。在採用這一設計方式的時候。美國海軍也留出了今後改進的餘地。即可以將四座三聯裝十六英寸主炮炮塔換成四座雙聯裝十八英寸主炮炮塔。
即便在「省」級乙戰列艦面前。「蒙大拿」級除了沒有配備威力強大的複合穿甲彈。導致遠程交戰能力不如對手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沒有太多的欠缺。甚至比「省」級乙型戰列艦還要出色。可是。八艘剛剛服役的戰列艦。在官兵素質方面肯定無法與八艘已經在戰場上縱橫馳了數個月。參加了數場海戰的戰列艦相提並論。
僅此一點就足以導致戰艦的整體設計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當初。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列艦實際上就是在已經上次世界大戰之和_圖_書後。根據《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放棄建造的「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的基礎上。通過加強防護髮展而來的「戰列艦」。也難怪被戲稱為「世界最大的戰列巡洋艦」了。
花費了巨大的力氣之後。「蒙大拿」級戰列艦終於建成。但是與「衣阿華」級戰列艦一樣。在服役的時候。「蒙大拿」級就已經落後了。當時。帝國海軍的「海軍元帥」級戰列艦已經順利服役。並且在為參加實戰做最後的準備。
到最後。美國海軍做出了與帝國海軍同樣的選擇。
與「安徽」號對陣的正是美軍旗艦「蒙大拿」號。
結果。「省」級乙型的初始設計指標中就包括了裝備四百五十毫米艦炮。同樣的。「蒙大拿」的初始設計指標中也明確提到裝備十八英寸艦炮。
相對而言。決定戰勝負的關鍵因素中。裝備性能只能排在第二位。而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官兵的素質。
不管是帝國海軍還是美國海軍。都沒有對戰時建造的戰列艦進行改頭換面的大規模改進。不可能為戰列艦更換主炮。
雖然美國海軍的將領也早在二年多前提出應該建造。或者改造專門的旗艦。而不是由戰列艦充當旗艦。以免艦隊司令部在戰鬥中被摧毀。從而導致艦隊失去統一的指揮。但是美國的各大船廠一直在忙著建造各類作戰艦艇。根本無力建造業旗艦。甚至沒有多餘的大型戰艦可以用來改造為旗艦。那些和-圖-書小型艦艇又無法跟隨艦隊進行遠洋作戰。更難以承擔起艦隊指揮的重任。拖了二年多。美國海軍也僅僅是完成了一種專業旗艦的設計工作。而沒有正式動工建造。
實際上早在戰爆發之前。世界各國就開始秘密研製更大口徑的艦炮。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有帝國海軍四百五十毫米艦炮美國海軍的十八英寸艦炮,以及日本海軍的四百六十毫米艦炮。在這三種大口徑艦炮中。只有日本的四百六十毫米艦炮趕在戰爭期研製成功。而帝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大口徑艦炮的研製工作非常不順利。歸根結底。還是日本海軍在技術要求方面低的多。其四百六十毫米艦炮的威力甚不比帝國海軍的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艦炮。以及美國海軍的MK7型十六英寸艦炮高多少。
如果不是裝甲生產方面的問題。恐怕第一批八艘「蒙大拿」級戰列艦在七十六年(44年)下半年就能建成。
畢竟。在設計戰列艦的時候。必須首先確定主炮的口徑與數量。然後才能夠根據主炮火力的配製情況來確定防護水準。從而大致上確定排水量。再由此確定主功率以及必採用什麼型號動力設備才能達到要求。最終完成設計。
雖然在設計「蒙大拿」級戰列艦的時候。美國就想方設法的提高了工業技術。特別是裝甲板的生產技術。為生產十六英寸主裝甲板做好了準備。但是新建工廠的生產率肯定難以與以往的工廠相比https://www•hetubook•com•com。且新的工業生產技術在實際應用中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麻煩。從而降低生產效率。
之前。美國海軍從「北卡羅來納」級到「南達科他」級。再到「衣阿華」級。其主裝甲帶的厚度只有三百毫米出頭,就是因為美國的工廠只能生產這麼厚裝甲板。直到「羅得島」級戰列艦。其主裝甲板的厚度才提高到了三百五十六毫米。
因為雙方各有八艘戰列艦。且戰鬥力都算完備。所以從一開始。交戰雙方的主力艦就是捉對廝殺。並沒有混戰在一起。
比起工藝上的麻煩。這些設計上的改動對施工建造造成的影響還不算很大。
結果。在「蒙大拿」級的設計工作完成以前。美國海軍開工建造了「羅得島」級戰列艦。希望利用十二艘「羅得島」級戰列艦來穩住太平洋上的戰局。為「蒙大拿」級戰列艦建造工作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當時。巴拿馬運河的擴建工作還沒有完成。如果按照以往的標準。新式戰列艦的艦體寬,就不能超過「衣阿華」級即三十三米。而在三十三米寬的艦體內很難為戰列艦提供足夠的防護(「衣阿華」級防護問題突出的關鍵也就是艦體過窄)。要想提高防護水平。必須放寬艦體的寬度,不然「蒙大拿」級也只是一種「戰列巡洋艦」。
戰列艦所配備裝甲板的厚度。以及質量直接由一個國家的重工業。特別是冶金工業的實力決定。
與「省」級乙型戰艦一樣。「蒙大拿和_圖_書」級戰列艦在設計的時候上也走了很多的彎路。
此可見。工業實力對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影響有多麼的巨大。
後來。根據太平洋戰爭的經驗。美國海軍再次要求提高戰艦的水平防護能力。隨著帝國海軍的複合穿甲彈問世。遠程打擊能力迅速提高。美國海軍不得不再一次要求在「蒙大拿」級戰艦的關鍵部位增添強化裝甲。結果。「蒙大拿」級戰列艦的裝甲用量比設計時增加了大概百分之十八。排水量也猛增到了六萬噸以上。如果採用原先選定的動力設備。「蒙大拿」級戰列艦的最大速度將降低到可憐的二十八節。甚至有可能降低到二十七節。顯然。這一速度遠無法滿足戰術需要。最終。美國海軍為「蒙大拿」級戰列艦更換了力設備。使推進輸功率達到了二十一萬軸馬力。從而使其最高速度保持在了三十節。
「蒙大拿」級戰列艦正式開工建造的時候。美國海軍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麻煩。那就是其使用的六英寸主裝甲板。以及炮塔正面的二十二點五英寸裝甲。炮座的二十一點三英寸裝甲。司令塔的十八英寸裝甲板的生產工藝過於複雜。不但生產困難。而且廢品率太高。導致產量上不去。
當時。帝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希儘快將新式大徑艦炮用在新式戰艦上。
等一切工作準備就緒的時候。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連續輸掉了好幾場關鍵海戰。
這些大改動。導致「蒙大拿」級戰列艦的建造進度嚴重滯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