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作者:caler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翰林院顯然是從「道」這個一級行政區出發,認為朱由崧又恢復唐代舊制的想法,所以簡單粗暴的以「州」、「縣」來命名二級行政區和三級行政區,但宋之普等地方官員卻認為二百多年來,老百姓已經習慣了「府」、「直隸州」、「散州」、「縣」的分別,沒必要改來改去。
朱由崧沉吟一會,沒有馬上做出決斷,而是說道:「州一級,設知州為主官,通判為副手併兼布政使判官?不,判官不好聽,讓人覺得還是道一級諸使的副手呢,名字得改!」
孫傳庭介面道:「翰林院的建議是,將府與直隸州合併,統稱為州,然後按面積大小、人口多寡、賦稅高低分為大上中下四等,將散州和縣統稱為縣,並一樣按面積、人口、稅賦分為上中下三等,然後州縣官員的級別雖然一致,但升遷時需要從下縣下州逐級升遷。」
說完了留都的事情,朱由崧把話扯回到了地方官制改制上:www.hetubook.com.com「各道,應該在巡撫之下,設布政、轉運、支度、按察、兵備、營建、提學等使,並設置大理分寺、太僕分寺、太醫分署等機構,其中布政使為巡撫副手,但不加都察院銜,繼續以巡按監察地方。」
「若首都乃在南京,」朱由崧越說越順。「則于奉天河南府設行戶部、行度支部和行兵部,負責關中、狹北、漢中、寧夏、隴西、河西、晉南、晉中、代北各道事務及榆林、寧夏、河西、鎮羌軍務並指揮奉天及固原京營;另在北京設置行兵部,會同北京留守司、北京鎮守內臣共同指揮永平、薊州、順天、宣鎮、大同、萬全等地邊軍。」
在場大臣小臣都聽不明白朱由崧的意思,只好繼續保持沉默,靜待朱由崧自己揭露底牌。
朱由崧問道:「有那些不同意見!」
「再有,南京和承天可置行兵部,兩地行兵部會同兩地留守司及鎮守內臣分別和-圖-書負責江南及西南軍務。」朱由崧隨後補充道:「承天和南京行兵部不設武選司,另江西三道軍務由南京方面負責!此外,留都行部並非是獨立王國,處置事務應按月向首都各部報告,必要之賬目也應在每年規定時間向首都戶部、度支部、兵部報告!」
馬士英和孫傳庭、張國維三人對視一眼,覺得問題不大,便應道:「臣等稍後就擬定相關條文。」
馬士英回復道:「臣等的確是這樣設想的,不過,各道的衙門設置相當簡單,但各府、各直隸州、各散州、各縣如何置官就有些不同意見了。」
而各處留都的行兵部少了最重要的武選司,實際是沒辦法制約轄區內的駐軍的,所以就只能老老實實的作為戰區後勤部、監軍部存在,同樣沒可能與首都兵部分庭抗禮。
馬士英剛想說「妙」,忽然又想到了一個問題,於是他探問朱由崧道:「若設置兩處留都,一旦再出現烈宗毅和*圖*書皇帝故事,該以誰為主,萬一各自希慕擁立之功,豈不是要亂套了?」
就聽朱由崧言道:「若首都遷回北京,則朕以為可在承天安陸府設行戶部、行度支二部,負責鄖陽、湖北、湖南、川東、川西、川南、江西、贛中、贛南、廣東、廣西、南寧、柳江、黔東、黔西、滇中、滇西等十六道及承天安陸府的稅賦徵收和支出管理;南京則置南京行度支部,南京行度支部下屬報銷司、審計司、統計司,負責負責江東、蘇常、浙北、浙南、福建、乂安、江北等七道及應天府、鳳陽府的報銷、審計、統計事務,但江東七道二府的預算和結算仍要上報北京度支部,另外南京作為留都時不設行戶部,設行太僕寺,江東七道二府之相關稅賦解南京行太僕寺后,七道二府仍要到北京戶部入賬。」
當然,真要授權各地留守司指揮方面軍務,那麼在留守司之下是要設置行參軍司的,但這裏就不要跟https://www.hetubook•com.com在場眾臣說的太詳細了。
馬士英仔細分析著朱由崧的話,忽然靈光一閃,明白了朱由崧的意思,沒錯,西北和西南都是財力非常困難的地區,就算其中有少數幾個道相對富裕,也是拖帶不起來整體的經濟和軍需的,因此承天或奉天的行戶部、行度支部雖然有錢又有(花錢的)權,卻是支棱不起地區財政的,或多或少要中央財政補貼,自然也就受到中央的制約了。
為了體現留都各行部是首都各部的派出機構,朱由崧又道:「留都行部尚書、侍郎以降部員,品階較首都各部降一級!」
至於讓北京成為留都,那是因為華北長期將是一個需要輸入資源的地區,只要南京這邊截斷了漕運,那麼北方即便出現不可控的因素,結局就會跟弘光四年前控制華北的清廷一樣,會被巨大的資源需求給拖垮了;而讓南京成為留都,一面有西南兵馬牽制,一面又掌握不住江東七道二府收上來的錢糧,也是和*圖*書對抗不了中樞權威的。
另一時空,南明在弘光后快速瓦解,就是因為各地野心家蜂起,大家都想著從龍之功,結果同時擁戴了多名皇帝、監國,而這些皇帝和監國又各自不服,由此形成了巨大內耗的緣故,所以朱由崧對此早有預算,當馬士英問起,便立刻答道:「兩處留都,自然是以居南北京之大臣為主,此當官制中明定,以戒野心之輩。」
宋之普好不容易抓住機會,插話道:「而臣和鐵知州的意思是,依舊保留現有府、直隸州、散州、縣的設置,這樣也好逐級升遷!」
此外,翰林院方案中,知州統一為正五品、知縣統一為正七品,這就讓地方官吐血了,要知道翰林院可是規劃了四等州、三等縣的,若按一任三年,一般兩任來算,知縣沒有一點殊勛想要升到從六品得十八年、知州沒有立功減少磨堪的話,想要升到從四品得二十四年,這就等於斷了地方官員升晉的道路也難怪宋之普等地方官員異常反對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