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情報戰

作者:實松讓
情報戰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章 日美軍事對抗 第一節 起因

第一章 日美軍事對抗

第一節 起因

關於作戰要領,他敘述如下:
根據這一用兵綱領,每年陸軍和海軍統帥部協商制訂《年度作戰計劃之起草方針》,接著,協商制訂以上述方針為依據的陸海軍《年度作戰計劃》。
這一國防方針的宗旨,在山縣元帥一九〇六年一月上奏時,舉出第一假想敵國為俄國、第二是中國(清朝)、第三是俄國和中國(清朝)兩國,並認為俄法、俄德、俄法德結成同盟也有可能。由於我國有一九〇二年簽訂的日英同盟條約,因此認為只考慮對付俄國即可。但是,與海軍討論後,議定以俄國,美國和法國為假想敵國。
「太平洋上的基地雖選定了夏威夷,但保衛距此五千英里的菲律賓的問題,仍未解決。於是,決定在菲律賓建設海軍修理設施和乙級海軍艦隊基地。美國海軍本來希望基地設在蘇比克灣,但陸軍以該地不能防禦來自陸上的攻擊為理由,認定馬拉灣的卡維特為宜,而把防禦集中於馬尼拉灣及其周圍地區。這個計劃使馬尼拉灣口的科里吉多島要塞化,藉以掩護海軍基地及馬尼拉市。」
一九〇七年的危機雖然安然度過,但清楚地顯現出美國在太平洋的地位有兩個弱點:第一,在太平洋需要有大海軍基地;第二,除非做出重大的犧牲,拿出強大的兵力,否則便保不住菲律賓。
「帝國軍隊用兵綱領
「如敵主力大部停泊於珍珠港,則以航空兵機群徹底擊破之——」
日俄戰爭後,我國陸軍以俄國為假想敵國,海軍以美國為假想敵國,這勢必加深陸海軍的對立,造成軍備擴充上的競爭。對此憂慮不安的山縣有朋元帥,於一九〇六年十月上奏天皇,說明確立國防方針的必要性。明治天皇諮詢元帥府之後,命令參謀總長和海軍軍令部長負責制訂國防方針。
一九〇七年四月,日本海軍根據《國防方針》,把美國視為假想敵國,決定了在我近海截擊並殲滅來犯的美艦隊的《用兵綱領》。
「一、帝國國防方針之本義在於以自衛為宗旨,維護國家權益,貫徹開國進取之國策。
不過,對停泊在旅順港外的俄國艦隊的突然襲和_圖_書擊是極不徹底的,不能與珍珠港事件相比擬。其最大原因之一是,奇襲俄國艦隊的兵力只不過幾艘驅逐艦,而珍珠港作戰則是關係到我國命運的「乾坤一擲的大賭博」。
「帝國國防方針
同年九月,在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調解下,日俄雙方在美國東海岸的樸茨茅斯締結和約,結束了這場戰爭。
戰列艦「齊札列維奇號」等三艘軍艦受傷,斯塔魯克司令由於疏忽職守被免職,由堪與美國海軍馬漢將軍媲美的世界著名海軍將領馬卡洛夫接任。然而,馬卡洛夫也遭到命運之神的拋棄。兩個月後,四月十三日,他所乘坐的旗艦「彼得.帕夫洛夫斯克號」由於觸發日本海軍敷設的水雷而沉沒,他也同時喪生。
「四、帝國國防所需兵力如下:

一.三 日本的國防方針

根據國防方針闡明陸軍及海軍如何用兵的《用兵綱領》,其內容大致如下:
俄國有一個習慣,取名瑪麗婭的婦女要在這一天接受祝福,上流社會通常要舉行舞台。俄國旅順艦隊司令斯塔魯克中將夫人的名字也叫瑪麗婭,所以陸海軍首腦們當時正在司令官邸狂歡跳舞,痛飲伏特加酒。
艦隊的一半官兵都上了岸,海上戒備鬆弛,停泊中的艦船也沒有放下防雷網。大口徑炮沒有準備炮彈,水兵可以穿睡衣睡覺。
原來,日美間的軍事對抗的歷史可以遠溯到旅順口事件之後,一直延續到三十八年後的珍珠港事件。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結束,長達四十一年的對抗才告結束。
正當我國國民制止了從大陸方面威脅日本安全的俄國而暢飲勝利美酒的時候,美國早已在暗中制訂了一旦與日本進行戰爭的計劉,企圖取代俄國向遠東擴張勢力。
「二、帝國國防方針依據帝國國防之本義,有鑒於國力,盡量增強初戰之威力,以速戰速決為原則。
揭開太平洋戰爭序幕的「珍珠港事件」,發生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星期日早晨(東京時間為十二月八日星期一拂曉)。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早在一九〇四年四m.hetubook.com.com月日俄開戰不久,就根據當時的陸軍參謀總長查菲將軍的提議,著手制訂對日作戰計劃——《橙色計劃》,美國陸海軍據此制訂了作戰計劃。日俄戰爭結束後第二年,一九〇六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命令軍方研究如何盡快地把美國艦隊派往東太平洋。
於是,兩位參謀長於一九〇六年十二月二十日,開始協商制訂我國國防方針問題,第二年,一九〇七年四月四日,上奏天皇,得到了批准。國防方針的內容如下:
擔當夜襲先鋒的日本艦隊第一驅逐艦隊司令淺井大佐,在距敵艦約一千米時下令「全軍突擊」。遭到突然襲擊的俄國艦隊的幾十門大炮,好像遭到無數落雷一樣,被擊毀了。
「這一系列作戰計劃中的每一計劃,都是為應付與計劃中包栝的那些國家所發生的特定的非常事態而制訂的,這些國家的代號用不同的顏色表示——紅色為英國,黑色為德國,綠色為墨西哥,橙色為日本。陸海軍戰地指揮官根據這個戰爭計劃制訂了作戰計劃。在某些情況下,早期的戰爭計劃等於抽象的訓練,與實際事變幾乎沒有關係。然而,在日本問題上,橙色計劃卻經常重新研究,反覆進行修改,以便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
「陸軍平時二十五個師團,戰時五十個師團。
「三、帝國國防有鑒於帝國國防之本義,以俄、美、法為目標,建立能在東亞採取攻勢之軍備。
在「珍珠港事件」三十八年前發生的「旅順口事件」,是一九〇四~一九〇五年日俄戰爭的開端。「旅順口事件」發生在明治三十七年二月八日瑪麗婭命名節那天夜裡,準確的時間為九日上午零時二十分。
「空襲珍珠港,並非演習!」
這樣,珍珠港事件和旅順口事件在開戰之初都是乘敵不備進行突然襲擊,在這點上真可謂無獨有偶。
由此看來,在進行日美戰爭的準備工作上,美國比日本大約早三年。
珍珠港事件前大約十天,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白宮召開的最高軍事會議上,當時的美國總統弗蘭克林.D.羅斯福曾指和*圖*書出:「日本人本來就以不宣而戰、搞突然襲擊而臭名昭著;美國有可能在下星期一(十二月一日)前後遭到攻擊——」說這番話時,他心中大概正回味著旅順口的故事吧。
不過,自從美國通過美西戰爭佔有菲律賓以來,直到大正時代中期的二十年間,日本方面並沒有攻佔菲律賓的企圖。可是,美國卻認為日本懷有這種企圖,因而推廣其太平洋戰略。歸根到底,是美國把日本看作頭號假想敵國。美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試圖以距本土七千英里的菲律賓為根據地來推行向遠東、特別是向中國擴張的政策,而以菲律賓為中心的軍事力量卻極為薄弱,美國擔心這種形勢只會落得向日本提供人質的後果。
日俄開戰後僅兩個月,即一九〇四年四月,美國陸軍參謀總長阿多納.R. 查菲將軍向陸海軍聯席會議(由八人組成,其中陸軍參謀總部四人,海軍將官會議四人)建議制訂一系列在非常事態發生時需要陸海軍協同的統一行動計劃。以此為開端,美國制訂了包括對日作戰在內的一系列作戰計劃——「彩色計劃」。關於制訂這些計劃的原委,美國陸軍公開出版的戰史做了如下說明:

一.一 旅順口和珍珠港

在以奇襲旅順口揭開戰幕的日俄戰爭中,我軍在陸地和海洋以破竹之勢連續發動進攻。到第二年(一九〇五年)一月一日,即攻陷了世界聞名的堅固堡壘旅順要塞。俄國「要塞艦隊」和要塞一起覆滅了。三月十日,日軍在奉天的曠野上擊潰俄國陸軍。接著,在五月二十七日的日本海海戰中,又全殲了遠涉一萬八千海里重洋征戰遠東的波羅的海艦隊,取得了海戰史上空前絕後的勝利。
「一、帝國軍隊之作戰,依據國防方針,在陸海軍緊密協同下,一開始即採取攻勢。守勢作戰僅限於不得已時採用。為此,陸海軍應迅速擊潰敵野戰軍及主力艦隊,並佔領必要的區域。
美軍損失慘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全部戰列艦被徹底擊毀。計:
「然而,只靠馬尼拉灣的防禦和科里吉多島的要塞化,還和*圖*書不能保障菲律賓的防禦。絕對必要的條件是要有一支強大的艦隊駐在菲律賓基地,因為一旦失去制海權,敵人的地面部隊就會大舉進攻,僅依靠從珍珠港西進的艦隊,則不知能支撐多久——」
炸彈如雨從天而降,狹窄的海面上交織著航空魚雷的青白色的航跡,宛如蔓草的花紋。一貫麻痺大意認為「日本不會奇襲」的美國,被打了個冷不防,陷於一片驚慌失措之中。美國太平詳艦隊司令部急電全軍:
「二、陸軍之對俄作戰,首要之點在於經常佔有先機之利,以韓國為根據地,把主要戰場引向韓國的咸鏡道到中國吉林省東北部及俄國南部濱海區一帶。海軍作戰應迅速殲滅遠東之敵艦隊,控制遠東俄領沿海,同時確保陸軍之海上運輸,必要時,對台灣海峽及巴士海峽(台灣與菲律賓之間)進行警戎,保持待機態勢。
這本公開發行的戰史,還敘述了對這個應付日美關係和遠東形勢的《橙色計劃》的研究,以及珍珠港基地對日本的戰略價值和菲律賓的防衛問題:
一九四一年新年過後不久,一月七日,我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在寫給首次正式發表對美戰爭作戰設想的海軍大臣及川古志郎的信中說,鑒於日俄戰爭的教訓——日本驅逐艦隊在旅順港外的不徹底的夜襲——開戰最初採取的作戰計劃「要有在第一天決定勝負的決心」。
過慣了漫漫長夜的俄國人開起舞會來就沒完沒了。午夜剛過、酒宴方酣,在相隔咫尺的旅順港外,突然發生了一大異常事件。
「關於海軍基地問題。第一,美國在太平洋的大海軍基地,應當選在菲律實,還是選在夏威夷?第二,如果選定菲律賓,是在蘇比克灣,還是在馬尼拉灣?雖然陸軍方面強烈主張把大基地設在菲律賓,但結果在一九〇八年一月,仍決定以珍珠港為基地。這個基地不只是要保衛夏威夷群島,而且將成為防衛整個太平洋沿岸的一個緩衝地帶,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佔優勢的基礎。」
日軍發動突然襲擊!
「一九〇七年六月十八日,陸誨軍聯席會議在答覆羅斯福總統的質詢時提出建議www.hetubook•com•com說,應盡快把美國艦隊派往遠東,必須加強駐菲律賓的美國陸海軍部隊使之達到能保衛蘇比克灣(在馬尼拉灣外)的海軍基地的程度。在這個建議中,聯席會議認為,『從日本的作戰能力來看,美國在太平洋將不得不採取守勢,在能夠派遣增援部隊以前,將不得不繼續採取這種態度——』。一九〇七年不得已採取的這一設想,是美國太平洋戰略的基本方針,甚至是對日戰爭的總的基礎。」
擊沉四艘,重傷一艘,輕傷三艘。
頭一天(星期六)午飯後被批准上岸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水兵們,於第二天早晨回到艦上。正在吃早飯的時候,我海軍戰鷹第一波一百八十三架攻擊機群,沐浴著朝陽,閃爍著銀翼上耀眼的「太陽」機徽,對四季如夏的瓦胡島珍珠港上的美國艦隊進行了襲擊,當時美國艦隊正沉浸在「桃源美夢」之中。
「三、對美作戰,開戰之初應首先掃蕩敵在東太平洋之海上兵力,控制西太平洋,確保帝國之交通線,以守勢作戰在我近海擊潰渡洋來犯之敵艦隊,保持持久不敗之戰略態勢,以挫傷敵之戰意。」
看來,「旅順口」和「珍珠港」之間好像隱藏著一種「奇特的因緣」。這不只是因為開戰伊始的「突然襲擊」十分相似。
「第一次認真研究抵抗日本進攻的各項計劃,是在一九〇七年夏。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得大勝,一九〇六年由舊金山學童種族歧視問題引起的日美關係的緊張,提醒人們:可能發生戰爭。大家覺得戰爭迫在眉睫。保衛美國在遠東的權益,特別是保衛美國在一八九八年美西戰爭中新取得的菲律賓已成為重大問題。」
關於這兩個問題,美國陸軍公開發行的戰史,有如下記載:
由於追究這一慘敗的責任,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被迫辭職,由尼米茲將軍接替司令職。尼米茲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是「日本海軍的不共戴天的最大仇敵」,這位名將不僅在我海軍官兵的腦悔裡,而且在全體國民的腦海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軍八八艦隊。」

一.二 美國的對日作戰計劃(橙色計劃)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