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圖書
简体版 | 繁體版

張恨水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張心遠,安徽潛山人,中國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在20世紀的漢語文學史、白話文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有「中國大仲馬」、「民國第一寫手」之稱。他的作品情節曲折複雜,結構布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總字數近兩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

他是安徽人,生於江西廣信小官吏家庭,肄業于蒙藏邊疆墾殖學堂。后歷任《皖江報》總編輯,《世界日報》編輯,北平《世界日報》編輯,上海《立報》主筆,南京人報社社長,北平《新民報》主審兼經理,1949年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17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張恨水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到1919年為止,這時期創作的作品,如《青衫淚》、《南國相思譜》等,以描寫痴愛纏綿為內容,消遣意味濃重,均可列入鴛鴦蝴蝶派小說中。

1924年4月張恨水開始在《世界晚報·夜光》副刊上連載章回小說《春明外史》,這部長達九十萬言的作品在此後的五十七個月里,風靡北方城市,使張恨水一舉成名。1926年,張恨水又發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但真正把張氏聲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將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於一體的長篇《啼笑因緣》,這部小說至今已有二三十個版本,在發表的當時就因各大電影公司爭先要將之拍攝為電影而幾成新聞。

新中國成立后,張恨水病重,無法寫作,政府對其多有照顧,但沒有直接的經濟來源。而家裡人口又多,開支很大,他不得已便賣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換了磚塔衚衕43號的一處小四合院。隨著身體在慢慢恢復,他又恢復了寫作,陸續發表了十幾部中、長篇小說。

1967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初七,早晨,張恨水正準備下床時,突然仰身倒下,告別了這個他曾無數次描繪過的冷暖人間,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作品總覽,總共1筆

啼笑因緣/ 現代小說 /

談到「鴛鴦蝴蝶派」就不能不提張恨水,講到「張愛玲」就一定得談談她的前輩張恨水;張恨水風靡文壇八十年,號稱著作多、出版多、同時創作多,在現代文學史上有「章回小說大家」、「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他由《春明外史》初露頭角,《金粉世家》聲名大譟,而《啼笑因緣》則將他推上寫作的高峰。

《啼笑因緣》創作靈感,源自於好友與軍閥爭大鼓書女的真實事件。此書一改過去紅樓夢式登場人物眾多的特色,多著墨於情節的鋪陳與變化,敘述的是軍閥割據時代的老北平,青年樊家樹與鼓書女沈鳳喜、把式女關秀姑、富家女何麗娜的故事。除了愛情,也富含儒家、佛家思想,融入當時流行的武俠風格。

此書於當年出版後,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熱潮,不但引發電視、電影、戲曲、說唱、舞臺劇的改編熱潮,版本之多,堪稱中國現代單部小說改編的最高紀錄。同時,在市面上流通的續書偽作就多達數十種,原本張恨水不擬作續篇,但在輿論的壓力之下,也不得不為之了。

改編紀錄:

1932年改編電影,由胡蝶主演。

1945年,香港《新啼笑因緣》由李麗華主演。

1956年,香港電影《啼笑因緣》,由梅琦、張瑛、吳楚帆主演。

1960年代,三度拍成電影。

1974年,香港無線電視《啼笑因緣》,由陳振華、李司棋、歐嘉慧主演。

1987年,香港亞洲電視《啼笑因緣》,由劉松仁、米雪、苗可秀主演。

1987年,安徽電視臺黃梅電視劇《啼笑因緣》,由王惠、孫家馨、李克純主演。

1987年,天津電視臺曲劇連續劇《啼笑因緣》,魏喜奎主演。

1989年,臺灣電視《新啼笑因緣》,由馮寶寶主演。

2004年,中央電視臺《啼笑因緣》,由胡兵、袁立主演。

1931、1941、1956、1962、1983、1984、1981、1993年均有越劇改編演出。

另有話劇、京劇、河北梆子、評劇、滬劇、粵劇、評彈、大鼓等多重版本。

免費閱讀加入收藏
網站簡介 | 商務合作 | 版權聲明 |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