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周世豐下獄
「往年都是這麼過的,只是這些年,連年的天災,讓人無法緩口氣,希望今年有個好年景。」
皇帝對他的態度,越來越不耐煩了,他又如何不知呢,自己的這名弟子,可不是好耐性的人。
陝西,山西兩地的義軍連成片,還有少部竄入四川河南。
原來只有少部才會打縣城的主意,現在各地的義軍,已經定下了決心,要推翻官府。
標志著金江鎮,徹底收復了遼河套。
此事鬧得沸沸揚揚。
陝西無法加派,山西有亂民,為了不激化這兩地,所以不能繼續加派。
馮和知道原因。
形勢發生了變化。
當下。
周世豐被下了大牢。
所以因地制宜,才改變了態度,用起了招撫之策,分化瓦解流寇。
反而還要朝廷派餉支援地方,虧空的漏洞越來越大。
訴苦因為沒有糧食,各地安撫的義民,皆無法維持,希望朝廷派糧賑災。
皇帝翻出以前有的官員提出的,應該趁著有利的時局,徹底消滅流民軍,而不是給對方緩氣的機會。
八千草原騎兵,和兩千新合軍,將在遼河套新城外舉行練兵,各部都不得推諉和延誤。
現在。
殺了一人,還有十人,殺了十人,還有百人,他們發現越殺越多,危險的苗頭越演越烈。
太上皇當政時期,他接觸不到政務,對太上皇打壓官員的態度,還覺得太上皇昏聵。
維持好日子需要人情。
官員們日子好過了,養活了家人,養活了奴婢,養活了書童,出行車水馬龍,日和圖書夜歡宴暢談。
不久。
國事艱難,沒有如劉一儒所料,亂民雖平,各地仍然入不敷出,各地的財政還未收上來,就落入了虧空。
政務空廢了,朝政也就積弊了。
所以對劉一儒推薦的門生,感到了憤怒和厭煩。
「讓各地官員清理欠賬,無一地施行,舊年虧空未除,新虧空反而已成。
陝西的鄉紳們,知道指望不上朝廷,聯合懂實物的地方官員,誘殺受撫的義軍首領。
馮和點點頭。
劉一儒露出苦笑。
京城內閣。
聲勢越來越浩大,有返回陝西的跡象,也有竄入四川與河南的蹤跡。
福建,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各地供應廣東戰備,去年就已經加派了。
不久。
不巧的是,從山東開始,一直到陝西行都司所在的甘肅,整個北中國發生了飢荒。
當招募令下達后,七十七部需要出兵合計八千騎手,加上調入遼陽的兩千新合軍。
去年的時候,他說:「周世豐招安,允協朕意」
陝西各地對朝廷有期望的義軍首領,大多被殺完了,剩下的是對朝廷徹底死心的義軍首領。
公文剛到了地方,層層派了下去,創造了差吏和鄉紳的幸福時代,連片的田畝被他們吞併。
官員們都是無能之輩,人人都是財狼,只知貪財,而不知愛民。
「賊勢猖獗,招撫為非,殺之良是。」
有名的義軍首領,短短的一二月,就被他們計殺了九十八人。
徵募軍戶,徵募水師。
繼續加派hetubook.com.com的話,恐怕廣東戰備未足,新禍又起。
周世豐的入獄,帶來的後果,是各地官員們的彈劾。
員缺推堪任的來用。練國事姑著降三級,戴罪剿賊自贖,如仍玩縱,定行重治不宥。」
只要遇到年景好,就能養出新一茬的韭菜,日子就熬過去了。
皇帝看了眼老師,不耐煩的點點頭。
原來流民軍遇到官兵,哪怕是邊軍中的逃兵們組織的隊伍,也形不成戰鬥力,一觸即潰。
他恨恨的看著劉一儒,罵道:「此人蒙蔽朕,敗壞了陝西的時局,就不應該採取招撫之策。」
想法是好的。
忠順王的奏疏抵達了朝廷,告知了金江鎮的舉動,告誡朝廷,如果不加強各地的軍力,如果金江軍造反,恐怕只撲京畿重地。
陝西的義軍死灰復燃,且和朝廷勢如水火。
馮和解釋道。
一邊加強拉攏喀爾喀,不讓被金江鎮拉攏過去,一邊向朝廷上疏,需要加強遼西,還有天津,登萊各處的軍事力量。
劉一儒指著堆積如山的奏疏,對馮和嘆道:「奏章雖多,乃各衙門舊題,流於虛表,雖然上的勤,實則空談也。」
在招撫前,義軍面對官兵不敢抗拒,心裏總是抱有幻想,只想著熬過天災后,就回去故鄉,因此有天然的畏懼之心。
認為當時流寇的勢力並不大,只要調集官兵一股而殲之,就可以把流寇扼殺在搖籃中。
這封奏疏,讓他認為對方是大才。
按照約定。
他也懷疑起來,是否真如表現的一樣和_圖_書,真的是清官嗎?
「各地官員疏怠,積弊日久,難以改正。」
琵琶美酒夜光杯。
「周世豐總制全陝,何等事權。乃聽流寇披猖,不行撲滅,塗炭生靈,大負委任。
金江鎮打敗了蠻族,不但沒有停止發展,而且地盤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
感覺自己被欺騙的皇帝,直接下令捉拿陝西巡撫周世豐,認為自己被官員們欺騙,被流民們辜負。
在眾人的指責聲中,周世豐一夜白頭。
廣東的戰事勉力維持,遼西,天津,登萊二地,九邊各鎮,皆欠餉,一粒未派。
每年的春秋兩季。
對於劉一儒。
劉一儒長嘆一聲。
他當政數年,勤政愛民,但是一直想不通,為何國事不但沒有緩解,反而年年都有新的問題。
從這一年開始,大部分流民軍堅定的抵抗官兵,發生了激烈的戰事,官兵們再也無法像以往那般,輕易的打敗流民軍。
如日初升的態勢,讓忠順王無法應對。
朝廷加派了。
劉一儒來牢房探望自己的得意門生。
等他親政后,就知道太上皇為何輕視大臣。
想要把不穩定的因素,提前撲殺滅掉。
陝西巡撫周世豐急奏。
著革了職,錦衣衛差的當官旗,扭解來京究問。
如果不是朝廷只派了十萬兩銀子,而是給他更多的物資,他早就把禍端解決了。
朝廷發往地方的款項,直接票沒三成,地方布政司票沒一層,層層下達后,還剩下一半都是好的。
「先生如何看?」
最後爛成一鍋粥。
https://www.hetubook.com.com
無數的自耕農,淪為破產流民。
「往何處加派?」
「老師,真不是我的錯啊。」
劉一儒憐憫的說道。
當一支義軍被身前的大河擋道,後方的官兵追上來,團團包圍。
人情多了,政務就空廢了。
劉一儒抱怨道。
看著弟子滿是抱怨的話,劉一儒知道自己失敗了。
哪怕是權勢滔天的劉一儒,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事事困頓,哪裡還有底氣對人。
總共一萬名騎兵,足夠朱秀使用。
怎麼去指責地方?
「諸賊窮餓之極,無處生活,兵至則稽首歸降,兵去則搶掠如故。此必然之勢。」
他上任之初,不是沒有組織過官兵對流寇進行過圍剿,多次的組織圍剿,都失敗了啊。
如此有利的時機,正是因為周世豐的招撫之策,讓流寇發展起來,以致於不可收拾。
義軍首領們不在對朝廷抱有幻想,堅定了抵抗之心。
……
最近以來,內閣首輔劉一儒越來越和善。
為何所有人都認為,他不願意對流寇趕盡殺絕呢。
青壯戰死後,后營的婦孺老幼,皆互相扶持投河而死,無人投降,預示了百姓毫不信任官府,不願死在仇人的手中。
百姓如韭菜,一茬又一茬。
劉一儒和他的門生故舊,皆來自金陵,浙江等地,他當政的幾年,深受皇帝重視,門生遍布朝綱多少,就受到多少的敵視。
馮和受劉一儒舉薦,提拔進內閣,劉一儒又是皇帝的恩師,所以近內閣后,不敢以同僚自居,處理事務皆以劉一儒為主。
計https://m.hetubook.com.com策是正確的,但是殺不過來。
「希望如此,老天爺賞百姓們一口飯吃吧。」
流民和官府的態勢,在這一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山東,金陵,河南,湖廣,江西,浙江。」
山西的加派和天災,讓流入境內的,抵抗意志堅定的義軍們,煥發了光彩,和去年的死灰狀截然不同。
治理貪官易,治理惰政難。
正如劉一儒常自嘲,他也不過是個補鍋匠罷了,各處修修補補,且熬著吧。
劉一儒當政多年,並沒有如他所言,國泰民安,反而比太上皇時期,國事更差。
徵召民夫,徵召物資,修葺城池,修繕公事。
居京不易,京官窮,武官也窮。
引起了忠順王的擔憂。
隨後。
長此以往,朝廷乃至地方,事事空廢,已非人力可除啊。」
周世豐抱著牢門痛哭道。
前者佔據大義,能留下清名,後者毫無頭緒,只會眾叛親離。
到手的好日子誰也捨不得,只會盼望越來越好。
上行下效。
此乃關乎國家安危之事,務必要重視。
「只能加派。」
彈劾周世豐只是表面,最終指向的就是推薦周世豐的劉一儒。
皇帝親筆寫下這句話。
皇帝招來劉一儒,平靜的問道。
御史不監督,地方儘是人情往來,一團和氣,反而顧忌私情而不了了之。」
所以義軍的首領,絕大多數是用的綽號,沒有人用真實的姓名。
「官員不落實朝廷政策,遇到問題不解決,御史不去督促地方官員,只管把朝廷公文轉發下達,中樞積壓的政務問題,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