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作者:秋來2
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卷 根據地 第1022章 皇太極飆血趕路

第二卷 根據地

第1022章 皇太極飆血趕路

畢竟入塞搶掠,他們打順風仗都打習慣了。
然後派出小股部隊不斷的襲擾清軍,輪番交戰。
其實朝鮮人的心情是極為複雜的,他們熱切盼望著大明能夠打贏,從而拯救他們於水火當中。
第二天一早,洪承疇指揮大軍,出動騎、步兵與車營向清軍展開了全面進攻,集中向清軍鑲紅旗營地突破。
另外,他還調來外藩蒙古諸部兵馬,脅迫朝鮮出兵助戰。
朝鮮王世子理想破滅后,總歸是認清了現實,即使他們心向大明,但身體還是滿清的。
皇太極看著洪承疇部下的軍陣從早上觀望道太陽落山,看到明兵大部分集中在前鋒,后隊頗弱,猛然省悟:
清軍跟明軍就沒打過這麼憋屈的仗!
那軍中心氣就更差了!
可沒過幾天濟爾哈朗遣使告急,說「敵兵實眾」,他無法抵敵,麾下士卒被打的多想回家輪換,軍心不穩,請求派皇上率兵前來助戰。
皇太極投入的兵力肯定多於歷次進關的最高數額十萬以上,絕不會少於明軍。
合計其兵力,數目不小。
祖大壽身處困境當中,雖然也難受,但更難受的是圍城的清軍。
他率領的主力距離錦州有一段時間,足夠他可以支援錦州,又分割清軍的兵力,使他們不能完全圍困錦州,也不能完全打援。
比照他歷次遣大軍進關,都在六到十萬上下(包含蒙古僕從軍),而這次松錦決戰是他即位以來面臨的最嚴重的形勢,所以才不顧鼻子流血一路狂飆而來。
當機立斷,實行斷糧道、掘壕築垣的圍困明軍的作戰方針。
此時明軍的部署是從乳峰岡至松山間,以步兵配置7個營陣,以騎兵環列于松山城東、西、北三面,並掘長壕護衛,洪承疇則坐鎮城中指揮。
他們搶不到東西,幾萬人天天吃義州屯駐的糧食,朝鮮送來的糧食,瀋陽送來的糧食。
多鐸更是深刻的認知,這幫明軍當真是不好對付。
萬一流血流死了,前線大軍不說立www.hetubook.com.com即就潰散,對於大清而言,也是極大的打擊。
自從祖大壽叫援軍的時候,朝廷內部就開始拖著,先是來回商議耗費月余,然後再確定人選耗費半個多月。
不得不說一句,崇禎若是沒有「中興大明」的心愿,反倒跟著「萬曆一樣擺爛」,大明也不至於倒如此之快。
前期多爾袞等人圍著錦州也並不是很嚴格,因為做不到,被皇太極換回去訓斥一番。
陳新甲派來的人給皇帝寫密信,我大明士卒從上到下都非常能打,打的清軍都不敢交戰了,然後就是時間拖得太久,朝廷沒錢供養了,需要速戰速決,這才有利於朝廷。
皇太極以錦州「必克」的決心,自率三千精騎,一出瀋陽,便縱馬疾馳,晝夜馳行六天,於十九日抵達松山附近的威家堡。
主帥親臨前線指揮是走向決戰的重要一步。
萬曆年間援朝之事,雖然明軍軍紀一般,但實打實的幫他們幹掉了日本侵略者。
於是,將清軍部署在松山與杏山之間,從王寶山、壯鎮台、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向陰屯、灰窯山至南海口等處下營,切斷松山與杏山之間的通路。
從前線傳來的求援戰報,不斷送到瀋陽,皇太極直急得憂憤嘔血,患鼻病,出血不止。
虧得前幾日皇太極還誇洪承疇是大明第一人呢!
這也是皇太極得知前線如此窘迫,立即下令全國動員,然後不顧流鼻血一路狂奔,生怕來晚了,功虧一簣。
崇禎才是帶著大明這輛車,下山狂踩油門,一路狂飆導致翻車下山的主要罪魁禍首。
皇太極針對明軍的部署,令清軍大規模挖掘壕溝,準備困死明軍。
於是他顧不得有病,決定御駕親征,到前線親自指揮。
洪承疇早就派出哨騎四處打探,當他聽聞皇太極邊流鼻血邊趕路的時候,也忍不住唏噓,這種人定然能夠成就一番大業。
「人人都說洪承疇善用兵,果然www•hetubook.com•com名不虛傳,難怪我諸將懼怕他!」
作為大明統率的洪承疇開始的策略很是成功,既然清軍想要圍點打援,那我就給你圍點打援的機會。
親眼目睹戰況的朝鮮王世子,當了前沿戰地記者,給朝廷國王等寫信進行報道。
崇禎給賀今朝的議和錢,錘匪當真是帝都掙錢帝都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但是朝廷不去想啊,根本就沒把大明最後這點「精銳本錢」放在心上。
皇太極先是下令後續援軍「橫截大路」而軍,以切斷明軍退路和阻擊明軍後援部隊。
明兵「繞陣於前野,清兵邀路,接戰良久,殺傷相當。」
至於陳新甲所說朝廷沒有錢糧,但是東湊湊西拼拼,當真一點都拿不出來嗎?
因為他沒想到明軍這波明白如此難纏,連一向英勇善戰的濟爾哈朗都覺得十分的難受,不斷的求援。
其實洪承疇非常清楚,皇太極並沒有更多的實力消耗在錦州的圍困上。
他登山崗觀看明兵營寨,只見明兵布陣嚴整,不禁感嘆:
「洪承疇既然想要當松山的馬謖,那朕就當張郃,哈哈哈!」
洪承疇也在等待時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就要看皇太極能撐到什麼時候?
皇太極親自上陣,手持長槍,張黃蓋,率數人往來布陣,清軍頑強阻擊,明軍「終不能闖壕」,撤退回營。
憑什麼他能回家我就不能回家?
這就是雙方一次比拼後勤國力的戰事,就看誰能拼的過誰。
但是大明在糧草方面的準備就極差。
甚至讓賀今朝他擺弄十萬大軍往上,他都不一定能擺弄的開。
不僅如此皇太極還發布出征命令,悉索瀋陽城中的壯丁,傳檄各部兵馬,星集京師。
「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
明兵闖圍不成,大部退入松山城內外,皇太極也收兵回營,對諸將說:「今夜敵軍必逃,我大軍大勝。」
但是皇太極卻命阿濟格、博洛、圖爾格等率部進攻塔山,奪取和圖書了明軍在筆架山儲備的糧食十二堆。
東面為清疆域,南為海,無須掘壕,只橫斷松杏之間的通道,就把明援軍置於包圍之中,從而切斷了明援軍與後方的一切聯繫和糧餉供應。
「督師,我軍放出只帶了三天口糧的風聲,皇太極趁著親臨前線,士氣大振,必定會前來邀戰,我軍可以逸待勞。」
皇太極則是預料明軍嚴重缺糧,必將突圍,向塔山、杏山方向逃跑,遂布置兵力,等候截殺。
但是在清軍入關前,滿蒙漢總兵力約十二萬多。
別看皇太極又是叫小弟蒙古人來助戰,又是叫僕從軍朝鮮助戰,可糧食這大頭始終是清廷自己出。
當天,他指揮清軍掘壕,僅一天功夫,從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杏之間的大道,一直到海口,連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寬丈余,人馬不得過。
他也深知在面對清軍的時候,明軍野戰能力不行,故而大軍聚集后加強協同,強化軍紀,為此他還斬殺了幾個副總兵立威。
因為清廷對於出兵多少這件事,幾乎不怎麼記載。
他根據明軍高度集中,首尾不相顧的致命弱點。
圍城時間太久了,清軍士卒都厭戰,不斷的輪換回家。
多爾袞等人也在觀摩洪承疇的布置,他們這些屢次與明軍交手的將領,皆是未曾看到過明軍如此嚴密的軍陣。
他弟弟阿濟格勸他緩行,畢竟大清皇帝一遍飆血,一遍趕路,從瀋陽到松山這麼長的路,他有那麼多血可流嗎?
結果,就這?
他到了之後馬上傳下號令:「命拜尹圖、英額爾岱與科爾沁土謝圖親王所部、察哈爾鎖諾木衛寨桑等部先在松、杏之間築營,等他到松山後,合圍松山、杏山。
皇太極捂著鼻子焦急地道:「行軍制勝,利在神速,朕如有翼可飛,當即飛去,何以徐行也!」
縱然是阿濟格等人與錘匪賀今朝交手吃了虧,他們也覺得賀今朝的布陣不如洪承疇。
朝鮮王世子還有些感嘆,他本以為大明這次能夠https://www•hetubook.com.com大獲全勝,沒成想皇太極親自到了前線,大明總督洪承疇一下子就不夠用了,竟然會犯只帶了三天糧食的錯誤舉動。
皇太極得了一個驚天消息,洪承疇竟然只敢帶三天的糧草守衛松山,他不是找死又是什麼?
洪承疇的戰術極為成功,拖得時間越長對明軍越有利,因為清軍沒機會包圍洪承疇帶來的主力,圍困錦州這個點極為成功。
然後洪承疇粗糙的召集八鎮兵馬。
可以說,皇太極是傾國中之兵,不惜孤注一擲,與明進行戰略決戰。
皇太極屬實是一路邊趕路,一邊流鼻血。
皇太極指示方略,再派八旗兵增援。
有了錘匪出力,讓大明朝廷運送的軍糧打底,洪承疇稍微有些底氣。
因為洪承疇知道他需要時間,皇太極也需要時間,大家都在等待最後的時間,一下子梭哈。
儘管大家都是半路出家,在「學歷上」吊打眾人,花心思苦讀兵書,在加上親身操作實踐,根本就不是拿三國演義當兵書這群人能比得過的。
明朝投入的兵力共十三萬,清朝投入的兵力有多少,官書沒有具體記載。
要不是賀今朝背地裡花費不少「議和銀子」在大明朝廷內部疏通關係,洪承疇到遼東,都不一定能儲備這麼多的糧草。
皇帝不相信兵部提出的策略,私下底給洪承疇寫信詢問怎麼辦,這又小半個月出去了。
皇太極為了解決糧食問題,現在義州屯種了一年。
於是再次派人求援,明國會集各省兵來拒我師,我兵擊敗其三營,獲馬五百五十匹,敵兵來者甚眾。
對於洪承疇這個對手,皇太極等人皆是給予了重視。
數來數去,拋除他自己訓練出來的洪兵,也就是唐通積極向他靠攏,別看吳三桂嘴上對他尊重有加,一旦戰事不利,你看吳三桂還會不會拉著洪承疇一起逃跑?
於是眾人不在勸諫。
真是遭老罪嘍。
這次出師前,皇太極徵調各部兵馬,悉索沈中之丁參戰,實際是實行全國總動m.hetubook.com.com員。
「如此作戰,雖然有利於我軍,但是會讓皇太極遲疑,那先前的布置就廢了,理應主動出擊,逼清軍把我們『逼回松山困守』,才能把皇太極拖的更久。」
皇太極到達松山後,結陣于松山西七、八里,杏山東邊山坡上。
當真是天助我也!
洪承疇對答如流,然後便被指認由你小子去遼東指揮戰局。
面對唐通的建議,洪承疇先是點頭,隨即搖頭:
皇太極原定十一日出發,因鼻出血,延遲了三天,到十四日,血仍未止住,他不能再拖延,下令起程,命多爾袞率后軍、並朝鮮王世子、大君教於次日出發。
但這次他怕是要落空了!
然後他便親自帶人去觀察洪承疇的軍事布置。
因為在洪承疇手底下幹活的幾個總兵,能有幾個算是他的心腹?
第二天清軍就對松山激戰,雙方勝負未分。
然後派出小股部隊輪番接戰,既是練兵也是提升士氣,結果清軍士氣下降的極快,這都是需要時間。
明清兩方的主帥先後來到松山,把國中精銳雄兵猛將都投入戰場,這在實際上已擺開了決戰的陣勢。
縱然是多鐸率軍殺出去,也只是與明軍打了個不相上下,並沒有像以前一樣殺的明軍大潰而逃。
無論是陳新甲還是崇禎都把前線總指揮的意見給扔到一邊,開始盲目自信,催促出戰,不知道是不是大明的老傳統手藝了!
但是清軍這次打援根本就不行,反倒前線總指揮濟爾哈朗被洪承疇打的都想要遁走。
當然聽皇太極說這話,濟爾哈朗的臉色也稍微顯得好看一些了。
作為雙方統帥都非常明白眼前的形式,偏偏京師里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不明白眼前的形勢,主要是皇太極想要什麼樣利於己方的形勢,崇禎就非常配合的,做出有利於清軍的形勢。
留居瀋陽為人質的朝鮮國王世子等人皆是看到錦州衛大明援兵極盛,故而悉發國中兵繼援。
相比較圍城而言,不僅僅是被圍的稀缺糧草,圍困者需要付出的更多。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