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六百七十一章
至於承德的毅軍,則在張殿北的率領下,派出人員前往了林西,表示願意和米振標部一起投入革命委員會。遼寧軍區隨即派張作相等人對毅軍進行了整編,把這支近萬人的部隊削減到了1500人左右,其他人員則分別轉業到了地方去。
換句話說,袁世凱已經越來越難控制,手中這支擁有了自己想法的北洋武力了。於是對於熱河問題的處置,在這場軍事會議之後就無聲無息了。
袁世凱倒是想派一隻部隊進駐熱河,但是當他召集將軍府將軍們問話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和他對視的。去年大約是民國成立以來財政最為寬裕的一年,因為有善後大借款的760萬英鎊打底,因此北京政府才打得起鎮壓南方二次革命的戰爭。
米振標在電文上為自己的行為列舉了三個理由,第一是熱河連續三年受災,今年又再次爆發了蟲災,雖然他頻頻請示中央,但是中央始終沒有撥下什麼賑災款項,熱河民眾大多已經活不下去了;
比如那些從關外跑回來的軍官,一開始大肆抱怨革命委員會不懂賞罰,他們為革命委員會出生入死,結果許多人也就在少校一級打轉,而革命軍中軍銜最高者也不過才是個上校,如張紹曾、藍天蔚等人都混不上一個將軍,實在是過於小氣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把軍隊開到熱河去,人少了不頂事,多了政府又給養不起。更何況,革命委員會這幾個月里打出了赫赫軍威,特別是萊州這一場會戰,光是將近三個小時的炮擊就至少花費了50萬兩白銀,相當於一個北洋正規師半年的軍餉了。
駐紮在承德的薑桂題雖然還有十余營人馬,不過都是老弱病殘而已。雖然米振標投靠了革命委員會還對他批判了一番,但是他倒是一點都不惱。他和部下們討論一天,和-圖-書隨即帶著家私從承德返回了關內,跑去天津當寓公去了。
毅軍統領薑桂題在辛亥革命時站在了袁世凱這邊,雖然毅軍同樣保留著舊軍的習俗,但是在袁世凱眼中他可比張勳要可靠的多。所以張勳一早就被打發到南邊去了,薑桂題卻還能鎮守著北京北面的門戶熱河。只是毅軍在戰鬥力上可比張勳的部隊差多了,雖然毅軍的人數並不算少。
革命委員會收編熱河駐軍,是來自於熱河人民的請求,並不是一個地方軍閥吞併了另一個地方軍閥的地盤,所以中央政府的指責毫無道理。
第二毅軍統領、督理熱河軍務兼熱河都統、昭武上將軍薑桂題,自從上任以來不僅沒有設法解救民眾之苦,反而放開了鴉片種植,這一舉動不僅毒害了熱河民眾,其從鴉片種植中收取的稅金也大多落入了自己的腰包,並沒有如他自己所言,是用來貼補軍費的;
但是熱河這塊地方在軍事上的價值就太大了,它不僅是北京北面的門戶,也是繞過邊牆進入張家口和山西、西蒙古的通道。革命委員會佔了這塊地方,進入關內就不止山海關這麼一條通道了。
10月17日,林西鎮守使、幫辦熱河軍務米振標通電北京宣布本軍改旗易幟,接受國民革命軍的改編。
薑桂題敢冒大不韙開放煙禁,也算是死中求活之舉。但是這一舉動顯然引起了本地民眾和革命委員會的不滿,加上1912、1913、1914三年中,革命委員會一直都在幫助受災的熱河百姓,從心理上來說熱河民眾也更親近東三省,而反感軍紀敗壞且不斷壓榨自己的毅軍。
如果是要大家去同革命軍拚命,那大總統至少得先拿出白花花的銀子來,而不是在這裏空口說白話。一個空頭將軍或是一個空頭爵位能頂個www•hetubook•com•com屁用,你袁世凱又不是愛新覺羅氏,人家滿清至少還是坐了200多年的天下,給出的爵位還有那麼點說服力的。
一部分去了通化、一部分去了延邊、一部分則安排在了白城。經過這樣的整編之後,毅軍也算是正式消失了,只剩下了一個熱河警備團。而對於袁世凱來說,毅軍的突然倒戈對於北洋的實力上消減的並不大,但是對於北洋集團在心理上的打擊就太大了。
不過等到他們在北京政府這邊混到了少將的軍銜之後,卻又認為北京這邊提拔軍銜實在是太過隨意,而且這些將軍的名號完全沒什麼用處,手中掌握的權力大約還不及某些軍頭的家奴說話管用。
雖然在民國元年時進行了大裁軍,但袁世凱要的是裁撤民軍,北洋各部還是在不斷擴張的。於是到了1914年4月時,全國陸軍再次突破了40萬,這裏指的是中央政府撥款給養的軍隊。而這一年,財政部給出的軍務費用預算不過才1727萬元,這就是為什麼毅軍在通電中對北京抱有怨言的緣故。
雖然這些牆頭草的話不能作數,但是他們的抱怨未必不是說出了大部分軍官們的心聲。隨著袁世凱對於軍隊人事的深入干涉,原本還頗有北洋團體意識的北洋將領們,現在也紛紛搞起了小圈子,以抵抗袁世凱提拔新人排斥舊人的行動。
倒是在革命委員會發動山東人民抵抗外國勢力的入侵時,聽命于中央的張勳所部悍然襲擊國民革命軍的背後,在張勳戰敗后中央政府還不停的為其脫罪。我倒是就這件事很想問一問北京政府了,你們到底想做什麼呢?」
第三毅軍鎮守邊省,此地又多災害,軍隊所需物資全賴後方接濟,但自毅軍調駐熱河之後,不僅物資供應不及時,還常常被剋扣軍餉和*圖*書,軍士大多怨氣滿腹。
一些在東三省求學的中學生很快就在家鄉聯絡了起來,發動了熱河民眾對於毅軍的抗議,並要求毅軍撤離熱河,宣布熱河地區正式歸入東三省管轄。
只要想一想這場會戰,就沒有什麼人願意去挑釁革命委員會了。雖說革命委員會在電文里說的這麼道貌岸然,但是等到他們出了長城,人家跑過來要改編他們,他們是接受還是不接受?不接受的話,難道還真要和革命軍開打么?
隨著革命軍在朝鮮擊敗了日本人,在小興安嶺附近圍剿了東蒙古匪徒的主力,毅軍上下就更加不敢稍越雷池了。而熱河民眾的抗稅排毅運動也越發的聲勢浩大了起來。等到了10月15日山東戰事的消息傳來,眼看著革命軍已經擊敗了日軍,完全可以挾大勝之威望轉頭收拾國內各地方勢力后,米振標終於扛不下去了,接受了遼寧革命委員會的建議,接受改編。
1912年六月袁世凱把武衛左軍改回毅軍時,毅軍還有步隊26營,馬隊3營,炮隊2營,還有一哨馬隊編製于衛隊營中。1913年8月,薑桂題署理熱河都統時,毅軍主力20餘營就駐紮在了赤峰、烏丹、林西等地。
薑桂題老邁,毅軍中的主事者實際已經是米振標。雖說毅軍得了熱河這個地盤,但是連續三年受災的熱河顯然是難以壯大這支軍隊的。且東蒙鬧獨立的蒙匪和東三省實力強大的革命委員會,都令駐紮在熱河行省的毅軍上下感到度日如年。
革命委員會雖然不是中央政府,但是我們代表著中國人民的意志,自然不能對這些有功之臣漠視不理。革命委員會對於毅軍的改編,只有兩個目的:一是讓有功之臣退役安享晚年;二是精簡人員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也減輕熱河當地群眾的負擔。
再說和圖書了,自從大總統搞出了政事堂、將軍府之後,這個將軍名號和文官爵位就有些泛濫了,不管什麼東西,一多就不值錢了。原本大家還對將軍名號頗為看重,但是看到阿貓阿狗都帶著一個將軍字型大小的時候,這玩意也就不值錢了。
米振標的言論自然是激起了袁世凱的大不滿,他一邊發電報質問革命委員會此舉是什麼用意,一邊又下令切斷了關內外鐵路。大有革命委員會不給出一個交代,北京就要讓遼東和山東的交通斷絕一樣。
米振標最後在電文中總結道:「……中央對於反對共和殘害國民的辮子軍噓寒問暖,唯恐彼輩有所不滿。對於在邊省保衛國家的軍人卻不聞不問,就好似我們是後娘養的妾生子。親疏遠近之姿態,寧不令人心寒?吾輩乃是為國家守土,非為一家一姓守戶,故我軍上下一致同意接受國民革命軍之改編,今後天下再無毅軍矣。」
袁世凱因此連續給哈爾濱發了幾道電文,要求革命委員會不能派兵進入熱河。只是革命委員會雖然沒有派兵進入熱河,但是卻毫不遲疑的在熱河建立起了熱河革命委員會和熱河警備團的編製。
吳川對於袁世凱的回電倒是客氣的很,他在電文中是這樣說的:「革命委員會派不派兵進入熱河,一是似乎于熱河的社會秩序能否維持;二是在於熱河人民有無需要。中央政府若是不放心熱河的治安,完全可以自己派兵入駐,只要是出於公心,革命委員會是不會反對的。」
對於中央政府的責難,我深感詫異卻難以理解,我希望中央政府的上下官員要明白這樣一件事,中華民國非是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全體國民的共同所有物。
這場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要說沒有得到革命委員會的支持,米振標是不大相信的。畢竟在9月份抗稅運動初起時,https://www•hetubook•com.com革命委員會就派出了一隻騎兵部隊入駐了朝陽地區,並照會了米振標。這隻騎兵部隊的人數雖然不多,不過五六百人,但是米振標手下的3000餘人卻沒人願意去和這隻部隊對峙的,畢竟大家都知道在這5、600人背後有一整個東三省的力量支持著。
吳川於是以自己的名義通電中央政府,對熱河事件做了一個交代:「……毅軍起於安徽,平定過阿古柏之亂、參加過甲午戰爭,於國家統一和維護國家主權方面是有功勞的。但是這隻軍隊中大部分人員都已經過了40,戎馬半生卻依舊是孤單一人,國家對待他們難道不虧欠嗎?
今年熱河大部分地區鬧起了一種鑽心蟲,雖然在習慣性的求助了革命委員會獲得了幫助,但是比熱河地區受災更嚴重的鐵嶺地區,在革命委員會大力的支援下,不僅獲得了糧食補助,還得到了房屋建造的津貼,而毅軍這邊對受災地區卻連稅收都不肯減免,這自然就激發了本就對毅軍離心離德的熱河民眾的不滿。
中央政府的權力並非出自天授,而是全體國民讓渡了一部分自身的權力形成的。中央政府應當聽從人民的意願去行事,而不是站在人民的對立面,對著人民的選擇指手畫腳。
革命委員會這邊一槍沒放,不過是鼓動了一群民眾反對毅軍,然後毅軍就這麼乖乖的交槍了,這到底誰才是中央政府?更讓袁世凱感到痛心的是,熱河雖然是一塊雞肋,要不然他也不會丟給毅軍了。
只是去年歲出總額642236876元,光是債務費就支出了308738407元,約佔了歲出的46%。國庫早就空空如也,因此今年只能繼續向外借錢。只是財政部同銀行團洽談的一千萬英鎊幣制借款三番四次都沒有談攏,等到8月歐洲爆發后,從歐洲金融市場融資算是泡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