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火熱的年代

作者:富春山居
火熱的年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九百零五章

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九百零五章

不到半月,北京城外最具有實力的一支武力就這樣輕易的被革命委員會瓦解了,革命委員會甚至都沒有怎麼發力。雖說在革命委員會試圖藉助水災一事向曹錕率領的北洋第三師發難之前,北京政府和一些外國友人已經不看好曹錕的下場了。
袁世凱怔怔的看著對著自己不停解釋的徐世昌,心裏不免有些反應了過來,這位老友已經拋棄了自己,轉而為北洋這個團體的存續去考慮未來了。他又瞄了一眼邊上的王士珍,對方的沉默姿態顯然也是大致如此。
閻相文的一語打破了其他北洋將領的猶豫,也讓吳佩孚斷了最後的念頭。雖然北洋內部已經四分五裂,但是只要袁世凱沒有死,那麼北洋軍在表面上還是一個整體。北洋軍依舊還是把自己當成官軍而不是佔地為王的土匪,不可能公然反對上級的命令的。
看著眾人都不肯繼續和革命軍對抗下去,吳佩孚也意興闌珊的擺手說道:「既然大家都認為應當服從曹師長的命令,那麼就這樣辦吧。李殿榮、王用中,你們兩人陪同曹護兵去同革命軍聯絡,商議接收我部防區事宜,如果沒有什麼特殊事情發生的話,這事就交給你們辦了……」
對於本就身染惡疾的袁世凱來說,曹錕的失敗是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是段祺瑞插手這一事件是他沒有想到的。躺在床上的他叫來了徐世昌、王士珍,在兩人面前發脾氣道:「你們說,芝泉這是什麼意思?幫著外人來對付自己人,這像話嗎?
不管大總統你怎麼看待哈爾濱的那位,人家現在都佔據著大m.hetubook.com.com義的名分,走的是以勢凌人的路子。若是大總統身體康健,尚可帶著我北洋團體與之周旋,但是現在么……」
但是不少人還是覺得,這北洋第三師畢竟是北洋的起家部隊,總不至於也像河南的宏威軍那麼的拉胯,革命軍想要決出勝負,至少也要2、3個月,畢竟北方的冬季並不適合飛機起飛和進攻作戰。
共和黨在關外大舉投資工業和建設鐵路,自己也是想要做的啊,只不過那些南方革命黨人終日在國會裡與自己為難,整天想著讓北洋上下交出治國的權力,最終才讓他不得不同南方革命黨撕破了臉,放棄了經濟建設,試圖先完成政治上的統一,結果事情就變成了今天這樣。
吳佩孚想要退入山西自保,就等於是背叛了段祺瑞、曹錕兩位北洋領袖的意志,如果沒有其他人出來替他背書,那麼他就等於是背叛了北洋這個團體。問題就在於,吳佩孚本身就不是北洋核心人物,他是曹錕一手提拔的,和其他北洋上層人物並無關係。
雖然他現在依然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但是外邊的人都已經迫不及待的尋找著下一個主子了。縱然心中再怎麼氣惱,袁世凱也知道此時他不管如何發怒都不會對局勢有一絲一毫的幫助,只不過更是激起別人對於他的厭惡罷了。
想到這裏,袁世凱不由長長吐了口氣,打斷了徐世昌的話語問道:「讓芝泉回來,就能把北洋的局面維持下去嗎?」
不過在正太路竣工通車后,這裏就發展成了地區交通商貿樞紐,不和_圖_書僅街區面積擴張了10餘倍,就連常住人口也接近了4萬。如果不是革命委員會拿下了河南,這裏最多也就駐紮一個團,再多地方上就供養不起了。
思考了許久之後,袁世凱出聲說道:「自我擔任總統以來,一直都試圖為這新生的中華民國建立起一個良好的開端。不過從今日的政局來看,這不過是我過去的一個幻夢而已。努力了這麼久,不僅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全統一的國家,甚至連北京附近地區遇到的水災中央都救助不了……
至於徐樹錚,雖然過去極得芝泉信任,但他終究不是芝泉的兒子和親人,要是錯過了這次機會,恐怕他就很難再復起了。再說了,只要曹錕手中的軍隊不落在革命委員會手裡,讓芝泉拿著也不是什麼壞事……」
徐世昌和王士珍對視了一眼,兩人都是心思靈巧之人,自然知道袁世凱保曹錕不過是想要保住最後一點顏面而已,這對於北洋團體來說也不是什麼壞事,自然連連答應了下來。
在北洋體系之內,哪怕曹錕再怎麼剋扣挪用軍餉,北洋軍至少還是有盼頭的。但是一旦從這個體系裡出來,能不能填飽肚子就要看統率者的本事了。不過顯然大家都不認為吳佩孚有能力解決軍餉和軍需的問題,要是有這能耐,估計早就被調到北京去替大總統理財去了。
雖然徐世昌沒有說全自己的意思,但是袁世凱卻已經聽懂了徐世昌的意思。若是他真的離開了,北洋團體終究需要一個新的主心骨來維持局面的,否則就會如同曹錕所率領的第三師那樣,短https://m•hetubook.com.com時間內就分崩離析了。
如果不是英國人和日本人反對,共和黨大多數中央委員對於赴歐作戰沒興趣,北洋政府對於赴歐作戰部隊的指揮權,恐怕就要蕩然無存了。
袁世凱並不願意承認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是把責任推到了南方的革命黨人和關外的共和黨人頭上,若不是這些人一直和自己搗亂,新建立的中華民國又怎麼會遲遲不能完成實質上的統一。如果北洋早一日統一了國內,完成了軍政命令的全國一致,那麼自己就可以把精力完全放在國家建設上了。
也就是說,如果大家跟著他退入山西,就等於是脫離了北洋團體向吳佩孚個人效忠了。先不說山西那邊的第三師部隊是否願意服從吳佩孚的命令,就是坐在這間辦公室內的這些將領,也沒幾人願意向吳佩孚個人效忠啊。好好的正規軍不當,難道要去當私家軍嗎?
你看,曹錕過去多麼老實憨厚,在軍中都被叫上曹三傻子了。但是等到他命令了自己的兄弟和親信當官之後,曹錕的外號就多了起來。其中大多和貪腐、搜刮鄉里的意思相關。
更何況,除了士兵們對於吳佩孚的信用不足之外,軍餉軍需的供應,吳佩孚也同樣解決不了。曹錕雖然提拔了他,但是卻沒有把財政權也交給他。石門現在雖然繁華,但在10多年前這裏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人口不過600餘。
結果革命軍基本沒怎麼發力,確實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救助災民上,北洋的第三師就這麼自己垮下去了。這一結果讓列強對於北洋的實力和_圖_書期望值大大的調低了,美國人和法國人再一次向革命委員會要求,應當從革命軍中抽調現役部隊,而不是從北洋軍中挑選部隊赴歐作戰。
馮國璋既然不肯北上,那麼能夠接替他的便只剩下段芝泉了。此次徐樹錚在保定的出手,未必不是向北京示威,以實際行動告訴他袁世凱,即便他選別人來接替自己,底下人也未必不認他段芝泉的面子,特別是當有革命委員會在其背後撐腰的情況下。
面對如此局面,他從心理上感到了深深的疲憊和無力,就如同他現在的身體一樣,雖然想要健康起來,卻始終不過是美好的想象而已。袁世凱此時不免想著,當日隆裕太後面對自己的勸說退位時,心境也許就如同他此刻的心情吧。
就算是一向同吳佩孚站在同一立場的張福來,他所忠誠的也是曹錕而不是吳佩孚。要是讓吳佩孚在旅長的位置上多坐上幾年,然後招募一批新兵進來,提拔撤換一批軍中中低階軍官,那麼吳佩孚大約能夠把第六旅控制住,然後再去謀求更高一階的官職。
但是現在,他不過是憑藉著同曹錕之間的關係獲得的這個旅長職務,還沒有展現出足以讓士兵們信服的才能,第六旅現在依舊是信任曹大帥的人多些,而信服吳佩孚人則寥寥無幾。
王士珍沉默不語,不過徐世昌卻擔心起袁世凱會有什麼激烈之舉,到時給段祺瑞下不了台,日後袁家幾個小輩不免要遭殃。因此他不免向其勸說道:「芝泉跟了你二十幾年了,他的脾氣你還不了解嗎?他要真的投靠了革命委員會,說不定早就過來向你賠罪和-圖-書了。
我看,都是下面那些人壞事。這些人整天想著銀子、官位和女人,所以只要稍稍看到一點機會,他們就拼了命的往前沖,根本不在乎前面是懸崖。
就此來看,我北洋確實不如革命委員會遠矣。不過,我現在畢竟還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吳川還做不了這個國家的主。我不管革命委員會怎麼想,讓他們儘快把仲珊放了,第三師和直隸的救災事務我都可以交給他們去處理,但是仲珊是我的人,我保定他了……」
我還沒死呢,這北洋內部就已經開始私鬥不止了,現在連革命委員會的勢也敢借,他們就不怕日後被人一鍋端了去嗎?我是不是應當把芝泉叫過來,好好和他談一談?」
這次水災如此巨大,曹錕的弟弟和他那個情人都還敢伸手,可見他們已經肆無忌憚到了什麼地步。為什麼他們敢這麼做,無法就是仗著手中有槍而已。革命委員會要求懲辦這兩人,我認為應當不會有什麼問題。
若是在他身體康健的時候,對於這樣的挑釁行動,袁世凱必然會做出強硬的反擊,但是現在確實是勢不如人,就算他想要強硬還擊,也沒什麼人敢對徐樹錚出手。想到這裏,袁世凱心裏不免有些氣苦,這個國家怎麼會變成今日這個樣子,完全不是他從隆裕太後手中接過退位詔書時想象的樣子。
徐世昌愣了一下,方才謹慎的說道:「能不能維持下去,誰都保證不了。但是我覺得,人心不可再散下去了,否則革命委員會只需要派出幾名官員就能讓我們束手就擒了。曹錕之敗,並不是敗在軍事上,而是在政治上的完全失敗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