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火熱的年代

作者:富春山居
火熱的年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第三卷 砥礪前行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也就從那個時候起,甘肅和陝西開始分家。陝西以漢族軍閥為主,甘肅則以回族小軍閥為主,張廣建帶北洋軍進入蘭州,也只能控制蘭州附近,其他地區還是這些回族小軍閥說了算。以前袁世凱當政,張廣建的權力自然就大一些,但是隨著袁世凱去世,北洋勢力漸漸衰落,回族的小軍閥們開始聯合起來,想要把張廣建趕出甘肅了。
對於這次地震,其實張廣建和馬福祥都沒放在心上,他們不可能拿自己的資源去救災,那豈不是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么。等到吳川親自主持救災的消息傳來,兩人才不得不慌張了起來。
其實更早一些,甘、寧、青三省和陝西是合在一起,屬於陝甘總督的轄區。辛亥革命時,陝西革命軍起義響應。清陝甘總督長庚還想在甘肅組織反革命武裝,撲滅陝西革命。但是當時甘肅的回族武裝都不願意跟著大清陪葬,因此最終沒有聽從長庚的亂命,而是向袁世凱投誠了。
哈爾濱革命委員會當然堅決否定了這種荒誕的說法,畢竟在哈爾濱革命委員會看來,整個東北的革命都是自己組織的,吳主席在革命中佔據了絕對的領導地位,而吳主席就是哈爾濱革命委員會的主要領導者,那麼長春革命委員會自然就是自己的下屬單位。
東北的革命歷史是理清了,但是對於北洋20鎮等官兵來說,他們就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因為長春革命委員會和哈爾濱革命委員會爭執了太久的革命的正統性問題,於是以朱和中為代表的哈爾濱革命委員會委員們認為,這些舊北洋系統的官兵,軍閥習氣太重,不能算是可靠的隊伍。
如果不是革命委員會這邊昨晚不斷的發電報詢問地震的中心,甘肅和寧夏政府甚至都不會連夜派人去查問,最終得出地震中心的大概位置。
但是隨著吳川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擊敗了南滿的日本護路軍,張紹曾等長春革命委員會委員們不得不做出了讓步,承認吳川是東北革命的主要領導者,大家都是追隨吳川同志進行革命的老同志,但是依然不接受哈爾濱革命委員會凌駕于長春革命委員會之上的說法。
當然最早的戰史版本並不是這樣的,張紹曾還擔任革命軍事委員的時候,主張長春革命委員會和哈爾https://www.hetubook.com.com濱革命委員會是平等的,因此長春革命委員會決定南下解放瀋陽這是組織決定,不是軍隊幾位領導者的私下決定。當然,當時的長春革命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就是這幾位軍方領導者,這一點就被其忽略了。
這種依託電氣通訊技術進行訊息聯繫,然後建立起鐵路和公路的運輸網路,最終形成了一個快速運輸人和貨物的體系體,正是後世最為常見的陸地物流系統。雖然相關科技在戰前都已經出現,但是各國還沒有將之整合到一起,歐洲戰爭的爆發,對於物流提出了快速、準確的要求,才漸漸推動了這一物流系統的形成。
文質彬彬的楊任只是打量了劉郁芬一眼,就不緊不慢的說道:「吳川同志在30分鐘之前已經登上了列車向著歸綏出發了,預計24個小時抵達歸綏。朱和中同志問,整編第十五師能否在24個小時內調動一個旅前往歸綏,做好吳川同志進入災區的護衛工作?」
隨著吳川親自前往災區主持救災行動的消息傳開,這次大地震對北方人民帶來的驚恐很快平息了下去。各地民眾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吳川親自前往地震區域的行動上。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對於地震的原理依舊是一無所知的,和對於旱災、水災的麻木不同,地震這種沒有規律的災害,對於時人來說是恐懼和絕望。
革命前的新軍第二十鎮,革命后的第154步兵師,現在的整編十五師,雖然師內官兵對外都自豪于自己參加過辛亥革命和南滿之戰,是一支擁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部隊。
在這樣的思考中,劉郁芬終於迷迷糊糊的睡了過去,直到被起床號給叫醒。在軍營內搭建起來的盥洗室內,劉郁芬正就著溫水刷牙時,就看到一個高大的身影走了進來。他趕緊吐出了口中的唾沫,向著對方問候道:「師長您也起來了,昨晚地動了,您有沒有感受到?」
像陝西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張紹曾,本來對於這場震災也算是慎重了,當然他只關心陝西境內的受災民眾和幾處鐵路、公路的建設有沒有因為地震而遭到損失。等到長春向西安發電,說吳川將要前往災區主持賑災事務后,張紹曾立刻給自己和*圖*書掛上了陝西賑災主持者的身份,並下令維修前往慶陽的鐵路、公路,和慶陽前往固原地區的公路,並把救災指揮部從西安遷移到了慶陽。
劉郁芬陪著馮玉祥吃完早飯,正打算告辭回自己辦公室的時候,一名上尉跑來向他報告道:「參謀長,政委收到了軍事委員會的電報,說昨晚寧夏固原附近發生了特大地震,為防止萬一,要求我部提高備戰準備。」
駐紮在陝西的各支軍隊也被動員了起來,向著災區方向建立起了收容營地和警戒線。甘肅省長張廣建、寧夏馬福祥聽說了吳川將要前往震區主持賑災,也不得不停下了內鬥,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救助災民的事務上。
劉郁芬當即理解的回應道:「師長說的是,我這就去下令提高備戰等級。」
這對於整編十五師來說絕不是什麼好消息,如果他們一直過著這樣和平的日子,那麼軍事委員會那幫人肯定會想辦法削減給他們這隻部隊的經費,然後投入到其他更需要擴充力量的軍隊當中去。
但是師內的中上階軍官們都知道,本師的光榮歷史其實還是有著相當水分的,當然這主要怪老長官張紹曾。明明已經抓住了最好的牌面,趕上了辛亥革命這趟快車,但是在長春起義成功之後不同哈爾濱的起義部隊匯合,反而獨自南下去攻打瀋陽,結果差點沒被馮國璋領導的北洋軍給徹底消滅了。
想到這裏,作為整編十五師參謀長的劉郁芬就考慮著,是不是該找一找吳祿貞或藍天蔚的門路,他可不願意在這個大草原上浪費自己的生命。哪怕被調去中亞打那些土匪,也好過在這裏挨凍啊。
比如,在寧夏、甘肅需要半個月以上才能調動起來的人力和物資,在東北只要10多個小時就能完成了。英國、法國、德國也能達到這個效率,但必須要實現了全面動員之後。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過去百余年裡積累下來的組織和工業能力,幫助他們在國家全面動員的期間,完成了東北需要依賴於科技和物流系統幫助下才能辦到的事。
雖說保住了部隊的編製,並重新獲得了革命功勛部隊的榮譽,但是整編十五師上下突然發現,外蒙古這塊地方居然沒有了他們的用武之地。因為俄國人自己把自和_圖_書己給玩垮台了,現在中俄邊界除了一些潰兵和白俄難民外,幾乎就沒有了和中國敵對的武裝力量。
隨著俄羅斯帝國的崩潰,布爾什維克的崛起,到臨時政府的垮台,這令人眼花繚亂的俄國內政的變故,讓他們這些駐防邊疆的中國軍人完全是說不出話來了。
劉郁芬還楞在那裡的時候,隔壁馮玉祥已經大聲的回道:「給軍事委員會回電,24小時內我會親自帶領第30旅抵達歸綏,楊政委,你負責留守庫倫……」
將近中午的時候,政委楊任走到了劉郁芬的辦公室,向他發問道:「一個小時內,我們可以動員起多少部隊?」
馮玉祥一邊拿著茶缸舀水,一邊滿不在乎的說道:「就那點小晃動,我估摸著離我們挺遠,就沒理會。現在看來,確實離我們很遠啊,也不知是哪個地方遭了殃……」
接下來,吳川同志實在是太能折騰了,佔據了東北之後居然從國外拉回了大筆的投資,開始大興土木改造發展東北經濟了。這樣一來,原本還能和哈爾濱革命委員會進行抗衡的長春革命委員會立刻就熄火了,畢竟他們能夠依賴的就是革命之前的軍中老部下們,如果吳川和他們爭奪地盤,大家還能再講講道理。但是現在吳川大把的德國馬克和美元丟過來,自然誰也講不過吳川的大道理了。
當然,令列強感到放心的是,越是遠離東北,革命委員會的動員效率就出現了成倍下降的趨勢。他們也意識到,這大約就是共和黨始終把重心放在東北的主要原因了,想要複製東北的這套通訊和物流體系,對於共和黨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當東北的革命委員會發揮出了這種高效的動員能力之後,英國人才算是真正放棄了幻想。就如法國駐華外交官對英國人所說的:只要我們不能佔領東北,那麼東北動員起來的物資至少能夠供應一支百萬大軍和我們對戰。而我們想要進攻東北的話,那麼至少要動員百萬人以上的遠征軍,還必須是比殖民地軍隊更有戰鬥力的軍隊,這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
假如說旱災和水災還有人願意賑災放糧,那麼對於地震的區域,一般是沒什麼人敢深入的。距離地震最近的甘肅、寧夏、陝西三地政府,一開始並沒有考慮派什和*圖*書麼軍隊深入震區救災,事實上連願意進入震區查看的人都沒有,畢竟現在還不時有餘震呢。
這其中最為積極的,自然是寧夏的馬福祥。在共和黨的力量進入包頭之後,馬福祥就開始向共和黨靠攏了,他的目的一是為了自保,二是希望能夠取代張廣建。
吳祿貞、藍天蔚投向了吳川領導的共和黨,張紹曾則從軍方轉到了地方工作。於是所謂的長春革命和哈爾濱革命是東北革命的兩大核心說法很快就消失了,東北革命只有一個核心,就是在吳川同志領導下的哈爾濱革命,長春革命不過是哈爾濱革命的組成部分。
但是對於穿越者來說,訊息革命和物流系統是比較容易實現的目標,因為一戰之前這些相關技術都已經出現,他只需要把這些技術整合在一起就好。而一個完成了基礎訊息通訊體系和建築在這一通訊體繫上的物流系統,對於工業化的加速,是難以想象的。
在列強觀察著東北的動員效率,從而藉此判斷東北的戰爭能力時,中國各地的政府官員,特別是靠近震災中心的政府官員們,卻把注意力放在了吳川前往災區的動向上。原本還試圖照著過去老規矩辦事的地方官員們,現在都開始慌張了起來。
對於已經全面實施電話電報和廣播系統進行通訊的革命委員會來說,東北地區的動員效率實質上已經超過了英國人和法國人,僅次於德國人。當然,這種動員效率是以東北超越時代的通訊和基礎建設達成的,過去十年裡革命委員會對於東北的基礎建設投入,實際上是一個跨越時代的系統工程。
雖然本師的戰史中是這樣記載這段歷史的:本師在長春起義成功之後,為了在滿清政府反應過來之前搶先解放南滿,並牽制住滿清的注意力,於是在向哈爾濱革命委員會進行了報告之後,毅然揮師南下解放瀋陽,從而為哈爾濱革命委員會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組織了對於長春地區的防禦,最終為革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云云。
兩人一邊聊著天,一邊做著個人衛生,很快這個大盥洗室就熱鬧了起來。劉郁芬洗漱完畢,並沒有立刻走開,而是等在了一旁,等著馮玉祥完畢后,才跟著對方一起去了食堂。
他們都惹不起共和黨,也知道共和黨應該沒什麼興趣要他們的地和-圖-書盤,只要他們配合共和黨的要求,就不會有什麼麻煩。畢竟共和黨連江南最繁華的地方都能耐住性子不拿下,又怎麼會貪圖甘肅、寧夏這樣的窮鄉僻壤。但是,要是被吳川認為他們不配合自己的話,那麼兩人都不可能幹下去了。
如果不是馮玉祥等舊二十鎮官兵直接向吳川提出了控訴,認為軍事委員會對於他們這些革命功勛部隊太不公平,估計他們這些部隊都要被解散撤銷編製了。在吳川的過問下,軍事委員會才把他們改組成了整編十五師。
劉郁芬的辦公室就在馮玉祥的邊上,於是他故意大聲的回答:「政委同志,您需要這些部隊做什麼?如果是要打仗的話,您要想要多少部隊就會得到多少部隊。」
一開始,長春革命委員會的同志並不認可這一點,他們承認吳川是東北革命的領導者之一,但不是主要領導者。畢竟長春革命委員會當時擁有著革命軍大部分正規軍的力量,哈爾濱革命委員會領導的起義部隊,看起來更像是草台班子。
劉郁芬瞧了一眼馮玉祥默不作聲的吃著麵條,於是大著膽子抱怨道:「軍事委員會可真是病急亂投醫了。我們距離寧夏這麼遠,難不成還要我們去救災不成?陝西、山西的部隊是做什麼的?真是亂來。」
馮玉祥終於放下了碗,不緊不慢的說道:「軍事委員會的命令還是要服從的,提高備戰就提高備戰吧,至於是否有別的什麼指示,那就再說。我們可是有著保衛邊疆的任務的,救災這種事,總要講一個就近原則吧。」
他們之前跑來外蒙古的時候,可是準備著要和俄國人大戰一場的。雖然同俄國人開戰讓人心裏七上八下的,但是對於他們這些參与過辛亥革命,並同日本開戰過的前北洋軍人來說,這卻也是一條出人頭地的道路。
漠北苦寒,12月底哪怕是蓋上了雙層的被褥,劉郁芬也還是覺得被窩裡沒什麼暖氣,而他住的地方還是庫倫最好的房子了,每到這個時候他就盼望著從這鬼地方早點調回內地去。他所想的內地是東北而不是庫倫的漢商所說的關內。
張廣建出身北洋,隨著袁世凱的去世,他向共和黨投誠,因此繼續擔任了甘肅省長一職。但是甘肅、寧夏、青海在清末已經成為一體,甘肅省長其實就是三省的最高長官。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