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第61章 歷史的必然
山海關總兵馬科冷笑一聲,說的話如刀子一樣,直扎洪承疇的內心。
崇禎十一年,祖大壽曾三次被朝廷徵調,皆不應徵,坐視清軍燒殺搶掠。松錦之戰前期,祖大壽坐視茶葉山,蔡家樓,壯鎮台等據點淪陷,沒有出一兵一卒救援。可見其囂張。
洪承疇曾有過私心,他試圖利用明軍將士的求生之心,激發其決一死戰的勇氣,早日突破清軍防線,但很顯然,人心皆私,功虧一簣。
張若麒一直催戰,如今口風突變,竟贊成退回寧遠,讓他一時有些措手不及。
連續兩日苦戰未果,未能突破清軍的防線,此時的明軍將領,包括洪承疇,個個都是如坐針氈,完全沒有了剛開始時的鎮定和自信。
這是黃太吉給祖大壽的親筆信,天下無人不知。
聽到清軍隔斷松杏,糧草不濟,這些個傢伙,個個都慌了手腳。
馬紹愉心裏七上八下,也是趕緊開口。
祖澤遠 ,祖大壽從侄。崇禎四年(1631)降后金。其父祖大權為後金衝鋒陷陣戰死,以世襲牛錄章京職,擢禮部參政。
「諸位將軍,正如張大人所說,我軍分為兩部,左路為王朴,馬科,唐通三鎮;右路為吳三桂,白廣恩,王廷臣三鎮。本督和丘大人、曹變蛟固守松山。六鎮大軍突圍之後,和河南衛軍一起,再和本督手下精銳內外夾擊,擊破建奴包圍,回到塔山以西。」
「下官附議!」
祖大壽兄弟的宅第也是結構宏傑,甲于城中,重門復室,金碧輝煌,甃磚石砌,雕刻奇形,文垣粉牆,窮極華麗,而祖大壽之家,則尤為侈奢,即便是中原的巨室之家,也不及祖大壽的奢靡。
這些個無用的書獃
https://m.hetubook•com.com
子,一點風吹草動就草木皆兵,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個時候選擇撤退,不僅救援錦州無從談起,就連多少人馬能退回錦州,也尚未可知。「洪督,果真是勢不可為嗎?」
援錦大軍,死傷慘重,無功而返,也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向天子和朝廷交待。
「王泰即便能擊退建奴,軍中乏糧,還不是要退回塔山以西。況且,長嶺山區區5000人,恐怕早已經被建奴擊潰了吧。」
既然知道錦州危急,為何各軍作戰時不肯盡全力。吳三桂的寧遠衛兵強馬壯,兩萬大軍,光是騎兵就有六七千人,但死傷四五千人,便畏手畏腳,意在保存實力,何來事不可為?
「末將也同意!」
要突破清軍的防線,早就突破了,也不會20日一無所獲,黃太吉的援軍來了,反而能得逞。
「吳三桂,曹變蛟,立即派人前去,打探王泰部的消息。如果長嶺山沒有丟失,速速回來稟報!」
明軍的機會,在於等黃太吉來援之際,一舉擊敗清軍,如此一來,關外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平安無事。黃太吉率援軍自瀋陽而來,人馬疲憊,難以在短時間內集結。如能眾志成城和清軍決戰,大舉殺傷清軍,必會迫使黃太吉退軍。
遼東巡撫邱民仰看了一眼吳三桂,嘴角微微上揚,卻是一言不發。
「洪大人,建奴斷絕糧道,我軍糧草不濟,即便解圍錦州也毫無意義,建奴屯于義州,遲早再次圍困錦州,我軍若是久留,必會一敗塗地。如今軍中乏糧,不如返回寧遠,再作打算。」
「洪大人,按照我大明官軍軍中慣例,突圍和https://www.hetubook.com.com撤軍之時,大軍要分為左右二翼,以免被建奴一舉擊破。還請洪大人斟酌。」
既然決定了退兵突圍,洪承疇反而心安了下來。
吳三桂見事不可為,搖頭嘆息,輕輕點了點頭。
松山堡,洪承疇總督行轅。
監軍馬紹愉,此刻也是大聲喊了起來。
祖澤潤,祖大壽從子,崇禎四年(1631)降后金,隸漢軍正黃旗,授三等子,任兵部右參政。
洪承疇耐心勸道,心中惱怒至極。
祖大壽權勢滔天,在關外一手遮天,人人只知有祖大壽,而不知大明天子和朝廷,更不用說他這個空有其名的遼東巡撫了。
「末將遵命。」
洪承疇轉移了目光,看著堂中眾將官,微微思考片刻,接著開口。
但觀駐軍,都是淺嘗輒止,無人肯孤注一擲。13萬大軍,血戰二十多日,仍有11萬之多,真以為這是自己家門口,糧草無憂?
他雖然統領八鎮兵馬,僅曹變蛟,吳三桂兩部敢戰,其餘六總兵或心思太活,或其部孱弱,部下一盤散沙,心思各異,即便是十萬大軍,又能如何?
突圍可不是撤兵,肯定要面對清軍的重重截擊,死傷多少,無法預料。
祖大壽在遼東聲名卓著,滿清黃太吉一直致力於招降祖大壽,甚至到了在夢中與祖大壽相見,並且想和祖大壽桃園三結義的地步。
「右路吳三桂,白廣恩,王廷臣三鎮,沿松杏大道奔長嶺山,再到塔山,如有可能,和王泰部一起佔領長嶺山,接應大軍從松山撤出。」
洪承疇耐心勸慰,心中暗自搖頭。
來已經有些意動的洪承疇,又變的猶豫起來。
「吳將軍,不要堅持了。祖總兵https://m.hetubook.com.com知道你的難處,不會怪你的!」
張若麒拱手行禮,賣弄博學,當即就否決了洪承疇的提議。
張若麒面色凝重,第一個開口。
邱民仰一言不發,張斗目光迷離,洪承疇看了看面色各異眾人,最終開口。
馬科、白廣恩、唐通、王朴等人,眾將官紛紛表態同意,輪到吳三桂時,他面有難色,長久不語。
錦州守將祖大壽,吳三桂的舅父兼姑父,將門之後,世襲寧遠衛軍職,為寧遠望族,關外豪門。與其聯姻的吳三桂家族也是良田萬傾,豪富無出其右。
吳三桂鬱鬱寡歡,眾將也是心思各異,都是抱拳領命。
「長伯,如今只有兩天的糧草,指望兩天就突破清軍的防線,顯然不太樂觀。本督也是沒有辦法。」
王朴,馬科和唐通三人一起上前領命。
「吳將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總不能看著,10萬大軍困死在這松山吧!」
也不知道,祖大壽和吳氏鎮守關外,對大明王朝是福是禍?
不過,一想到祖家在黃太吉麾下效力的那些子侄,邱民仰的眉頭,又緊皺了起來。
張若麒的話語,讓洪承疇面色大變,笑容不自覺堆起。
可惜,麾下眾將,顯然沒有血戰到底的勇氣,人人敝帚自珍,突破清軍的包圍圈,顯然不太樂觀。
錦州即便失陷,不過祖大壽萬余兵馬。如果等到糧道斷絕,糧草全無,十萬大軍土崩瓦解,那可就是國本動搖了。
祖大壽既是吳三桂舅舅,又是吳三桂的姑父。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娶了祖大壽的妹妹,後來祖大壽又娶了吳三桂的姑姑,雙方是親上加親。因此退兵對於吳三桂來說,確實是比較艱難。
洪承疇是一軍主帥www.hetubook.com.com,他不乾坤獨斷,卻要眾將官共同決斷,看似大公無私,卻是屈從於張若麒的意願。
「本官同意撤往寧遠!」
「下官同意撤往寧遠!」
「洪督,以5000之眾,對數萬建奴,你覺得有勝算嗎?如果洪督猶豫不決,糧草斷絕,到時候十萬大軍進退兩難,不是等著讓建奴劫殺嗎?」
松山城到杏山一路多系平地,即便是到寧遠也無太大的險要可供伏擊。如果能內外夾擊,打破清軍突圍,也許能伺機反擊。
監軍張若麒侃侃而談,語氣急促。
至於其他或明或暗與清軍藕斷絲連的祖家人,就不得而知了。
洪承疇話語平淡,卻讓邱民仰大吃一驚。
「諸位將軍,如今還有兩日糧草,是繼續攻打,還是打通後路,退往塔山以西,請各位共同定奪。」
「洪大人,事關重大,莫若退回塔山以西,徐徐圖之。其中緣由,回朝以後,本官自會向兵部和天子呈報。」
密雲總兵唐通,也是站出來勸道。
「我也同意撤往寧遠。」
祖大壽在關外權勢滔天,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游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凌河、錦州諸城,軍權之盛,令人望而畏之。
洪承疇臉色憔悴,坐在椅子上閉目養神,下面將領們的爭吵,他不聞不問,彷彿與他無關。
事到如今,他已經不指望解錦州之圍,大軍能安全退回寧遠,已經是求之不得。
「昔漢昭烈與關張二人,異姓也,立盟之後,始終不渝,名垂後世,至今稱焉,將軍其鑒斯而速答之……」
不過,祖大壽作和圖書為一方前鋒將領,戰亂之餘仍有心思斂財占田,修築美宅,真是何等從容……
眾將官退去,洪承疇微微搖頭,輕聲嘆了口氣。
祖可法,祖大壽養子。崇禎四年(1631)在大凌河之戰中,作為人質被扣留在清軍大營。次年五月,從征歸化城,授爵一等男,任都察院承政。崇禎十一年(1638)七月,改任都察院右參政。
「諸位,既然大家決定撤軍,大軍就跟在王泰軍之後,一舉打破建奴圈套,回到塔山以西。大家覺得如何?」
張若麒迫不及待開口,讓洪承疇大吃一驚。
「張大人,此事本督自會考慮,自會考慮。」
馬紹愉臉色煞白,說話也是顫顫巍巍。
「左路王朴,馬科,唐通三鎮;從尖山入杏山,此處有河南軍兩衛把守接應,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吳將軍,如今糧草不濟,後路被建奴所斷,即便是解了錦州之圍,又能如何?沒吃沒喝,還不是被建奴一擊即潰,於事無補。」
吳三桂臉色難看,很久才吐出一句話來。
此刻的他,若是輕言撤兵,難免被人指責不忠不孝。
洪承疇輕輕一笑,點了點頭,目光看向了堂中眾將。
祖大壽手握重軍,家丁數千,族黨甚強,錦州是大明防禦重點,朝廷也決不會坐視錦州失陷。
退兵是眾將臣共同決定,又有朝廷監軍共同為證,他洪承疇只不過是博採眾議而已。即便朝廷秋後算賬,和他也應該沒有什麼關聯。
洪承疇走到大桌旁,指著桌上的沙盤,布置了起來。
「張大人,王泰率軍才走一日,況且,我軍在長嶺山和杏山還有近兩萬大軍,後路並未被斷。現在就談退兵,有些太過倉促吧。」
「長伯,國事為重,還是先突圍,再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