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第16章 國之大賊
吳三輔迫不及待說了出來。
吳三桂看了一眼自己這位自比管仲、諸葛亮的賢兄,目光中有一絲期盼。
吳三桂回了衙門,來到書房,很快,幾個心腹之人進來,眾人分頭坐下。
寧遠城,關寧錦防線的中堅,易守難攻,重兵據守,有覺華島作為海上接應,是以為山海關東面的屏障。
方光琛輕聲笑道,鎮定自若。
吳三桂冰冷的目光掃了過來,薊遼總督王永吉趕緊拱手一揖。
吳三輔冷冷一笑。清軍里三層外三層,游騎即便能出去求援,援軍即便能過來,也不過是清軍圍城打援的靶子而已。
清瘦儒雅的方光琛,吳三桂的謀士,首先開了口。
方光琛神情猙獰,殺人誅心。
「各位,咱們共同進退,生死相依,永不相負!」
這一次,清軍看來是要來真的了。
幾個月來,關於如何逃離寧遠城,爭執不休,如今已經要糧草斷絕,那是個遮遮掩掩的客套話,生死關頭,顧不上了。
城牆上的一眾將領,臉色難看,心思各異。
吳三桂的弟弟吳三輔,在吳三桂耳邊輕聲說道。
吳三桂站了起來,輕輕拍了拍掌。
「獻廷兄,這萬萬使不得!這不是引狼入室嗎?」
方光琛哈哈笑了起來。看來,這位手握重兵的年輕總兵,已經動心了。
衙門大堂,薊遼總督王永吉坐在椅子上,對著大堂之上的一眾將領,滿臉的沮喪。
「如今清軍圍城,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內外隔絕,與其無謂的抗爭,不如委曲求全,和建奴合作,即可保存實力,又可為國除賊,何樂而不為?」
「獻廷兄,容我想想,好好想一想。」
難道說,他的榮華富貴、嬌妻美妾、宅院良田,都要化為烏有?
「軍門,還是再派使者,向山海關求援吧。」
「獻廷兄,你說的明白些。」
「事到如今,還議什麼,左右一死而已。」
「長伯,你是個什麼打算?」
王永吉不置可否,轉身就www.hetubook•com•com向城下走去。
方光琛侃侃而談,似乎他真是洞悉王泰內心的諸葛孔明一般。
曹國豪想轉過頭來,卻被吳三輔輕輕推倒,栽在了血泊之中。
不過,此人手下標營,五六千的善戰之士,而且是朝廷大員,他也要敬畏三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自松錦大戰、錦州淪陷,以及洪承疇勤王兵敗降清,關寧錦防線已經名存實亡,山海關外只有寧遠孤城一座。幾年來清軍打打停停,遼西走廊土地貧瘠、民生凋敝,他們也沒有什麼興趣。
「獻廷兄,寧遠城危在旦夕,你有什麼話,就直說吧。」
如今的關寧錦防線,除了山海關總兵曹變蛟部,以及寧遠總兵吳三桂部,再無其他守將。寧遠孤城,已經是岌岌可危。
吳三桂看著城外的清軍大營,目光幽幽,心頭壓抑。
「大人,你看,你是不是先回去,這守城的事情,就交給下官吧。」
方光琛面帶微笑,不徐不疾,似乎胸有成竹。
再加上各處軍堡、烽台都被清軍攻陷,寧遠城,已經成了一座死城。
一旁的吳三輔心驚之餘,也是睜大了眼睛。
吳三桂用眼神制止了弟弟,輕輕點了點頭。
寧可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即便是國之大賊,也要榮華富貴!
吳三桂慷慨陳詞,信誓旦旦。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讀書人洞悉利害,自然要明哲保身了。
「方先生說的沒錯!識時務者為俊傑,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暫時降了建奴,對付王泰反賊,保存實力,此為上上之策。」
「大人,清軍勢大,不可力敵,不如詐降,借北兵對付王泰……」
這些無用的文官,除了賦詩空談,還有什麼本事?
寧遠軍副將楊坤義正言辭說了出來。
「吳將門,你是個什麼意思?」
「一切都聽吳軍門的軍令!」
吳三桂心中砰砰直跳,這亂世,不正是渾水摸魚,各顯神通的和_圖_書大好時機嗎?
寧遠軍副將楊坤,以及寧遠衛游擊將軍郭雲龍立刻站了起來,肅拜行禮。
「沙場決戰,死傷各在天數。況且如今投于清軍,可保關寧鐵騎無虞,長伯只要手握重兵,清軍還不是要忌憚三分。令舅祖大壽,表兄弟祖澤潤,舊僚張存仁,還不是和清軍常年廝殺,令舅祖大壽更是降而復叛,還不是黃太吉、多爾袞的座上賓。大丈夫藏器于身,順時而動,才能成就大業。長伯慎之!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看起來除了投降,他已經沒有了任何選擇。
「我等以吳軍門馬首是瞻!」
吳三桂臉色通紅,他猶豫片刻,狐疑不決。
副將曹國豪臉色通紅,「啪」地拍了一下桌子。
方光琛點了點頭,隨即壓低了聲音。
「與清軍密議之後,立刻遣人去京師,讓吳氏一族躲避。至於山海關,只需和清軍演一場戲,裡應外合,山海關指日可下。」
「自古艱難為一死,歷史自有後人評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要是死了,可就什麼都沒了。」
寧遠總兵衙門,臨時的薊遼總督行轅。
吳三桂兄弟三人,大哥吳三鳳和父親吳襄,及吳氏一族在京城,吳三桂和弟弟吳三輔卻是鎮守寧遠城。
「天下亂局,紛爭不休,大丈夫生不能五鼎食,死亦為五鼎烹。就看長伯你如何取捨了。」
「大人,事已至此,莫若詐降北兵,進關共同誅殺王泰國賊,事成則重酬清軍。清軍不過想要些金銀糧食,到時兩軍好離好散,此為兩全之策。」
「何況,兵臨城下,九死一生,有得選擇嗎?」
難道說,他吳三桂,就要喪生在這關外?
「我等追隨吳軍門,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姓童的,你在胡放些什麼狗屁!韃子人面獸心,向他們搖尾乞憐,我做不到!」
一旁的監紀同知童遣行,身子微微發抖,臉色難看至極。
「長伯,與其死在這裏,不如放手一搏hetubook•com•com。大明已經爛透了,無藥可救。你是想成為冢中枯骨,還是一方梟雄,你自己決斷。左右不過是和建奴合作而已,大家各取所需。」
「獻廷兄,我也是心中猶豫,不知如何決斷。」
突圍無望,看樣子只能力戰殉國了。
方光琛輕聲道來,吳三桂臉色巨變,目光閃爍。
「兩位賢弟,近來關內發生了一件大事,你們知道嗎?」
「你們……」
「話雖如此,但卻是有諸多不便,不是說說那麼簡單。」
陡然想起王泰,吳三桂的眉頭又皺了起來。
寧遠衛游擊將軍郭雲龍立刻附和起方光琛來。
「王泰不過一亂臣賊子,況且觀其言行,似乎要避居於海外。王泰得罪了大明幾乎所有的讀書人,文臣武將、宗室豪強,他即便是想呆在大明,能長久嗎?」
「郭雲龍,你滿嘴噴糞,你這是認賊作父,引狼入室!你和方光琛一丘之貉,沒一個好東西!」
有人開頭,監紀同知童遣行不徐不疾,開門揖盜,便說了出來。
王泰恨韃子入骨,一旦自己和韃子合作,必然會和王泰勢成水火。到了那個時候,可就是要和王泰正面交鋒了。
「大人放心就是!寧遠城三萬大軍,一定會守住城池。」
薊遼總督王永吉皺了皺眉頭,目光轉向了一直沒有吭聲的吳三桂。
吳三桂看著城外清軍大營,目光迷離,不知在想些什麼。
「韃子想和朝廷談和,所以才對寧遠城勢在必得。長伯要守住寧遠城,不但毫無意義,而且也死的毫無價值,不如……」
至於南下擄掠,只需繞過山海關,大明的長城防線形同虛設,到處都是可以逾越的關口,不需要強攻山海關。
吳三桂眼神冷厲,從堂中眾人的面龐上掃過。
烽台、軍堡,一一被清軍攻陷,十余萬清軍,將寧遠城圍了個水泄不通。
「獻廷兄說的,可是朝廷與王泰決裂一事?」
「吳將軍,你說這寧遠城,能守得住嗎和-圖-書?」
又有文官臉色煞白,哆哆嗦嗦說了出來。
方光琛徐徐道來,吳三桂眼神閃爍不定,良久,才輕輕點了點頭。
看他臉色煞白、身形哆哆嗦嗦,吳三桂眼中不由得一陣鄙視。
吳三桂看了一眼一旁臉色煞白的薊遼總督王永吉,面帶笑容,輕聲問道:
果然,有將領懶洋洋說了出來。
「二哥,軍中的糧草,只夠三天了。」
接替范志完擔任薊遼總督的王永吉,望著城外蕭殺連綿的清軍大營,臉色煞白,戰戰兢兢,說不出話來。
既然王泰都能割據,公然對抗大明朝廷,他吳三桂又為何不能?一個小小的寧遠總兵,又豈是他吳三桂所能滿足。
一座就要彈盡糧絕的孤城。
城牆下屍體層層疊疊,城牆上到處都是煙熏火燎的污黑,刀痕箭跡,印證了一場場大戰的痕迹。
「要是這樣下去,寧遠城就是一座死城!」
事關生死存亡,已經沒有什麼可以顧忌。
「戰場上各為其主,又不是殺父奪妻,何來不死不休。」
降了建奴,保存實力,然後入關,攻城拔寨,才有可能成就大業。
「韃子勢大,擺明了就是要困死咱們,大家還是想想自己的後路吧。」
吳三桂臉色一變,「鐺」地一下放下茶盞,方光琛身後的吳三輔猛然向上,手中短刀在曹國豪背上連捅幾下。
舅父祖大壽、祖大樂,故舊張存仁、洪承疇等皆是寫來書信勸他降於建奴。他們兄弟一直猶豫向,乃是因為有許多不便之處而已。
「好,非常好!」
「都少說兩軍!」
自天啟年間以來,關外戰火不斷,清軍燒殺搶掠,百姓十不存一,寧遠城外,斷壁殘垣、新墳舊冢,放眼一片荒涼。
「我關寧軍與建奴數年大戰,雙方都是死傷無數。即便我欲求和,建奴會答應嗎?」
吳三桂默不作聲,他一旁的方光琛肅拜而言。
吳三桂輕輕搖了搖頭,言語遲疑。
朝廷也不知是怎麼想的,寧遠已經是一片孤城。又有https://www.hetubook.com.com什麼必要讓自己死守?死守的意義又何在?
方光琛的目光移了過來,吳三輔趕緊說道。
「家人都在京師,山海關還有曹變蛟和邱民仰。」
「獻廷兄,我們兄弟都聽你的!」
吳三桂心頭一顫,脫口而出。
這個時候,他都有些後悔,他一堂堂兵部侍郎、薊遼總督,不呆在山海關,跑到這寧遠城來作甚?
「先回去吧。」
副將曹國豪站了起來,高聲怒罵。
識時務者為俊傑,拘泥於禮教,愚忠於崇禎,除了死無全屍,那有前途可言!
難道說,寧遠守兵真要在這城中被困死?
「我意已決,降了清軍,共除國賊。還有誰不服?」
看來,清軍是用上了圍困錦州的老方子,意圖要困死城中的寧遠守軍。即便寧遠城的糧草可以維持三月,但形勢已經改變。如今清軍佔據了整個遼西走廊,他們可以無休止地圍下去,這也讓寧遠城中的明軍守兵們惴惴不安。
吳三桂眼睛一亮,目光也變的冷厲起來。
數月慘烈的大戰下來,寧遠守兵死傷數千,看樣子他們並未全力攻城,否則的話,即便寧遠城沒有被攻下,將士也要死傷數倍。
城外清兵的營壘連綿不斷,鐵蹄縱橫,繞城的壕溝挖了三條,沒有一條馬能跳過,壕溝用木樁相連,繩上掛著鈴鐺,並有無數黃犬蹲守。
「可是那王泰……」
這不是找死嗎?
他年紀輕輕、大好前程,要灰飛煙滅?
方光琛,字獻廷,其父方一藻曾是遼東巡撫,其經略遼東期間,長袖善舞的吳三桂拜于方一藻門下,並與其子方光琛「締盟為忘形交」。方一藻前幾年去世后,方光琛遂入吳三桂幕府,參与決策。
數九寒冬,寒風凜冽,寧遠城東城門樓上,寧遠總兵吳三桂及一眾部將身披甲胄,都在看著城外,人人面色凝重。
清軍在城西布置了重兵,后所,前屯所,中前所,不過十來天,三座山海關與寧遠間的衛城全部失陷,山海關來的援兵一次次被擊退、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