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志(四) 孔子隳三都
第七百四十一章 孫武假道伐蔡
而且這一次,不僅僅是孫武,就連伍員和吳王闔閭也同在陣中,勢必是想要一舉攻入楚國郢都!
卻說孫武這邊。
所以,這一支留守于魯國的吳軍,根本就是他們的疑兵之計罷了!
但是,令眾人完全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竟然是要突然來了一招「暗度陳倉」之計。
所以,換句話說,他們十有八九是會碰面的。
李然言罷,便是一個拱手,並準備告辭。
而且,也正如孫武所言的那般,這三處大隘,根本就還沒來不及設防,便是被伍員給輕鬆拿下!
畢竟他二人相處了二十余載,他們的關係,如師徒,如朋友,如兄弟。分別這些年來,還真是讓李然有些不習慣,直到今天亦是如此。
「據說……這個沈尹戌,和吳師的大將孫武,可是關係匪淺吶!而且,他又本就是是吳人,他如此說,恐怕也是別有用心!說不定,正是在替吳師拖延時間也未可知啊!」
……
原來,孫武也是想要利用這次機會,讓天下人都誤以為吳國是將要對魯國圖謀不軌。
他立刻寫信給令尹囊瓦,讓他務必要和吳師在漢水上下周旋。待他率軍截斷吳師的後路,並搗毀吳師的舟船后,便可扼守住大隧、直轅、冥阨三處險隘堵塞。令吳軍首尾不能相顧,定可教吳師是有來無回!
不得不說,這還真是造化弄人了!
李然聞言,亦是突然停住了腳步,回頭又想了一下,決定還是給孫武寫去一封信札。
和-圖-書
而這一下,也實在是出乎了楚人的意料之外!
在順利拿下了了蔡國之後!吳師居然于轉瞬間,直接出現在了漢水彼岸!
對此,伍員卻是大為不解:
李然聞言,也頗為讚許的看了一眼范蠡。
「吳軍本就善於水戰,為何要改從陸路進軍?」
所以,他當即決定親征。而且是準備舉全國之力,水陸之師共計三萬,並由其胞弟王子晨、太宰伯嚭坐鎮,孫武為司馬,準備畢其功於一役!
李然提筆,好一番猶豫,之後卻又隨即放下。並是讓范蠡拿出幾塊石頭,大致擺了一個沙盤,看了一眼過後開口道:
李然點頭笑道:
抵達上蔡之後,蔡國國君竟也是二話不說,居然直接就投了!
李然見了此信,也是不由一陣暗贊,只覺孫武此舉實在高明!
只不過,范蠡並不知道這些,只於一旁言道:
「夫用兵作戰,貴在神速,唯有神速,才能出其不意!也唯有如此,才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我們如今在魯國已經布有一支疑兵,並是藉此分散了天下人的注意。世人皆以為大王是準備趁魯國內亂之機而圖謀魯國。實則我們卻是千里奔襲,攻略蔡國。」
尤其是吳王闔閭,他的父親吳王諸樊當年更是直接戰死於巢邑。
原來,葉戌也已察覺到了吳師的意圖。並且在得知了吳師穿過三道關隘,翻過方城山後,卻是心中頓生一計。
但如今,孫武反而成為了https://m.hetubook.com.com吳軍的統帥,而他一個吳國人,卻反而是要效忠於楚國。
這個當年和孫武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小童,據說如今也早已成長為楚國的一員大將,被封為沈尹左司馬,鎮守在方城山的外圍。
當他收到李然想讓他率師經略魯國之後,孫武自然是沒有立刻拒絕。
孫武自通道:
「然也!只不過,就不知楚國如今是否有知兵之人,能夠對此防患於未然,扼守住這三處關隘了。又或者……」
自從他的爺爺,吳王壽夢開始,他們吳國一代又一代,三代人,共計六位吳王,沒有一個不是以楚國為自己的假想敵。
於是,吳國大軍先是逆水而上,到達魯國之後,便是只留下了營地與一支軍隊以為疑兵。
伍員本就想要滅楚,所以,在聽了孫武的計劃后,自然是一拍即合。
待李然將錦帛封好,交給了副官之後,李然一行,也便就此是離開了吳營。
囊瓦看到這封書信,卻是陷入沉思,他將書信交給身邊的武城黑觀看。
「雖是易守難攻,但此三處由於常年無有戰事,又深居於楚國腹地,若真是趁其不備,倒也並非是無有機會!」
不知為何,李然陡然間竟是想起了他已是許久未曾謀面的葉戌。
要知道雖然伍員和孫武所共同定製的「疲楚之計」,到如今也已是有幾年的光景了。楚國由此也是和吳國此消彼長。
「據我所知,吳師即便是加上蔡國和唐和*圖*書國的兵馬,充其量也不過是六萬人馬而已,根本就不足為慮!」
「可笑,這沈尹戌居然要我們在正面與吳師周旋?!吳師如今立足未穩,正是與之速戰速決之時,吳國的戰車乃是木製的,而我們的戰車則是皮革所蒙,如今正值雨季,持久之下,定然是我們吃虧啊!」
只不過,在他準備向吳王闔閭稟告之時,卻又陡然突發奇想,當即找到了伍員,並將自己準備奇襲楚國的想法給說了一通。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這葉戌本就是吳國人,年輕時隨吳王諸樊大戰巢邑,但最後為孫武所收留,從此之後,葉戌也視孫武為自己的大哥。
而伍員因為報仇心切,吳王闔閭卻也是不想再就此拖延下去。
「卻不知先生是否有話要末將代為轉達?」
就在這時候,卻是接到了駐守于方城山外的沈尹左司馬,葉戌的的書信。
一旁的大夫史皇,也看了一眼信札的內容,亦是撇嘴道:
很顯然,孫武既然幫了李然一把,那李然自是要再幫孫武一把的。
「現如今,蔡國既取,我們若繼續逆水而上,就勢必要取道葉邑!如此雖是地勢平坦,但一來非但要繞遠路,二來楚國也必然會有所防範!我們吳軍的優勢,也將會蕩然無存!」
「畢竟,長卿他用兵也是極為細緻,絕不會如此的無緣不顧!」
而如今既然有機會能夠一雪自己的殺父之仇,他又如何會不答應?
而李然雖然並不知道葉戌現在究竟身和圖書在何處,但無論他是在葉邑又或是在沈邑,都距離孫武所設定的突襲路線不遠。
伍員一聽,也是深以為然,當即挑選四千精兵,作為前鋒,迅速的穿插通過了大隧、直轅、冥阨這三道關隘。
他們本來得線報,吳師正在前往魯國,一副似乎是要趁著魯國內亂之際,趕緊過來分一杯羹。
「此路雖可避開楚國大多數的關隘,但若要翻越方城山直取郢都,卻依舊是繞不開大隧,直轅,冥阨三處。而此三處大隘,若是守備得當,可也並不容易攻下來!」
「反而,若是因此而貽誤了戰機,這罪責可就大了!」
「嗯……看來長卿定是已經有了計策,所以,我又何必是在此庸人自擾?且就讓他自己是放手一搏吧!」
李然拆開了帛書一看之後,這才算是徹底明白過來!
李然合上信札,朝面前的副官拱手道:
於是,李然當即提筆,隻字不提領兵之事,而所寫的全部都是對孫武的思念之情。
而李然所提議的「讓季氏領兵與吳師對峙」,毫無疑問也是為了能夠配合孫武,把這一台在魯國家門口的大戲給他唱好了。
「昔日我自乾溪奔鄭,走的便是此路。當時孫長卿乃是與我一起的,所以他對於此條小路倒也是十分的熟悉。」
武城黑看完,卻冷笑一聲。
而他二人如今的這一番兵戎相見,卻又好像就是命中注定一般。
孫武於是又整合了來自蔡國的軍隊,還有來自唐國的支援。兵力達到六萬之眾和-圖-書。他們又繼續是一路西進,當到達淮汭之時,孫武卻是突然下令,要求眾人是直接舍舟登陸,由向西改為向南進發!
二人又當即是找到吳王闔閭,表示如今天下局勢大變,正是滅楚的良機!
所以孫武在接到李然從魯國發出的信札之後,便果斷是想出了這麼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計策來!
副官則是命人立刻拿來硯筆,他自己則是暫且退了下去。
范蠡畢竟就是楚人,所以腦海中對那裡的地勢也是印象深刻。這沙盤雖是簡易,卻也能大體想象得出來。所以,他當即是點了點頭:
楚王珍聽聞過後也是不由大驚失色,急忙命楚國令尹囊瓦帥軍抵禦,而囊瓦在得知吳軍大舉縱入楚國腹地,也是驚嚇不已。
而吳王闔閭等待這一刻,其實也已經是等了太久了。
「原來如此,在下對此已是瞭然。既然如此,待我回去之後,便命季氏率兵前來與將軍對峙,如此,也算是報得吳師的這一番相助之恩!」
吳軍由此,也是順利翻過了方城山,直逼漢水,距離楚國郢都僅百里之遙了!
而孫武的副官見了,卻是上前一步挽留道:
「既然這三處關隘不易攻破,想必長卿兄定是已經想好了破敵之法。」
但是,楚國畢竟家底深厚,想要一舉將其攻滅,又談何容易?
而孫武,也是兵貴神速,直接率師是長途奔襲,直取蔡國!
而實際上,他卻已是率領三萬水陸之師,由淮河溯水而上,直逼蔡國,是要突襲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