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戰爭是政治的衍生品
「前宋王公是不是能臣?我想,他算是的。可他的新政,當真照顧到了百姓們的需要嗎?王公真的有問過百姓們,他所做的新政是否是正確的?」
「每一次我翻閱史書,很不解歷朝歷代的革新者們,為何好似是默契的忘記了百姓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們就只是站在那高高的廟堂之上,用他們以為的善政去做一場轟轟烈烈的革新。」
可一旦動用這麼多的兵馬增援,朝廷就得前前後後忙活好一陣子,牽扯到數個衙門。如今新政如虎似火,朝廷有能否有多少的精力,將增兵的事情給樣樣都做好?
熥哥兒徵詢自己的意見,這是對自己的信任,同樣是對自己的信重。
朱高熾張張嘴,他已經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現在的心情到底是多麼的震撼。
「倭工只能是去做最艱苦的事情,去挖礦、挖煤、修築邊塞。我朝百姓,便可以去做水泥路的修建,河道的修建,鐵路的修建。」
「朝廷現在大力整治黃河河道,耗費千萬。解縉當初提議的另外兩條新式水泥路,也開始籌備,亦是耗費頗多。
炳哥兒不僅僅是想到了如何解決此刻經略倭國的問題,甚至還想到了更長久,更穩妥的法子。
「不破倭國,誓不罷休!」
至於倭國會如何,南征大軍鐵蹄和炮口下的敵人會如何,這不在大明新一代執政者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至於糧草耗費,今年北征也快要結束了吧。淮安府那邊的府倉調運的也都是去歲從交趾道送回來的糧草。今年的夏糧和秋糧,想來用不了多少時日也就能送回來了。
「但你還是覺得此時全面經略倭國,是不妥之舉。」
此刻的朱高熾也算是看明白了,為何今天一早,自己前腳剛剛走進稅署衙門,熥哥兒就跟在後面趕了過來,不由分說就將自己給拉出應天城。
「大明的百姓實在是太苦了,或者說中原的百姓,這數千年來,為了糊口的法子實在是太少了。」
朱尚炳和*圖*書卻是嘴角夾著淡淡的微笑:「這一次卻是過急了。若是依我看,朝廷大可先找找李氏朝鮮的過錯和問題,先經略李氏朝鮮,花費三四載的功夫撫平地方。
絕對是仁慈的,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我在書上沒有看到過這樣的說法。」朱高熾低嘆一聲,低聲呢喃著。
他轉口道:「這是長遠的事情了,大明也不能僅僅只有修路、修堤這兩樣事情,招攬大量的百姓做工賺錢養家,從而過上富足的日子。
這樣的說法,他沒有看過。但這樣的說法,他卻明白,是沒有錯的。
這一點,在新一代的皇室子弟之中,已經逐漸的成為了一種共識。
可就是因為如此,朱高熾才覺得左右為難。
「朝廷現在新政如火,可改變的是官員,是軍隊。但是百姓們呢?」
應天城裡的物價,已經隱隱有所上漲,只是有朝廷坐鎮所以才沒有顯得太過明顯。可變化,卻是實實在在正在發生的。
「我朝的百姓們,需要有一部分人從田地里走出來,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或者說,去做能賺到更多錢,讓日子過的更好的事情。」
於是,問題就產生了,需求也產生了。
但當大明需要一樣東西的時候,那麼你就是呼吸,也是錯誤的。
朱高熾則是雙手兜在了一起,壓著腳步的走到了看台邊緣。
「嗯。」朱允熥點了點頭,目光淡淡的看向身邊臉色緊繃著的小胖。
這是二伯家的小憨?
朱高熾語氣很平和,將如今朝廷的幾項大頭支出和困難點出。
這就是先拋出一個大明沒法拒絕的好處,然後再點出問題,最後給出解決辦法。
朱高熾心中詫異萬分,倍感不解。
朱高熾有些無奈的看著小憨帶著歡喜離去,無聲一嘆,他看了一旁的新任工部左侍郎張二工一眼。
復行秦法軍功爵的旨意,已經下來許多時日,不說京軍諸衛還是上直親軍衛,就是地方上的衛所官兵們,也確如炳哥兒和-圖-書所言,如今是求戰望戰的。
朱高熾頓時皺起眉頭,臉色板正。
「攤丁入畝,上林苑監大力提高糧食產量,這些都只是為了讓百姓們能吃飽肚子。可百姓們想要的其他東西呢?」
到那時候,我朝官兵戰意昂揚,兵強馬壯,糧草不缺,前線又有熟稔地方的大將坐鎮,何以擔憂?」
在皇室第三代成員,都變得渴望軍功的時候,他充當了最冷靜的反對者。
如今,大明正式全面經略倭國的事情,就這麼交到了自己的手上。
朱高熾點頭道:「軍政民,民有分。如今朝廷推行新政,內政修行,涉及民生,朝廷九成九的精力都放在了國內。此時若再開軍略,朝廷當真能夠全盤掌握?」
朱高熾眨著眼睛,有些不太敢確信,此刻站在自己眼前昂首挺胸器宇軒昂的朱尚炳,還是不是自己過往所認識的那個炳哥兒了。
肩頭上,有著無形的壓力。
呸!
也不用說話,張二工很是識趣的拱手道:「殿下,火車的驗證今天也算是快要結束了,容臣帶著人過去檢查一番。」
朱高熾完美的充當了這樣的一個角色。
朱允熥終於是轉過頭:「九邊北征,可要朝廷大費周章?南征大軍可要朝廷費心竭力?」
朱允熥目光憂愁。
而且還不能只是幾千人。
這是最淺顯的經濟學問題了。
二伯家的祖墳……?
他輕聲開口:「百姓們需要吃飽肚子,需要有餘糧,需要有餘錢,需要有更寬敞的屋子,他們的孩子也需要上學堂,而不是爹種田兒種田。」
「所以開國公還要在那邊待上數年,乃至於十數年。」
朝廷要讓天下人知道,朝廷說出去的話,便是一口唾沫一個釘子,若是當真有人立下不世之功,那就給他封王!
朱允熥再一次發問,抬著頭看著這一片工坊上空,因為那一根根煙囪,而變得灰濛濛的天空。
朱允熥眼睛眯起,臉上帶著鼓勵的笑容:「去吧,記得字寫好看點,莫要讓任和-圖-書亨泰給你的奏章丟了。」
朱允熥看了看腳下的看台,又在小胖的肩膀上拍了兩下,隨後便自己率先做了下來,將雙腳懸空在看台外面,雙手向後撐在看台的木板上。
還有這幾年一直在做的北征南討,現今朝中的革新,錢糧所需諸多。
「那你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是一個巨大的命題。
「為何我會讓文淵閣票擬通過另外幾條水泥路的修建?為何又要授予潘德善近乎無盡的權力,在整個黃河河道上大用工?為何要在這個時候試圖建造鐵路?」
這無疑讓朱尚炳心中欣喜不已。
大明是仁慈的。
這幾年,隨著倭國越來越多的金銀被運回應天。
經濟學是個大問題,朱允熥不覺得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人。
他不相信所謂的王朝周期律,可在人治的中原,廟堂之上的大人物們,從來就不會去真正的體察民情,去詢問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們,他們真正需要的什麼。
便是這幾年朝廷歲入增了不少,可……朝廷這時候,恐怕難以支持曹國公那邊軍略倭國。」
朱允熥看向今天大放異彩的小憨,眼神示意對方繼續破局。
朱高熾外頭,目光不解的盯著朱允熥。
朱允熥的聲音很平靜,也很悠長,卻有著讓人說不上來的信服。
「曉得曉得。」
「這幾樣事情,朝廷都沒有徵辟徭役。即便是有徵辟,也是給足錢糧,不讓百姓們再如過往,自備乾糧,為朝廷白做事。」
「我想,同樣是沒有的。」
所以,倭國就有罪了,倭工也更急需。
邏輯成立,理由充足,無法反駁。
這個問題的解題答案,就是需要大明動用政治及軍事力量,去促成火車和鐵路的建設。
朱允熥卻是輕笑的揮揮手:「經略倭國的事情,便交給炳哥兒了。寫一道奏章,送到文淵閣,交魏國公及任閣老審議票擬吧。」
「願聞其詳。」
朱尚炳也不負期望,神色鎮定的看向小胖:「熾哥兒,如今朝廷推行軍功爵hetubook•com.com之法,將士們求戰之心似火。有鎮倭大軍在前,我軍也不必擔心前線情形不明。
大明需要讓自家人看到誠信,封王亦真也!」
得了同意,朱尚炳臉上滿是笑容,藏不住的歡喜,一溜煙的就消失在眾人眼前,也不知道是要跑哪裡去寫奏章。
而近在眼前的,是要讓朝廷上下內外,看到新政是正確的,是不會錯的。
朱高熾長嘆一聲,無奈道:「今日你之所以帶我來這裏看張二工驗證火車、鐵路,就是為了要經略倭國的事情?」
從來只在一旁看著朱允熥和朱高熾商議國朝社稷大事,將一樣樣的事情辦下去,朱尚炳只能是做那陪襯的綠葉。
鎮倭大軍那邊要全面經略倭國,應天這邊必然是要增兵過去的。
朱允熥解釋道:「大明除了現在的新政之外,還需要一場自下而上的革新。」
朱允熥也不說話,只是背起手轉過身,看著張二工帶人往前頭的鐵路上趕過去。
朱允熥不假思索的坦白著:「南邊就是一個聚寶盆,南征大軍前進十里,大明就能多十里地的產出,就能都給運回來,平抑物價。」
朱高熾目光幾度變化。
「說吧,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大明朝的燕世子想不通的。」
朱高熾目光閃爍不斷,他學著朱允熥的姿勢,雙手背到後面,撐在了地上,卻才察覺到自己的肚子被綳的有些緊。
解決辦法是什麼?
「可他們有問過百姓們是否需要嗎?」
而後再以李氏朝鮮為跳板,我朝可調動山東道、河北道、北平都司、遼東都司各處力量,源源不斷的跨海而過,經略倭國。如此,才算是最穩妥的法子。」
賺的越多,漲價也就越多。
他甚至是拱手道:「那我現在就去?」
朝廷怎麼也得再派兩三萬的兵馬過去,才足以讓所有人都放下心來。
站在他身邊的朱高熾卻是翻了翻白眼,哼哼兩聲:「我只是覺得,經略倭國不是壞事,甚至於朝廷更是大有益處。」
朱允熥伸手拍拍和圖書小胖的肩膀:「其實還是那句話,戰爭永遠都是政治的衍生品。大明此刻全面經略倭國,不只是因為我個人的喜好,也不是因為我大明當真就缺了那些倭工。」
那也是自家的祖墳啊!
朱允熥重重點頭。
朱允熥沒有轉身回頭,只是靜靜的說了一句。
這在不少宗室和朝堂官員之中,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軍陣上需要足夠的兵馬,戰後鎮壓地方則需要更多的官兵。
其實不論自己同意不同意,熥哥兒都會將全面經略倭國的事情給拍板子定下。這從熥哥兒過往,有意無意,對倭國透漏出來的態度就可以說明一切。
但這些都是要在佔領了倭國全境之後才能拿到手的。在此之前,朝廷還是要付出不可預計的錢糧去供應前線的真倭大軍。
「百姓們需要什麼?」
這在朱高熾的心中是個大大的問號。
小胖那憂國憂民的心思,都已經盡數掛在了臉上。
如今的大明從蒸汽機延伸到火車和鐵路,於是大明原本的鋼鐵產量就變得短缺起來。而火車和鐵路,無疑是優點遠勝時下缺點的,所以大明需要更多的鋼鐵來供應這一事業的發展。
軍略倭國,便是能夠為大明提供源源不斷的倭工,以及按照鎮倭大軍提報回來的有關倭國境內其他各處金銀礦。
但是年輕的權力參与者里,必須要保證擁有持反對意見的人,發出反對的聲音。
大明朝的皇太孫殿下不喜倭國。
朱高熾沉默了良久,才緩緩開口:「可如此做法,朝廷哪來那麼多的錢糧?便是錢鈔充足,可一旦過多,民間物價必然抬高,百姓們的日子還是不會有改變。」
一旦天下間的錢鈔多了起來,物質總量卻沒有相應的增多,那麼多出來的錢鈔就只能被附加在緣由的物質上,也就是漲價。
而他則是低聲道:「所以,全面經略倭國,不論從哪一點來說,都是為了朝政。」
那麼戰爭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必選項。
「這一戰,非打不可!」
那就是經略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