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立國之戰
第124章 所以,中國早就有防空導彈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攫取了這座他們認為是「無主之地」的小島。現在島上乾乾淨淨,沒有土著居民也沒有漁港村莊,只有簡易公路、各種機器設備和軍營帳篷。
那個叫漢斯的德國工程師拉了張凳子,這個四十多歲的老哥,現在就在一幫安靜的看唐華用小鑷子和焊槍改電路,唐華把最難搞的地方做完,也抬起頭邊做邊跟漢斯聊天。
「但願我們的模型正確,但願我們的計算正確。然而即便如此,泰勒,我認為你對氫彈模型的數值評估仍舊太樂觀了。」
唐華點點頭,德國工程師找來線,兩人一起把數據接上示波器。
回到莫斯科,唐華這才鑽到第三特別局去看S-25導彈系統的控制室demo。
示波器打開,唐華就開始調試和檢測了。消除頻混,數據採樣,量化,編碼。
在工程車的努力下,中央工地逐漸矗立起了一座鋼結構的巨塔。這座塔的設計高度66米,在它的頂端要放一個62噸的重物,此外還有超過10噸的其他儀器要掛在從塔頂到塔下方的若干處鋼樑上。
「唐先生,雷達數據介面在這兒,要不要我給你接延長線?」一個德國口音很濃的聲音傳來,唐華抬頭看,這個工程師也是一副日耳曼人的面孔,八成是戰後蘇聯獲得的那一批「瀑布」防空導彈專家/工程師。
「所以,你們中國早就研製成功了防空導彈?」
要是有要是有一片ADC0808或者AD574A就好了,晶元一摁,對著引腳表,輸入輸出線接好,拿示波器接上瞧瞧,要hetubook.com.com是人品不錯的話,一次就過。然後把實驗報告一交,就可以丟下電路板招呼同學用實驗室電腦打星際……當然是想多了,集成電路八字還沒一撇,德州儀器現在都不知道在幹嘛。估計DSP這個東西還要靠唐華的電子信息工業局自己搞,唐華才有可能在幾年之後用得上。
太平洋,恩尼威托克島。
定製計算機的鐵箱子用小車推進控制室,唐華踢了正中的鐵柜子一腳:「從現在開始,可以把這個鐵柜子扔出去了。
……
……
S-25導彈系統就沒想過裝在車上機動,這是個固定式中高空防空導彈系統……
都送計算機進行模擬運算,得出了結果:「我們的導彈需要往左下偏一點點(用食指和拇指比一下),對就偏這麼多。」
「我想問一下,這個電路為什麼要這樣設計?」研究真空管的漢斯當然不是零基礎之人,這幾天他也開始看明白模數轉換器的設計了。
不過,技術超前歸超前,電路還得一個一個解決……
漢斯尷尬地笑笑。
是控制室,不是指揮車也不是指控車。
既然導彈發射裝置無法公路機動,乾脆控制室、雷達和其他機電設備也一起做成固定式的得了。
如果只是真空管計算機換中國計算機倒也罷了,更讓唐華撓頭的是,S-25的火控計算機是模擬式計算機。
數字式計算機最後給出的指令則可能是「導彈,1、3號舵面-1.245,2、4號舵面2.103」。模擬式計算機理論上有可能比https://m.hetubook.com.com同時期的數字式計算機還准,但它的輸出結果精度和輸入結果是否受到干擾有很大關係。可能輸入結果一個輕微的擾動,輸出結果就會劇烈變化。
唐華點點頭,「這也叫固體半導體器件,功用和那些真空玻璃管一樣。作為固體器件,它的可靠性和工作壽命比真空管長得多。你在藍寶的時候從事什麼工作?」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控制室demo的人並不多,這個控制室現在已經被唐華拆廢,操縱人員不用來了。「金雕」項目總師有時候來一趟,火力控制系統的主任設計師從頭到尾就沒看見過,副主任設計師——就是一開始就在這兒駐著,現在天天跟唐華聊天的漢斯。
控制室有中學教室那麼大,各種鐵櫃、儀錶和操縱台幾乎擺滿。正中間的一排鐵柜子,就是S-25導彈系統的火控計算機。真空管元器件,單個鐵櫃重1.5噸,一共有4個櫃。每個柜子里三百多個真空管。
現在美蘇都在用真空管模擬計算機當火控計算機,一直用到60年代才淘汰。就唐華獨樹一幟在搞數字化——晶體管元器件技術超前,所以無懼。
「我的看法是當量會接近20萬噸。」烏拉姆說。
唐華指指自己的腦袋。
數字式計算機的數據流就是一串串的0和1,模擬式計算機可就複雜了,是一個個數值,數值的量具體是多少不知道,插上示波器你才能讀出來。
S-25導彈長12米重3噸,加長載重卡車勉強可以拖曳運輸,絕無可能製造一個可旋轉俯仰和*圖*書的車載發射架再讓導彈在車上瞄準和發射。只能在陸地建設發射點,擺一個固定式的旋轉發射架,然後用卡車一次一枚,往發射點運導彈。
莫斯科。
「唐先生,這些小顆粒也是二極體和三極體嗎?」
「藍寶。沒想到您居然知道這個公司。我叫漢斯。」德國工程師說。
當然這時候美國也好不了多少,柰基-1的導彈是固定80度角朝上發射,打出去再慢慢轉彎(然而並不是垂髮)。
「但哪些武器的跨代是可以用量變帶動質變,哪些武器是必須重新找一條路的呢?」漢斯問。
漢斯低下頭想了一會兒,又抬起頭,鄭重其事地對唐華說:
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美國喪失了核壟斷地位,情急之下,原本在不緊不慢地研製的氫彈工程驟然加速,而在過去兩年,烏拉姆和泰勒就是氫彈工程的兩個靈魂人物。在洛斯阿莫斯實驗室,兩人不知道什麼時候靈光一現,終於鼓搗出了第一個可信的核聚變模型,在聚變材料數據計算還不太充分的情況下,美國空軍就下令製造了第一枚氫彈原型,並馬上要把它送到恩尼威托克島進行試驗,行動代號「溫室行動」。
這時候雷達表示:「敵人飛機的速度是那麼快(用食指和拇指比一下),高度是那麼高(又比一下)」
「技術的革命,有的時候是對前一代產品不斷修補改進,性能逐漸提高后發生質變,被定義為跨代進步;但有的時候,跨代是無法在上一代產品的方向上不斷改進提高而實現的,必須重新找一條路,採用全新的技術https://www•hetubook.com.com和新的方向。」唐華看出漢斯有點尷尬,又補充道,「二戰中德國有些技術裝備的跨代就是重新找一條路而實現的,比如噴氣式發動機替代螺旋槳發動機。如果德國工程師一直被局限在不斷改進活塞式發動機的路上,那永遠也不可能誕生Me-262。」
S-25導彈也是指令指導,但因為採用模擬計算機的緣故,和紅旗-1有很大區別。
聖迭戈海軍基地,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和愛德華·泰勒在一座可以俯瞰整個海軍基地的小樓頂層,眺望海軍基地。他倆的目光都聚焦在400米外碼頭停泊著的一艘運輸艦。戒備森嚴的碼頭一片蕭瑟,只有一輛緩緩開來的載重卡車引擎發出的響聲。引導員讓卡車在指定的位置停下,大吊車將卡車上的一個蛋殼形構件吊上運輸艦。
還沒算完呢,用「這麼多」的這個數值繼續計算,什麼加2除3開根號,可能還要算個積分,算出了結果:「導彈,你把1、3號舵面偏這麼多,2、4號舵面偏這麼多」。
「這個……」這部分電路不是唐華在這兒現搭的,而是運到莫斯科之前就做好了的,不過倒也不難看懂。「這裏12個晶體管組成一組,組成群組的意義是……當這12個晶體管中有任何一個發生故障時,這個群組所實現的功能不受影響。」
導彈的無線電接收器也這麼表示一下。
比如雷達跟蹤到敵機,讀出敵機速度和航向;導彈發回信號,告訴控制室自己的速度和航向。
「氘的聚變能計算是沒有爭議的,只有反應率的計算存在一些誤差,和-圖-書或者說幾種可能。」泰勒說,「我堅持認為『喬治』的當量是30萬噸。」
「我……額,研究和改進真空管。」
「武器?不如說是產品吧,德國已經與武器無緣了。」唐華知道現在東德和西德都沒有軍隊,聯邦德國國防軍1955年才重建,東德人民軍也要到1952年。「哪些用不斷改進法、哪些要重新找一條路,憑直覺。」
好在唐華讓張爵把他們自己改的COH4火控雷達的信號模數轉換電路給打包郵寄過來了,唐華倒是用不著一個晶體管一個晶體管地搭設電路,大概只需要改其中的20%吧。
「戰前你在哪個公司工作,西門子,德律風根,還是藍寶?」唐華問德國工程師。
泰勒偏重於原子核物理的研究,而烏拉姆的長處在數學建模,他本人很早就是頗有名氣的數學家。
「設計冗餘。」漢斯點頭表示明白了。「在電路中設置若干個半導體器件作為故障冗餘,那麼會使整個系統的無故障運行時間大大延長。」
漢斯,又一個漢斯,德國人的漢斯能再多點嗎……
現在島上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管理,一個工程兵連正在島的中央施工。簡易碼頭卸下大量鋼構件和建材,工程兵用卡車將這些貨物運到中央工地,從地基開始加固,逐漸往上修築。在島四周的海面,雖然這個地方絕對不會有蘇聯海軍或哪個紅色國家的海軍軍艦來訪,但美國海軍仍派了4艘軍艦在附近輪流巡邏。
「這才是真正的太陽的力量。而原子彈不是。」看到自己設計的武器原型裝船運往試驗場,愛德華·泰勒用躊躇滿志的嗓音說道。